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三种不良家庭氛围类型对教育的影响,今天说说良好的家庭氛围——民主型,对教育的影响。
民主型
民主型家庭可以说是理想的家庭类型,在民主型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将发展出良好的个性,在各个发展阶段能够适应良好,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开始都是完全的个性化,以自己为中心,随时随地想要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行动。但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规则,这就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具有权威性,不会放任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也可能会采用打的惩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对“打孩子”处于两个极端:要么觉得不能打孩子,要么打得很严重!对于孩子的惩罚,不是说完全不能打——当然,即使打孩子也是在隔离、不理睬孩子等“冷处理”方式无效之后的选择。在孩子由小长大的过程中,当孩子年纪还很小时——一般指5岁以前,5岁前孩子的道德认识处于比较低级阶段,孩子会较多地只顾自己,有时候会有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并且无法用讲道理与孩子沟通——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过程,5岁前的孩子这种能力还比较欠缺,父母对孩子讲道理,孩子还很难真正理解父母说的,还难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到自己的不合理的地方,可能仍然会无理取闹。这种时候也许不得不用打孩子,通过让孩子感受到身体的疼痛这样的震慑,使孩子停止无理的要求——通常打手让孩子体验到疼痛感就行,一定不要打耳光,这是非常错误和糟糕的方式。这样父母就能在孩子面前建立起父母的权威,能让孩子建立条件反射,学会当父母严厉时,就要听从意见。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就能控制孩子的无理取闹!打孩子的方式存在一定弊端,因而“打”的教育方式是放在最后的选择,如果有其他方式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一定不要用打的方式!
父母切忌把打孩子变成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而不是教育!
每次打了孩子之后,父母一定要与在孩子情绪稳定后,与孩子交流为什么打他(她),要让孩子明白:父母打他(她)是因为他的哪些行为不对,父母只是不满意他(她)的哪些行为,只是他(她)的某些行为不好,而不是他(她)整个人不好,不是父母不爱他(她)。因为如果孩子被父母打了,父母不与孩子交流,孩子很容易理解为是自己(整个人)不好父母,不爱他(她)了,就容易产生缺乏价值感——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对今后的人生都产生不利影响。打孩子是不得已的教育方式,在孩子5岁前,可以采用;5岁以后,尽量不要用,否则只会为孩子的逆反埋下隐患。5岁以后,孩子的道德认识能力逐步提高,能够达到与孩子说理教育。
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建立的权威不会变成专制,父母不会为了权威而使用权威,而是尊重孩子意愿,凡事尽量与孩子沟通。无论孩子多大,父母会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成员意识,让孩子参与到家庭活动的讨论中来,锻炼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在民主型家庭中,父母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个性,对于孩子多是表达自己的建议而不是要求。
大多数民主型家庭父母关系良好,家庭氛围和谐,这是营造民主型家庭的基础。即使有些民主型家庭出现父母离婚的情况,父母也能做到彼此尊重,在孩子面前彼此维护,不会出现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的现象。即使父母离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都非常重视,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愿意协调采取一致的教育方式!
民主型的家庭氛围,民主型的教育方式,父母可以学习,但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于:父母双方都是人格成熟的人。人格成熟的人对他人才会保持较大的尊重——哪怕是孩子,能够尊重和允许孩子个性的发展,而不会强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学习;人格成熟的人做事才会有着较好的平衡——体现在教育上,既不会过分溺爱、放任,也不会过分严苛;人格成熟的人才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教育中考虑的是怎样的方式对孩子有教育效果,而不是情绪失控,在“教育“的名义下,实际上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人格的成熟不像其他教育方式,父母试着学习,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短时间内可能就能看到教育效果的改善。人格的成熟是需要父母不断提高自身,修炼自身的渐进的过程。如果父母愿意不断成长,提高自己,人格自然会趋向成熟。这个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其实会随着提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