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情感专栏心理读书让生活美好
心理丨父母是我们与死神间的一堵墙:关于“死亡焦虑”,我们了解得太

心理丨父母是我们与死神间的一堵墙:关于“死亡焦虑”,我们了解得太

作者: 樱汐笔谈 | 来源:发表于2019-02-28 11:55 被阅读22次

    终有一天,我们都将与死神面对面,而直面死亡焦虑,会让我们更积极地拥抱生活。

    在一档恋爱主题综艺节目中,高亚麟和焦俊艳的一番对谈,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句“父母是我们和死神之间的一堵墙”,瞬间成了热搜榜和朋友圈里的热门话题。

    这句话似乎揭开了一个隐藏已久的事实:原来整天在我们耳边念叨“要早点结婚”“早点生娃”的父母,已经在真切地感受着“死亡焦虑”。

    “死亡”,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汇,尤其是当它和我们最熟悉、最亲近的人联系在一起,即使只是脑海里的一闪念,都会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我们害怕死亡、畏惧谈论死亡,因此试图逃避关于死亡的念头,并找出无数种与死亡焦虑对抗的形式。


    01 死亡焦虑,是我们终其一生要面对的课题

    《论语》中季路曾经请教老师孔子:“敢问死?”孔子的回答是:“未知生,焉知死?”在儒家圣人看来,“生”是比“死”更重要的事情。

    在心理学领域,“活在当下”也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生命的时钟就开始了倒计时。

    死亡,是人类无法逃脱的最终宿命。

    死亡焦虑,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处理的命题。

    5、6岁的儿童会问妈妈:“我会不会死呀?”大人通常被这个问题吓一大跳,孩子小小的脑袋瓜里怎么会想到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儿童对“死亡”概念的理解要远早于父母的预估

    心理学家安东尼的一份研究发现,在一组83名儿童中,7岁及以上儿童对于“死亡”一词的意义均有准确的理解,而6岁的儿童中有2/3可以理解该词汇。他们或许目睹过植物、小动物,甚至亲人的死亡,这些事件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了关于死亡的最初记忆。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会发展出对抗死亡焦虑的新形式,把“死亡”挂在嘴边,看恐怖电影、讲鬼故事,无所畏惧的态度似乎在声明:嗐,死神有什么可怕的呢?

    当我们走入社会,家庭、事业的压力接踵而至,每天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鲜有闲暇时间去考虑死亡,但它仍然潜伏在我们的内心。一些特殊的事件会轻易将其唤醒,比如父母的生病或离世、家中突生变故、事业或感情遭遇重大挫折等等。

    这时,我们开始真正意识到:原来,死亡的阴影从未走远。

    02 催婚、催生,都是应对死亡焦虑的方式

    在综艺节目中,一位爸爸说:如果你不结婚、不生子,我也都会支持。但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我会带着遗憾离开。他们的年纪大都已经50、60岁上下,已经或者正在见证父母的衰老,看着他们一步步走向人生的终点站。

    曾经隔在他们和死神面前的那堵墙,一点点地消逝,而未来还有那么多的不确定性。他们担心没能看着女儿身披白纱,穿过鲜花和人海,走向深爱她的那个男孩。害怕不再机会看到孙辈的出生、成长,错过他/她第一次喊自己“姥爷”的那一刻。

    因为太害怕了,所以想要早一点,看着她们走向婚姻,过上幸福的生活,遗憾就会少一点。

    催婚、催生的声音背后,是父母内心深处死亡焦虑的阴影在发挥影响力。而生物学上血缘关系的传递和新的情感纽带,会部分抵消对于死亡的恐惧。

    除此之外,应对死亡焦虑的形式还有多种,例如:通过宗教信仰,找到来世或者死后世界的解释,作为心灵的寄托;通过绘画、音乐、文字等的“波动影响”,让自己的思想和作品产生长久的影响力;“超验”的极高境界,能够纯然地活在当下,不再有死亡和时间的概念。

    03 与其选择逃避,不如直面死亡焦虑

    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人们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影响了我们享受生活的欢娱,剥夺了人生真正的快乐。

    存在主义心理大师欧文·亚隆将面对死亡焦虑的过程,比喻为“直视骄阳”。这个过程虽然很痛苦,但“死亡”并非100%的负面概念,正确理解死亡焦虑,也会促使我们积极寻找生活的意义。

    父母们处理死亡焦虑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对子女的生活选择产生影响。焦俊艳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没有亲人们的诉求,会不会有更大的自由?”

    从理论上来说,的确如此。但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血缘上的亲情、成长过程中的友情、爱情……逐渐织成了一张密密的网,其中有爱,也有羁绊。

    当我们知晓父母内心深处的心理诉求时,或许会有更好的方式,去协调个人生活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

    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一书中,介绍过一个苏珊的案例。苏珊是一名出色的注册会计师,因为对儿子生活状态的忧虑而陷入巨大的恐慌。

    在和欧文·亚隆的咨询过程中,她发现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把自己关于死亡的焦虑,部分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大部分的精力都用来思考孩子的出路,却唯独忽略了自己,“自我”的丧失,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后来,苏珊做出了人生中重大的改变。在和先生商议之后,她辞去了原来的工作,到景色优美的旅游区开了间小旅馆。多年来的心愿,终于照进了现实。

    从苏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直面死亡焦虑,会让人生走向更积极健康的一面,欧文·亚隆也提出了一些征服死亡恐惧的建议。

    1、多些沟通和陪伴,减少孤独感

    死亡焦虑和孤独感常常如影随形,而真诚的沟通和陪伴,可以驱散孤独的阴霾。部分父母对子女的人生选择存在异议,其根源在于互相之间缺乏了解,双方都像生活在气泡里的人,隔着隐形的薄膜,无法触碰到对方的真实生活状态。

    人本主义流派十分强调“关系”的重要性:任何观点,只有在坚实的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在生活中,通过良好沟通建立起关系之后,分歧的解决就有了更多的出口。

    2、帮助父母找回生活的重心

    在综艺节目中,papi酱的人生重要性排序:自己、伴侣、孩子、父母,一度引起父母们的诧异。在他们的生活中,子女毫无例外地排在了第一位。这也可能导致在子女成年离家之后,他们的生活失去了重心,亚隆案例里的苏珊也是类似的情况。

    因此,帮助父母找回他们的自我价值感,不仅回让他们的生活更充实,子女们也会获得更自由的空间。

    在纪录片《72小时》里,有一对夫妻在退休之后,选择四处旅游、上摄影学校、参加摄影团体活动,生活得神采飞扬。我们常说“爱人如己”,心理学上讲“成为你自己”,当父母开始爱自己时,他们与子女间的关系会变得更融洽。


    因此,死亡焦虑既是阴影,也可能变成一份馈赠。

    参考资料:

    1、《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欧文·亚隆,商务印书馆

    2、《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欧文·亚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丨父母是我们与死神间的一堵墙:关于“死亡焦虑”,我们了解得太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grh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