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声音

作者: 先生姓安_AN | 来源:发表于2017-08-03 10:44 被阅读102次

    今早,各大媒体新闻头条刷屏:伊斯兰国(ISIS)最高头目巴格达迪已确认死亡。结合昨天伊拉克总理宣布解放摩苏尔的消息,转眼间,跟风而来的伊斯兰国走向颓势、恐怖帝国分崩离析的文章刷满了新闻头条。是不是有点对此类新闻似曾相识的感觉,大概多数人想起的是2011年的5月,奥巴马电视讲话宣布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被美国击毙,911恐怖袭击的策划组织就此沉寂。

    可能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新闻看客,从萨达姆、本拉登、卡扎菲、再到ISIS的巴格达迪,每一个单独事件都曾经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在央视新闻的报道中,但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恐怕连大致的基础脉络也理不清楚,对于遥远的东方人民来说,对于广大泛阿语地区的The Middle East【中东】的印象就只有,纷繁的战乱不休与唯恐避之不及的恐怖袭击。

    战火中的叙利亚

    选择学习阿拉伯语,在常人看来就注定和这么几件事扯不清楚关系:你要去中东挖石油么?你去中东小心打仗与流弹呀!你是不是也可以和中东人一样娶四个老婆?首先澄清最后一个问题,穆斯林是可以娶四个老婆,但是根据和阿拉伯朋友聊天得知,本地人也很少这么做,首先你要有足够的钱财,其次要求你对四个老婆一视同仁,例如你给大老婆买了一条纯金项链,那你也要给其他三个老婆买一模一样的三根,不可以出现任何雨露不均沾的不公平现象出现,你觉得你承受得起么?

    至于石油和战争,那就可以一起谈,简单来说,第一,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有石油可以挖,就算有的挖,他们自己都打破头,哪里轮得到我们去分一杯羹,不要白日做梦洗洗睡吧。第二,石油是中东斗争中利益的最大代表之一,战争是利益分配不均的非必然结果。另外牵扯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宗教信仰。

    但从上面讨论的问题中也看得出来,世界上应该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像阿拉伯语这样和某一宗教牵扯如此之多,学习阿语必然需要了解伊斯兰教。也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像阿语这样和政治息息相关。中国外研社的教材就很有趣,西语的课本阅读比较多讲经济和文学,韩语的教材阅读内容多是娱乐和文化。只有阿语的教材从第一册开始就是讲阿以冲突和宗教战争。在外交换时课堂的讨论题目,更是从巴勒斯坦女权主义谈论到美国总统大选,从基地组织的宗教极端性扯到石油战争下的中东乱局。

    都说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最能反应普罗大众的喜好,虽然近几年娱乐节目开始冒出,但宗教和政治就是阿拉伯人日常生活中最经常谈起的两个话题。几乎所有的阿语电视台经久不衰的电视王牌节目就是政治辩论和宗教解读。持两方政治观点的老朽各坐一边,针对主持人提出的某一话题引经据典,慷概陈词,辩到激烈之处,大打出手互相甩鞋砸话筒,那都是家常便饭。电视台一年365天24小时不间断的节目是诵读伊斯兰教教义圣典《古兰经》。让我们感叹下世界的包容性和人类的文化的多样性,他们就是这样活着的。

    想花时间梳理下手头了解的和感兴趣的各种中东政治宗教话题的素材与内容,毫无疑问,一定是缺乏深度和新颖观点的,另一方面也理不清楚百家争鸣的中东政治乱局关系,唯一想做到的是尽量去感同身受的理解与suffer,站在观察者角度讲故事给更多不了解这个地区的人来听,原来神秘与战乱的背后还有这样我们所不知的事。

    今天分享的是《华盛顿邮报》报道的关于解放摩苏尔背后的故事。

    本月9日伊拉克总理阿巴迪宣布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全城解放。作为伊拉克北部最大的城市,自从2014年被ISIS占领后,成为伊斯兰国在伊拉克的大本营,曾为伊斯兰国提供了大量的财政基础。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高度多元的城市属性,复杂的民族、种族、宗教教派的差异斗争,摩苏尔原本就和伊拉克中央政府存在较深的政治嫌隙,同时,土耳其与沙特两大逊尼派大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也密切关心着摩苏尔局势的发展。ISIS在占领之后,就在市内建立全新的行政体制树立权威,同时对于异教徒零容忍的政策也加剧了该地区的矛盾。

    战火中的叙利亚

    在切断了卫星信号、电视信号、网络信号之后,ISIS几乎切断了整个摩苏尔城与外界的联系。2015年3月,几名逃出围城的摩苏尔人在伊拉克北部的某个地方架设了一座电台,24小时向摩苏尔进行广播,并且开设了一条热线。但是并没有人确切知道这个电台设在什么地方。

    因为大多数手机基站已经被拆除,仅存的信号极其微弱且飘忽不定,热线经常难以拨通。即使拨通,也往往是时断时续,带着刺耳的杂音,夹杂着时不时传来的枪声炮声,窗户碎裂声,孩子哭声,让人听不清楚。更重要的是,给外界打电话、甚至只是私藏手机卡,一旦被查到必然逃不过死罪。

    所以,电台里放出来的那些通话里,打电话的人通常都压低着声音,并且说话快速急促。可是,即使极其艰难,即使可能有生命危险,仍然有一些人在黑暗里,在炮火里,在恐惧里,战战兢兢地拨通了电话。

    一开始,打电话的人很少,后来每天,这个热线会接到六七十个电话,其中80%都来自摩苏尔。摩苏尔人在电台热线里抱怨让他们困扰的空袭,自杀炸弹,饥饿,生病了买不到药,或者,该如何处置家门口的尸体?或者是,“刚刚我们家房顶的水箱被子弹打穿了,我们存下来的水都流光了,这下没水喝了”。再或者是,“隔壁的房子被炸了,他们全家都还被压在废墟里”;“我再也受不了炮击了,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忍”。相比之下最轻松的话题是,男人们抱怨被要求蓄胡子,而女人们抱怨不得不每天蒙上面纱。

    有一些电话是在互相交换和传递最新的情报和动态,比如,“ISIS这几天在大量抓人”,或者是,“ISIS的人正在街上集结,大多数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还有一些电话是在表达一种无由的决心,比如,“摩苏尔的女人们会比男人们更早站出来反抗”。

    每一个打电话进来的听众都会使用一个类似的假名,只是这些假名绝无浪漫的意味,而是带着悲愤的气息,比如“被压迫者的眼泪”,“记忆的囚徒”,或者“摩苏尔的儿子”。在接通热线的时候,主持人也会再三提醒,让听众千万不要透露自己所在的具体地点——因为ISIS的人很可能正在监听。

    上述这篇翻译报道中所提到摩苏尔电台的名字叫:إذاعة الغد. 翻译成中文是明日电台。电台的名字已不言而喻,说明了一切,在失去自由,失去安全,失去家园,甚至失去生命的摩苏尔,能够让大家听到他们的声音本身就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代表了对于明天的期待与希望。太多的摩苏尔人冒着生命的风险,拨打出电话,说出他们对于战争的痛恨,对生命的惋惜,但同时也说出了他们对战斗的决心与对未来和平的渴望。

    在战火纷飞、隔绝世界的当下,能够冒着生命危险,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人应该是少数。但我想应该有更多的摩苏尔人在聆听电台里同伴的声音,无数躲在家里,躲在防空洞里,躲在炮火废墟下的摩苏尔人,看着满目疮痍的城市,看着战乱统治下的家园,也许默默流着眼泪在听,也许一边把家里仅有的粮食喂给孩子一边筹划着下一顿吃什么在听,或是夫妻二人紧握着手贴近耳朵去尽力听清楚电台微弱的声音,或许一群兄弟慷慨激昂的愤怒,紧握着拳头在听。

    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明日的声音”应该是一种无形的慰藉与力量。听到我们同样在遭遇不幸,听到战乱的危险与生命的脆弱,听到对于现状的抱怨和改变的渴望,听到,其实我们和你一样,也许你看不到,但与你同在。这种被隔绝的战火生活中的声音代表了一种信念,在战乱的年代,拯救或抚慰了太多受伤人的心。

    注明:文章中所引用《华盛顿邮报》的报道内容来源于“假装在纽约”博主翻译文章节选,并进行修改,所使用图片来自己半岛电视台及Mosul Plus Facebook主页。

    我是安先生,见字如面,愿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火中的声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fsr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