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效应”是源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的一则寓言:“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后来被用来指现实社会中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强者恒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第一次被提出是在1973年,美国学者莫顿指出“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并把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其中“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和马太效应的意义就比较接近的,说的就是:人的道讲究的是从不足的人手里拿走东西去补充那些富足的人。
生活中的“马太效应”的例子比比皆是,并不知不觉地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现实社会中,富人越来越富,20%的人掌握了世界80%的财富,甚至愈来愈有一九的趋势。正是因为有了“马太效应”,才会有“雪中送炭”者少而多“锦上添花”。
人类社会越发展,马太效应似乎越来越严重。越是激进发展越快的国家,马太效应的增加就更加的严重和明显。比如我们这个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
而随着未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只有掌握了资源或者是有钱的人才可能活得更长,因为它可能可以无限制的替代自己的器官,改善自己的基因。未来,也许富人真正可以长生不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