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讲战略的勤奋是最高层次的勤奋,讲方法论的勤奋是第二层次的勤奋,那拼体力的勤奋就是最低层次的勤奋。
绝大多数人的勤奋往往是廉价的,付出的汗水和回报往往不成正比。
最近丙哥约我吃饭,要跟我聊聊他最新的创业点子。
刚收到丙哥微信的时候,我就隐约有种不祥的预感,因为我已经大致猜到丙哥想要干什么了。
果然……我屁股没坐到凳子上,丙哥就兴致勃勃的告诉我:我准备辞职,拿一半身家开个饭馆!
丙哥讲了他的创业想法:小饭馆成本低,但是如果做得好,哪怕店面位置不太好,也不缺客人。如果再卖点奶茶之类高利润的饮料,一定能赚大钱。
他还给我举了北京西翠路口一位专卖猪蹄的网红老大爷的例子。
“你看如果我也能研究出一款爆品,那我也能像这个老爷子一样,做多少猪蹄也不够卖,肯定能发财的。”
如果是平常,我肯定不会驳了丙哥的面子,但是既然丙哥决定拿半副身家砸进去创业,我这个做兄弟的既然知道开饭馆是个巨坑,那硬着头皮也得泼一下冷水:
如果你对餐饮行业的认知只有这种程度,那餐馆必败无疑。
辞职和拿一半身家创业的勇气固然可敬,但这种低层次的勤奋既缺乏行业的知识,也不了解专业的打法,对商业模式更是一无所知,最终崩盘是必然的。
1、单纯拼体力的勤奋,一说创业就想开饭店
很多人的勤奋都是低层次的勤奋,他们的勤奋有个显著的特征:不动脑子,只甩膀子。
我见过的很多创业者都有这种特征,互联网方向的创业往往就是做社交、做电商、做游戏,再之前一窝蜂做过搜索。
实体创业的要么就是做饭店、美甲店、服装店,要么就是其他日常生活里最常见的xx店。
不是说这些领域不好,而是往往这些创业者其实没怎么动脑子,也对这些行业认知不深。他们之所以想杀到这个领域里来,纯粹是因为他们看过某些人做这个东西,某些赚了钱而已。
但关键问题是,别人赚过钱的活儿不一定适合你,看着水浅的行业反倒可能水又深又浑,就像开饭馆的学问真是挺大的。
我年初参加新榜大会,听到樊登老师讲了一个例子:有本书叫《反脆弱》,告诉我们要想致富,饭店这种业务千万不能碰。
饭店盈利的上限是可以看到的,一般的饭店一天也就中午和晚上两个流量高峰,加上饭店的接待能力是固定的,收入天花板是很明显的。
但是饭店盈利的下限却摸不到底,如果一家饭店不好吃或者不被用户接受,那真是投多少钱赔多少钱,而且还是一开门就赔的那种。
一个收入有上限,赔钱没下限的业务,你愿意干么?
我们往往对此一无所知,更不会考虑这些问题,我们只会觉得有的饭店很赚钱,我也能干,只要我努力,那也能挣钱。
丙哥反驳我,如果那个老师傅卖猪蹄能火,我也研究一款爆品不就行了?
我说那位老师傅叫徐文堂,他曾经是邓小平最喜欢的厨师。
徐文堂的老师叫黄绍清,是中国烹饪界里的泰山北斗,徐的两个师兄范俊康和罗荣国都是知名的国宴级别大厨,很受毛主席和周总理喜欢。
徐老爷子得了老师和师兄真传,还学到了酱肉名店天福楼的手艺。如果你能跟他一样,不知道多少公司愿意赞助你开公司了,还用你那一半身家?
那些做事之前不动脑子的人,往往是被行业的隐性门槛挡在门外的。他们既不研究规律,也不思考方法,更不知道人生战略,更喜欢埋头苦干。
劳力者治于人,说的就是这种人。
在浴缸里练了十年狗刨,连真正的泳池都没摸到边,更不知道什么叫自由泳。
这种勤奋流了很多汗水,九成都是没价值的。
2、讲方法论的勤奋,但不要为了努力而努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讲方法论了,总体上是件好事儿。
你会发现讲方法论的人落地能力特别强,整体工作效率也很高,工作交到他们手上你可以很放心。
这些人更愿意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更愿意想办法向别人学习,来获得成长。
就像古典老师说的,你一定要相信,你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了更好的方式。你所要做的,只是学习。
但是也有很多人中了方法论的毒,贪多嚼不烂。
我带过一个实习生小夏,他懂的方法论比我多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他的工作能力我却不敢恭维。
每次拿到任务,他都会画一个条理清晰的思维导图和执行路线图;
工作的时候,他会设置很多番茄钟,戴着耳机让自己专注工作;
每次组内汇报总结的时候,各种成长领域大牛的各种理论、方法他都能说的上来,那个熟练程度让我叹为观止。
本来像我这么手残不会画图,精力也不集中的老大叔,对小夏还是很欣赏的。
可后来我发现,每次交给小夏的工作他常常完不成。
别人花四小时写完的文章,他要花六个小时,因为手绘思维导图还要两小时;
别人需要二十分钟就能沟通清楚的事情,他要一个小时,因为他还要花四十分钟把自己想说的东西画成一个金字塔来讲述。
如果说这些图片要展示给领导和同事,那我举双手赞成,可是小夏就算是写个很简单的新闻通稿,也要先画思维导图,就有点尴尬了。
我劝过他几次,可他都觉得这是当下最时髦的工作方式,好多方法论大牛都这么做的。
这种人就像《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天下武功没有不知道的。
可是一方面聚焦方法却不知道真正能够决定人生的问题是什么;
另一方面缺乏对自我的战略规划,当个解说员再好不过,但是千万不能下场开练。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要更高水平的勤奋。
3、最高层次的勤奋是战略勤奋,不同阶段的战略是不一样的
战略并不是大而空的,包含了长期愿景、中期目标和短期发展路径的综合方案,让你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
愿意花时间规划战略的人往往目标性更明确,他们做的无用功更少,效率更高,在自己位置上作出的成绩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但现在常见的情况是:
年轻人愿意谈战略,但实际上对战略一无所知,既提不出真正有效的战略,也不会规划战略;
上了年纪的人不愿意谈战略,因为既定的思维框架太多,而且产生了惰性,大脑里很少有时间思考战略。
不同的阶段战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年轻人应该谈战略,要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条件,以及外部环境比如企业战略、岗位对自己的要求,要把战略建立在充分认知上。
有一个北大高材生刚毕业到华为,给任正非写了一篇万言书阐述公司战略。任正非回复说“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
马云也说“刚来公司不到1年的人,千万别给我写战略报告”。
这些年轻人很多是被雷布斯那句“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但雷军说出这句话是在经历了在金山十六年天天到凌晨的加班,却发现金山上市后市值还不到七亿才有感而发的。
后来雷军痛定思痛,带领小米在短短几年跻身中国一线智能机制造商,直至最近上市估值千亿美元。
所以年轻人思考战略不要大而无当,更不要白口空谈,还是要踏下心来,多学多看。
而年纪大点的员工则不会这么干,他们往往不愿意谈,或者脑子里在自动回避战略这个词。
因为绝大多数老员工,每天处理的都是日常工作,繁重的重复劳动和琐碎的家庭生活,让他们不愿意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
做好手上的活儿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然后呢?
绝大多数老员工只是做好手上的活,但是未来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只是有模糊的概念,并不知道自己具体想要什么,也不能预期未来是什么样子,那就更别说改变世界了。
不同阶段的人应该怎么规划战略呢,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刚入行的年轻人,最应该关注岗位需要你做什么;
入行五到十年的部门负责人,最应该关注公司需要你做什么,比如做出更好的产品,提升用户体验,协调不同部门的资源等等。
公司负责人,更应该关注市场需要你做什么,比如为公司选择赛道,构建高效的商业模式以及人才队伍等等。
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生活中需要思考战略的地方远远不止工作这一个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