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过的男孩子,风吹起后无联系。
好多年后,对方发来这首歌,叫人百感交集。☁
真诚地互相寒暄:——“生活真的很像电影了。”
——“我有时候也这么觉得。”
▼
年少的时候,咬紧牙关,遵师长言。晨钟暮鼓,弓着腰的月亮倚在灰黄树梢间,成为整个校园唯一的装饰。怀里的课本卷了又卷,识诗词语法、解汉武秦皇,才智有限,常常是捡了芝麻,又丢了西瓜……女孩一边被恐吓“考不上就得二十出头嫁人生娃”,一边诚惶诚恐、不敢有丝毫懈怠。
青春在辗转中彻夜失眠。
日出日落,天色固执守旧,常日灰蒙。
及到今日,粗浅、笨拙地感受世态人情,再触及还是“小孩子”时的怦然,人一下子就化掉了。
那句“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啷响。”是谁写的呀?怎么能这么不容抵抗地,就钻进了人的心底。
很早前看过的电影《孔雀》里,女主看到心动过的男人和自己一样,籍籍无名地流落在市井间,镜头拉近女孩的脸,顷刻间,那眼泪不像是从眼睛里流出来,倒像是从心里翻涌而出。
酸涩难言、悲伤无奈,那一幕实在动人。
喜爱的作家,在经历半百人生后收到了年轻时珍贵友人的来信,看他胸中意味难平,看他提笔写及:“从她最后的一封信里看,我觉得,她和京城中满街走的老妇人行将看不分明……一个白发的老妇人,腰挺挺地骑着自行车,背后的车架上大捆的菠菜、胡葱,幸福而颤抖……”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人求大事业、大学问的最高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借用过来,理解前者笔下的情绪,再合适不过。
白云苍狗,浮生百代,各人自顾自埋头赶路,忽然被名为“故人”的流星击中,百味浮上心头,顿悟命运的意趣无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执着的女人用旁人无法理解的深情对心上人作了无声的告白:“我一头栽进我的命运,就像跌进一个深渊。”
她浓烈、毫无保留地向暗恋了一生的人告白。作为旁观者,初读时只看到女主以死亡换来的勇气与活着时的犹疑怯懦的对比,觉得讽刺意味浓重,再读,又悟出了几分悲悯。
是深刻的爱情,让她失掉了自信啊。
文艺故事的结局大都悲情,大概是因为人们对痛苦的记忆要比幸福深刻的多。
韩国歌手Tablo年轻时因为被国民误解其学历造假,一度陷入重度抑郁,最近他在一档节目里说:“我(曾)把两张纸对半分,在一边写上‘希望明天不会到来的理由’,另一边写上‘期待明天会到来’的理由”,结果他发现自己分分钟就将“明天不要到来”的那一半填满,而面对“期待明天会到来”的另一部分,却迟迟落不了笔。对此,Tablo得出结论:“人类对于不幸的标准非常宽容,对于幸福的标准却极其严格。”
对幸福的期望指数过高,一些莫名其妙刺伤自己的琐碎,却被牢牢嵌进心底。这大概是人类的通病。
年纪渐长,遇到的痛苦和烦恼越来越密集,好在人已经习得了自我宽解的本领,倒没有年少时那么容易伤感。不论待物接人,舍掉一个“我”字,就会轻松很多。
终于聪明地学会了——不要过分期待一个地方的风景,因为你一不下心,就会看到它的伤感。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所有的含蓄蕴藉,成就了这“不完而美”的“美”。
倘使故事的主人公还能再见面,那情形可想而知——大家都张了张嘴,却只是谈论了当下的天气。
生活本身同好的电影和书一样,都具有教育意义,都能让人明白人生总是“失意倍多如意少”的道理。
失意倍多如意少,
就像那些风啊,云啊,
错过了,就错过了呀。
以上的话,一部分是故事,一部分是记忆。故事可当“黏土”看,诸君采撷,修修调调,又可成为自己的专属。而记忆不同,记忆是易碎品,不能完整清除,也不能完整覆盖,只好轻拿轻放,谨慎封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