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大动荡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中,儒、墨、道、法、兵、名、阴阳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文化空前繁荣。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和墨子开创的墨家影响最大,它们论辩对峙,并称“显学”,正如《韩非子·显学》所说:“世之显学,儒墨也。”
墨子为人们对墨家创始人墨翟的尊称。《淮南子·要略训》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由此看来,墨子原为儒家弟子,由于对儒家学说不满而另立门户,创立墨家学派。也就是说,墨家学说是墨子对儒家学说反思和批判的产物。
墨家作为一个与儒家对立的学术、政治团体,与声势浩大的儒家分庭抗礼,平分秋色,甚至后来居上,以至于“亚圣”孟子都不得不惊呼:“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就连大儒荀子也不无悲伤地说:“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荀子·成相》)只是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才衰落下去,其学中绝,仅存其书。
假如九流十家到十几家,再排一次序的话,最主要的学派是四家就是儒、道、法、墨。这样又是一个排序。从不同的角度去排序,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意义、不同的侧面去排序,也可以排出一种儒、道、法、墨。
儒家是最主要的、最主流的;道家也是主流,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不过是在野的;法家也是在朝的。
墨家是不受重视的,而且受批判的、受打击的。相当于受独裁的、受专政的、受镇压的,变成隐蔽的、地下的,有一点生命力活着。
它渗透在农民起义这些代表人物里,比如农民起义的领袖,有部分思想接受墨家的。还有小说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里隐蔽地、曲折地来挣扎,在暗地里活着。
荀子总结儒家、墨家的特点,他当然非常了解。他说儒家学说是什么学说?是“君子之道”,这是他的原话。君子之道,贵族君子;圣王之道,就是圣王,就是当皇帝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墨家是役夫之道,役夫之道就是劳动者的道理,干粗活的、供人颐使的这些人的道理,就是劳动者的道理。
司马迁写了很多人,就这墨子他没有留下详细的传记,只是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末尾对墨子介绍了24个字,而且说了24个字里还有好几个是模糊的词句,不能下断语。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司马迁说“盖墨翟”,一开始说“盖”,“盖”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墨家以“兼相爱”为道德理想,以“交相利”为伦理原则。尚同是墨家政治主张的核心。墨子说:“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墨子·尚同下》)意为政令、思想、言论、行为等同君王乃至天保持一致,是为政的根本和施治的要义。墨子认为,通过建立自上而下的君主专制政治制度,可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这在天下大乱、分崩离析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性。
墨家的科技成就在先秦独树一帜。墨家在生产和军事活动中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不断对各方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墨经》记录了许多精巧的技术发明,也记录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成果,其中许多成就在当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乏真知灼见。
墨家是一个学术团体,也是一个扶危济弱的政治团体。他们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创造了丰富的积极防御的军事学说,在中国军事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墨家兴起于春秋末期,活跃于整个战国时期,汉初中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绝唱”。其显也急,其衰也甚,为后人留下不尽的话题和思考空间。作为一种思想,墨家学说一直潜存于中国社会,像激流中的浪花一样,时隐时现,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历史。
墨学之所以中绝,在于它不适应血缘宗法社会的需要。例如,儒、墨都关心劳动者,都讲“爱人”“利人”,但爱的本质却是不同的。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按照血缘关系由亲到疏、由近及远。墨家之“兼爱”是平等爱人,不分远近、亲疏,与宗法关系相抵牾。
再如,墨子的“尚贤”主张也与宗法社会不融。他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只有有了人才,国家才能得到治理;只有打破“尊尊”“亲亲”的束缚,人才才能脱颖而出。这种不分亲疏贵贱、唯才是举的主张,是对传统“亲亲”“尊尊”宗法关系的否定,表达了小生产者改变自身地位、参与政治的愿望,但这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能实现。
墨学的衰绝,还有其自身原因。大致如下:
第一,墨学有着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墨家的各种主张无一不是针对时弊提出的,但不乏相互矛盾之处。例如,墨子在主张“非命”的同时也主张尊天事鬼。他认为,人们的贫富、寿夭,国家的治乱、兴衰,都不是由天决定的,而是出于人为。但他又提出了“天志”“明鬼”,认为天和鬼神都有意志,能够赏善罚恶。二者是矛盾的。
第二,“尚同”有很大的局限性。墨子设想建立由天子、三公、诸侯及乡里长组成的上同于天的统治序列构成的君主专制体制。在他看来,只要实现了从百姓、乡里长、国君、天子直至天的意见统一,即天下之“义”归于天,取消了“异义”,就会天下太平、天下大治。墨家主张政治上的统一,反映了处于动荡中的下层劳动者渴望安定的愿望;但同时又主张,天子要率百姓尊天事鬼,这不但与“节用”“节葬”等主张相矛盾,而且违背了一般常理,难以得到广泛认同。
第三,其内部组织有许多弊病。一是家长式的统治过于严酷。巨子作为墨家的最高领袖,不仅是教授知识、技能的老师,还是墨者的家长,全体墨家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 “墨者之法”对墨者有着极强的约束力,即便巨子也不能例外。二是墨家力量相对分散。墨者人数众多,分散在各诸侯国,有“齐之墨者”“东方之墨者”“南方之墨者”“秦之墨者”等,不但不利于集中领导,而且各有各的主张,难免产生分歧和矛盾。三是墨家成员损失严重。墨家弟子富于牺牲精神,在战斗中经常身先士卒,这使得墨家力量损失过大,后继乏人,以至于到战国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墨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