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四三零——性价比最高的教育、学习法》书稿
穿越关系的牢笼(三)—感情型成长之旅

穿越关系的牢笼(三)—感情型成长之旅

作者: 林红非常道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11:13 被阅读10次

人际界线,我们已讲了不少但依然难以穷尽,因为漫天的蛛丝网一根根去缕耗时又费力。

如果我们将多头并为一头,如何?答案当然是,简单!

我们想接近大山,可以招手喊它过来,但它岿立不动。唯一接近的办法,就是我们迈开步子主动向大山走去。

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外部世界是一面可以照见我们内心的镜子,所有的外在,我们内心的投射。外人带给我们的烦恼,只要仔细体察,都能在我们身上找到相同影像。

四型人格之间的矛盾斗争协调合作,就囊括了外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

学习觉察、调解、改变每个人身上的四型关系,尤其是及时觉察主管人际关系的感情型,它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就能大幅度提升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能力。

当我们能与自己性格中的感情型合谐对话时,面对外部世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就能淡定从容了。

走人格合谐之路需要时间,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需求,所以要多备些方法。

凡是涉及个人成长的流派都会有自己的一套。只是人与人有着太大的不同,此法对A君有效不见得对B君有用。故方法多一些,供大家选择还是比较实际的做法。尤如出门备个应急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键时候打开来就能帮上大忙。

下面这些是我在实际中比较常用,初入门者做起来又比较容易把控的,供大家借鉴。

一、悬浮注意看“四型”

精神分析中有个专用词叫“悬浮注意力”,是指分析师不加任何评判平静而专注地倾听所有材料。

我把它形象地理解为,从自己身上幻化出去一个人,悬浮在空中观看和聆听自己的一切。

按照新四型人格理论,每个人性格里都着四个小人,它们从不同角度切入,并以不同方式共同帮助主人解决遇到的问题,顺利度过人生。

想象我们“真身”悬浮起来,水平向下,四人王国里发生的事就能清晰呈现。

湖中水平如镜,就能映照出我们真面目;若风生水动涟漪泛起,明镜就会被破坏,水中面目就会失真。按德国心理学家荣格集体潜意识理论,每个人生来就自带智慧老人,但要获得他的智慧用来指导我们人生,必须在心绪宁静之时。水平出影像,心平出智慧,说的就是这个理。

调整情绪可以用很多方法,悬浮注意力也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宁静心绪,见到智慧老人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

如果一个人只习惯于运用理性思维,就像我的过去,聪慧型性格早已失去了踪迹,就难以相信“心平出智慧”。而懂得心理学,或亲身有过此类体验,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二十多年教育生涯中,对家长和孩子做过很多个别咨询。他们在开始时,常常有着一大堆百思不解的困惑,感觉自己已黔驴技穷、山穷水尽。但只要将他们心绪调整到零度线,奇迹就会发生,那些貌似无解的事情,往往自己就能说出答案。

初次使用此法,可选心绪为外界人际关系所扰之时。比如,听闻朋友聚会但没有通知自己而产生不宁的心绪;被批评后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了……

想象自己面向下悬浮了起来,在空中看着自己的四人团队。他们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分工在有条不紊地为自己工作,跟感情相关的事当然由感情型负责:

他(她)怎么啦?听到别人聚会没叫他(她)……哦,感情型,受伤了……他(她)有委屈、抱怨、不舒服、愤怒……

注意,我们这里将自己,也就是第一人称的“我”换成了第三人称“他、她”,这样一个简单小技巧就能将自己从情绪中分离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悬浮注意力可以将我们瞬间从局内人变成局外人,更容易从情绪中走出来。心绪宁静,智慧自生,接下来的事情就会容易得多。

使用悬浮注意力,看到自己的问题时,很容易在内心责备自己或对自己讲道理:

我不应该这么想,他只是说我几句而己,我为什么这么脆弱?

在人格的成长生发与和谐过程中,最忌讳说“是非对错”(参见“放下是非对错”相关内容)。管理我们性格中的四个小人相当于带一群孩子,方法有很多。可以订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违规就罚。也可以人性化对待,同理他们,然后启发引领。

悬浮注意力就属于后一种。

处理陂人际关系扰动的情绪,并非要有个是非对错的结果,而是以自己心绪是否真的宁静为标准。看到自己所谓的“不妥”时,不指责自己不抱怨他人,能量就会自动聚集拢来让自己更有力量。

生命长河川流不息,类似事件以后还会经常擦肩而过,泛起的涟漪很有可能继续拖累自己。但奇怪的是,随着悬浮注意力的提升,随着看到自己的经常习练,就能感受到以后自身对待这类的波及会越来越淡定。你走你的生命长河,他泛他的涟漪波浪,平行向前互不干扰。

当然,也会有人用了此法依然让自己内心无法宁静,这是因为我们能悬浮但还没法集中注意力。悬浮必须要和注意力结合才能让我们宁静,而宁静是指不加评判地观看和聆听。如果悬浮的那个人依然用评价的尺子指指点点量来比去,这就不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悬浮注意力,也就无法让内心真正地放下。

这种方法还可用于感情型以外的各种情绪扰动事件。比如,自己动作过于鲁莽打碎了一件贵重物品心生自责,且自责声难以平息影响了心情。跳出去,悬浮起来,看看四人团队又遇到了什么。哦,原来冒险型和现实型没合作好,导致自己拿东西的动作没到位,“啪”掉了、碎了!平静地从局外看局内,“各种事情发生都有概率”这一简单的道理就会由内心浮出水面,让自己真正接纳这件原本让自己心绪难以安宁的事件。

有人会觉得,为啥要悬浮看“四型”呢?看“我”不就行了吗!

这两者有很大差别,看“我”很容易产生自责,习惯性的不易被觉察的那种。而自责与他责(责备他人)一样,都是致命的大砍刀,每责一次,都会砍掉我们生命能量。“四型”与“我”之间不易产生联想,前者替代后者,自责也就没有太多钻入的缝隙。

二、学会拒绝

感情型最难的就是拒绝,怕拒绝伤了朋友伤了他人。

碍于面子去助人时,我们的双眼就会模糊,看不清纵横交错的界线。而越界,正是人际交往的痛苦之源。

界线不仅有他人划定的,也有自己划定的。“没有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说的就是做事要掂量掂量自己,是否有那个能力担当。如果没有能力担当而盲目地去做,做了还心烦情绪难以平复,这就超越了自己的界限。

如果我们不能预估助人过程中的辛劳与焦灼,不清晰自己为他人付出到哪里为界,结果就会自寻烦恼。还会将内心的压抑传递给受助者,结局就是双方都不愉快甚至反目成仇。

张三感情型强喜欢助人,李四让他出国时帮着捎点东西。张三虽然感觉自己要买的东西也挺多,但碍于面子还是答应帮李四按清单购买一大堆东西。

结果为了带回李四的货物,自己却放弃了很多购物良机。

张三心里开始抱怨:“这人真不懂事儿!出国带东西是有限额的,一个人带东西多了路上多麻烦,难道他不知道?……我掏路费,给你买东西!哼!”

回来虽然客客气气把东西给了李四,但从此,就觉得李四这个人不好,跟他疏远了。

不请晰自己界限到底在哪儿,不会拒绝,烦心事就会上来纠缠。

解决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事前拒绝。但是拒绝这两个字好说不好做,它必须建立在流畅的沟通基础之上,才能又拒绝又不伤朋友感情。

不带指责,不带抱怨的去感受朋友所谓过分要求,才能够做到平和地拒绝,不伤感情。

当然拒绝,有可能带给朋友一些难受。少数人可能因此会和你拉开距离,这只能说明,你和这个朋友之间,必须要有这么大的距离才能安全。晚拉开不如早拉开,清晰平和地拉开比糊涂愤怒地拉开更少伤感情。

绝大多数人,当你平和诉说自己需求而拒绝他时,即便当时有一点点不舒服,马上也能够理解。并不会因此而冲淡时间攒下的友谊,反而就此看清你和他之间的界线,他也会更小心地维护,友谊更为醇厚长久。这就像马路上有人行横道线一样,看清看到了界线,交往的时候才能更安全,穿行其间也能更安心。

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想法。有些人特别怕拖累别人,一般不会主动提出让别人帮自己。这种人往往也很难接受别人对自己提出的一些帮助要求。人际交往中,聪慧型加感情型为主的人往往如此(参见“组合人格”)。

有些人却正好相反。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冒险型打冲锋感情型随其后(参见“组合人格”一章中的“冒险型和感情型”),自己愿意大包大揽地助人,也会毫不客气的让别人帮助自己。

所以,还是那句话,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界线,每个人理解是不一样的,烦恼就来自于此。A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B觉得B错了,B又用自己的想法来衡量C觉得C不应该。其实大家只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看问题,就像盲人摸象。摸到尾巴的人就说,大象长得细细长长的,摸到身体的人就会说,大象长得如一堵墙。

我亲耳听朋友说起过这么个女孩,是她在泰国游时碰到的。

20多岁,天性大大咧咧,领着妈妈和妈妈的一帮朋友们去泰国,居然出行前没做攻略,结果导致住宿等发生很多麻烦。

老妈觉得女儿做事太不细致,当然有抱怨,女儿也不生气,各种想办法一路解决了事。

回来的时候,一个朋友托她买了很多东西。她自己带不过来,让随行的人每人帮带几件。老妈很不愿意一顿数落,女孩不急不气,最终还是把别人的事情办成了,而且还很开心。

这个女孩性格当中冒险型很强,善应变敢担当,不太喜欢按计划行事。有了问题见招拆招,在她的以往经历中,面对困境灵机应变后胜算的概率一定比较高,否则也不会带人出远门如此草率。

上面两个案例主人公,同样的助人,他们的担当能力却大不同,人际交往中的界线自然也不一样。

看懂看清自己的界线到底划在了哪里,才能更好把握机会适时拒绝,既不伤自己,也不伤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穿越关系的牢笼(三)—感情型成长之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eg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