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或许,这句话说的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个人而已。早晨醒来的时候看见初中的班主任在班级的QQ群里说了一段话,因为群里一直没怎么有人说话,他或许觉得这没什么意义,或许是这个曾经的班级也没什么情谊了吧。他说建议把群解散,他说中国最不缺的是人。
有两个同学看到这段话以后发了个表情便没了下文,我看了下,思考了一会,便主动第一个退出群了。那个人情淡薄的人,大概说的是我。
毛姆写过一句话,“童年的朋友,就像童年的衣服,长大了就穿不上了。”其实何止是童年的朋友呢?从认识某个人的第一天开始,相互认识的过程便也成了相互遗忘的过程。有些我觉得记住的,不过是大脑给自己的幻象,被时间吞噬的东西又谈何记忆呢?
时间像流水,不是像它一直往前,而是像它永远不会消逝,而且毫无目的。你看它流向了海,也看它流向了河,可它其实也流向了天空,流向了地底。
生而为人,生而为万物,生而为时间之下的一种存在,跟着时间变化是每个人永恒不变的命题。当认识到这些之后,人情也就淡薄了,人事也就没有意义了,除了那同血同脉的亲人,在文明发展的结构之下,在历史责任的重压之下,才不可避免的成为淡薄不了,舍弃不了的人生一部分。
我并非要追求自由,因为我知道,这世间没有自由。
自小我就有个特别的能力,凡是那些认识的人,经历的事,多年以后仍然能记得八九不离十,这大概也是很多个深夜辗转难眠而不得不将它们转化为文字,当作内心的一种排泄的缘故,这大概也是我成了众多朋友当中少有的时常去写些文字的人。
回忆昨天晚上去看了徐峥主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很多次想起《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这样的电影的时候,觉得中国以后肯定也能拍出这样好看又富有深意的电影,但怎么也没想到它来得这么早,这一点感觉很欣慰。我想,像我这样的文艺青年日后在国内也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了。
很巧的是在电影院进场的时候我旁边坐了一个女生,好一会一直没人去,我以为我俩包场了,心里还有点小窃喜,直到电影放映了一会才有俩人进去。其实,对于我而言,人少的时候看大屏幕电影更有感觉一些吧。
电影放完后,准备离开,见她没动静(或者她在等我和他聊聊电影之类的?),抬起的手又假装放在后脑勺靠着座椅,直到和她一起听完了片尾曲才离开。也聊着离开电影院,直到下了楼她去骑车回家互相道别,我仍然没有向她索要联系方式。
我也想不起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偶然相遇的人,哪怕是漂亮女生也很少去索要联系方式了。我似乎觉得相遇相知,然后又一点点遗忘本身是一件让人在痛苦中循环的事,尤其对于我而言,认识一个人之后,无论好坏的记忆总能很长时间完整的保留在脑海当中,那种再去一点点遗忘剔除的过程就仿佛自己给自己的大脑做手术,我觉得这样对自己太残忍。
另外,看电影之前去吧台买了一杯雪碧喝,或许吧台的美女姐姐看我挺好说话的,当我坐在大厅的沙发上等着入场时,她过来要求我扫描关注公众号,会获得一张卡,日后凭卡购买饮品+爆米花的套餐时立减5元。我笑着告诉她,我看电影只需喝一杯可乐就够了,不吃爆米花,她很尴尬地说了大概3遍让我关注吧,但我仍然没答应。
我似乎就是这样绝情冷漠吧,尽管一直客气地笑着和她说话。我也知道她为了这份工作如此恳求很不容易,我也很清楚我的做法会让她心里难过,可又怎么办呢?当心里想的事情太多,装的东西太多时,任何的杂质或者意外掺杂进来对我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我对别人冷漠的时候何尝不是对自己冷漠?
片段杭州这几天愈发炎热,持续的高温总让人打不起精神,生活也愈发慵懒。我自认算是一个比较自律的人,但一旦持续一段时间之后,却又讨厌自己的生活因此变的呆滞古板。我心里知道人生不存在自由,却又时时刻刻叮嘱自己内心要保持自由,于是很多时候自律便成了一段时间的生活片段,甚至有些时候把一些片段连接起来都不像我一个人经历的事,而是一些人的混合体了。
比如我时常和朋友说,我大学的生活很丰富,大一的一段时间各种社团跑,各种交朋友,还很少不去上课;大二的一段时间各种兼职加创业,几乎不去上课;大三的一段时间时候疯狂玩游戏,不兼职、不聚会、不上课;大四的一段时间几乎都待图书馆,偶尔聚会,偶尔还上课。回头看自己时,这像一个人经历的故事么?然而它确实是属于我的。
我可以将看书自律一段时间,学吉他也可以,学习也可以,交友也可以,玩游戏也可以,唯独对于我漫长的人生,却不可以。也许,说这样的话还为时尚早,但那些我无法描述的,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习惯,我知道,我这一辈子或许也无法摆脱!
曾经因此犯过的错误,因此伤害的朋友,因此去道过的歉,因此去自责过的悔恨,因此去宽容过的往事,都成了看似有意义的无意义。那么未来,我会尽量不去伤害,但也绝不再去自责,我会尽量不去犯错,但也绝不存在原谅。选择宽容只是我不再去在意,不原谅却是我保持立场,简单做人而已。
我知道:世态炎凉,人情淡薄,淡薄的是别人,淡薄的也是自己。
想象你是过客,我是归人
长按二维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