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打开不久前借来的一本书——安凉的《透明生活》开始阅读,这是作者的短篇作品文集,风格很像简书中的文章,因此,读来倍感亲切。其中,有两篇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一篇叫《我的真牙比他多》,主要讲的是两个发小兼老同学从小到老相互较劲对比的故事。
他们上学时比成绩,比在班级里的职务;下乡工作时比工作,比岗位;结婚成家时还比看谁结婚早,看谁媳妇儿好看;回城工作后比单位,比级别;儿女结婚比谁家的婚宴场面大、坐席多;一坐到一块儿还比酒量,看谁更能喝,等等。
就这样,一直到退休之后,当他们坐到一块时还在比,这位说自己是事业单位退休,退休金比那位从企业退休的高点儿,逼的那位最后说了这么一句:“哼,我的真牙比他多!”
哈哈,对方这下无语了,满座都禁不住大笑起来。
另一篇叫《找回自己》,讲的是一名幼师小姑娘的故事。她一直对幼师这份工作非常喜欢,可在幼儿园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她的许多同学都离开了幼教行业,而且大都在别的行业挣到了更多的钱。
于是,她的心也有些动摇,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开公司的哥哥,可哥哥笑了笑,什么也没说,因为他知道妹妹从小的梦想,就是做一名幼儿教师。
不久后,一个宁波的老板主动找到她,说起要高薪聘请她去上海一个办事处工作,月薪两万元,还很轻松,就只是每天接几个电话,包吃包住,还有免费网络。
这个条件,简直太好了,于是她辞掉了幼儿园的工作去上海那边上班了。
工作确实很轻松,而且老板对她也挺好,还主动给她加薪,以至于她的一个在上海还干着幼教的同学也开始羡慕她,还逗她说,可能那个老板要包养她。
工作实在是太轻松,整天也没几个电话,就只是待着,时间久了,她感到了空虚和无聊。有几次,那个同学忙不过来,叫她去幼儿园代课。那时,她突然发现,在为小朋友上课的时候,自己竟然是最开心、最快乐的!
那天,老板打来电话,告诉她,还要给她加薪,不过不准她再去替人上课了。甚至,老板还专门赶到上海,拿出三十万元要给她,要挽留她在公司继续把这份儿工作做下去。
可她却果断地拒绝了老板的好意,她知道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她终于成功战胜了自己心中的那份不安和骚动。
那一刻,让她没想到的是,她的哥哥竟然微笑着出现在她的面前,祝贺她走出了这金钱之网,又回到了自己所喜欢的事业,又能开心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了。
原来,那个老板是哥哥的朋友,这一切都是哥哥有意安排的,最可贵的是,她经受住考验,找回了自己。
这两篇文章,本来没在一起挨着,可读完之后,我却很自然地把它们联想到了一起,因为,它们其实是一个主题——比。
只不过,一个是两个人公开的相互较劲、相互攀比,一个是一个人默默地在内心和身边的别人对比。
这“比”,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的常态。回想一下自己,从小时候邻家男孩儿手里的弹球,邻家女孩儿头上的红绳,还有元宵节晚上各自手里提的小灯笼,一直到念书、考学、工作、成家等等,我们都在与人相比。
比,并没啥错,因为它来源于我们这个物种一路走来的本能,通过对比,能让我们找到同别人的差距,继而产生出蓬勃的干劲儿和动力。
比,并非不好,因为我们正是在人生每一个阶段的各种对比中,逐步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缺陷,逐步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和短板。
可是,在这个世界上,作为最有智慧的生物,我们却因为对比,生出了数不尽的痛苦与烦恼,也可以说,我们每天90%以上的痛苦和烦恼都来自内心中的各种比较。
诸如身材、长相、分数、健康,还有爱人、孩子、车子、房子,以及职务、财富、背景、名声,等等等等,无时无刻不在与周围的人对比着,而且,多数情况是,越比越痛苦,越比越受伤。
既然错不在比,那在哪里?
其实,错在你,在你的那颗心!因为伤心烦恼本身就只是一种感觉,它们是你那颗心生出的产品,是你没有照顾好那颗心,任由它不停生产着那些负能量的产品。
因此,每当此时,你要学会喊停,要学会掌控自己的心,要认清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肤浅和局限。
“乞丐并不会妒忌百万富翁,但是他肯定会妒忌收入更高的乞丐。”
这是哲学家罗素的名言,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多少人不敢承认的那个自己。
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乐观与超然,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得宽广而强大,让它在对比中成为生产动力、快乐、感恩、幸福和爱的机器,而不是甘当颓废、烦恼、嫉妒、悲伤与恨的温床。
这,你能否做到呢?我想,无论你现在能否做到,都应当把它作为人生真正的大事,因为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修炼,它,事关你一生的幸福与安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