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针对性的阅读和感悟开启了自我救赎之路
先生推荐的是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书里讲了很多婚恋案例。也是这本书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家庭这个词,以及原生家庭对婚恋生活的具体影响。以前虽然也一直听大家说自己也赞同:成长的家庭环境会对一个人影响很大,可是具体多大,怎么个影响法,后续可以做些什么努力去改善却不知道。也是带着这些困惑,后来我又读了一系列的关于婚恋和身心灵的书,比如:身心灵类的受益很深的有《拥抱你的内在小孩》、《感谢不完美的自己》、《家庭系统排列入门》婚恋类即亲密关系的有《男人来自金星、女人来自火星》、《爱上双人舞》、《为何爱会伤人》。
通过这一系列的阅读,再回顾那段恋爱里所呈现出来的自己,我惊讶的发现:书中描述的太多东西都得到了验证,这也让我更坚信后续努力是可以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的,即使不能彻底摆脱,至少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
1、通过恋爱可以疗愈幼年时的伤害、弥补幼年的缺失,从而成为一个“健全的成人”。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小学一年级暑假时,我顶着大太阳背着泡沫箱子到处卖雪糕。(那个年代农村人家里基本上没有冰箱,所以才有这个行业很走俏)。小学二年级开始每逢周日或寒暑假我都会一大早起来去镇上的一个食品加工厂搓麻花,为了省时间多赚点钱,我会中午饭都不回家吃,直接干到下午三四点结束后再回家吃晚饭。背后是滚烫的大油锅,人一直坐在凳子上,双手在案板上不停的来回摩擦,一根麻花大概四个来回动作(业务不精之前有时需要五六个来回),一斤活料有五十余根,工钱一毛五。换算相当于是在案板是搓一次0.00075元。而这份工作我从小学一直坚持做到了初中毕业。可能是因为那是当时我唯一的赚钱门道吧,所以多年来忍饥挨饿也乐此不疲。看着周围其他的小孩子(很多还是我同学)时不时的过来搓一会儿赚几毛钱,然后很快拿去买了零食吃,听着一起干活的大人感慨:“这孩子学习成绩那么好,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做事这么扎实能吃苦。再看看我家的”。(那里有很多是我同学的妈妈,所以知道我的学习情况)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没有得意,只有说不出的无奈:我也好想去买零食吃;手都肿了火辣辣的疼,我也好想不搓了,好想回家去吃饭。可是我知道我要搓,我要赚钱。因为我缺钱,我不想找我妈要钱,不想她为难和难过。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当别人夸奖我的时候也是我妈妈高兴的时候,于是我开始变得越来越懂事。遇到长辈都会很礼貌的远远的打招呼(我哥没这习惯,我妈老为此老说他),我甚至开始慢慢知道做什么说什么会讨我妈的欢喜,让她高兴。比如我小学一年级卖雪糕赚的第一笔钱2.5元,我就花2块钱给我妈买了一个夹子可以把头发盘起来,夏天不热。当时我妈正和邻居一起在插秧,我拿着夹子屁颠屁颠的下到水田里,把夹子给我妈。她嘴里说着“乱花这钱干嘛,留着开学买笔和本子读书才是正经事,以后不要这样子了”,一边盘头发。弄好后,她说:“这样还真的不热了。”一起干活的邻居说:“XX,你命好呀。有个这么有良心(孝顺的意思)的女儿。”那次是我印象中我妈第一次没有反驳式的讽刺性的习惯回复“多好的命呀,猪狗不如的命”。那次我妈沉默了,没有做声。
后来越来越长大,大学后进入社会工作了多年后,我还依然经常感慨:“懂事,是家人的福气,自己的霉气”。总觉得懂事只是其他人受益,自己受损。工作后我养成了随身携带记事本的习惯。扉页上永远写有两行字:“先做必须做的事,后做喜欢做的事”。也许这里是有很多无奈与心酸的。
看了那一系列书之后,纵观恋爱中一些事后我自己都感觉不可思议的行为,我也才终于明白:当初朋友问我为什么选择了我男朋友时,我说:“因为和他在一起很放松,我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可以无所顾忌。”这脱口而出的回答不是随口一说,而恰恰是未经过大脑理智处理的潜意识的真实感受:我太渴望做一个小女孩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无所顾忌。我不再需要永远把其他人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了,我可以由着自己的心情来。那种感觉真的实在是太爽了,那种心理上彻底自由的味道实在是太妙了。后来我还特地把这些故事分析与当时还是男朋友的先生听。
神奇的是后来我并没有动用大脑和理智去刻意的约束自己的言行,依然是我行我素,但我自己都能明显的感觉到曾经那些歇斯底里的言行明显的越来越少了。比如像那种半夜推醒厉色训斥的事儿基本上消失绝迹了,平时也不再像以前一样屁大一点事儿一点就爆了。我男朋友都说感觉轻松了许多,不再像以前一样活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不留神又惹我不爽了。
坦白说,虽然看了那些书,但还是没有从书里找到直接的答案:关于具体如何修复幼年的直观可行的方案。我自己的一个理解是:即使只是“点破”,没有其他行为,潜意识里那个受伤委屈的“内在小孩”就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安抚。
关于这一点,尤其是我后来看了武志红的《梦知道答案》后尝试着解析了自己的一个梦可以得到印证。
(类似我自己身上发生的案例还很多,在此不一一细说了)。
2、扭曲的使命感,让我陷入被狼追的疲惫与沉重。摆正错位的身份关系后,让我的人生轻盈起来。
我的爸爸妈妈无疑是非常爱我的。比如村子里和我年纪相仿的女孩子有十来个,只有一个初中毕业,其他九个小学甚至没毕业就出去打工赚钱贴补家用了,盖起来了楼房。而我家还一直住在两间破瓦房里,年代太久,摇摇欲坠。有几次在家睡觉到半夜醒来,发现我妈在屋子里来回走动。问她为何不睡,我妈回答:“下这么大雨,我怕屋后的那个土岩会垮了,这屋子要塌了,人睡着了就不知道。”自上初中后就一直是住校,宿舍都是楼房,我知道很安全。可是每每遇到刮大风下大雨的夜晚,我总是睡不踏实。老想着家里的房子会不会塌了。即便如此,我爸妈拼死累活也坚持一定要送我读完初中,没钱交学费时甚至到处找私人借利息钱,从不曾动摇。印象中我爸十来年都不曾添置过一件衣服,过年都还穿着别人给的一件旧外套。即便是这样,每年过年都一定要给我兄妹俩买件新衣裳,实在没钱就去镇上店里先赊着,把衣服拿来先穿了过年。钱等年后再慢慢还。我妈这人吧,套用她常教育我的话说就是“人穷也要穷得有志气”,一有钱了总是第一时间还上,有时隔得时间长点没还上,还专门去店里和人家说明一下。也是因为我妈做人干脆吧,信誉特别好,那些人居然都很愿意赊欠给我妈。印象中,好几年过年的衣服都是赊账买来的。
父母的这份爱如此深厚,慢慢的也就转变成了我深沉的责任:我有这个责任和义务让我父母过得不再那么劳累,不再忧愁。加上我越来越长大,明的理越来越多,能力也越来越强。我在家庭里扮演的精神与经济的双重支撑的角色就更加凸显了。一方面,我宁愿自己苦点累点,只要能让父母活得轻松点,我心甘情愿;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有了成家的想法后,看着深圳那遥不可及的房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加上后来家里又发生了一些大的变故,内心更是沉重起来。一个很要好的闺蜜曾和我说:“你知道吗?你上次从我家离开后我爸曾说以前你看着好老,这次看着好了许多。怕你难过,之前都没你说”。当时我听后很诧异: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跟他女儿感慨她的同学看着很老。那是一副怎样的精神面貌呀?二十几岁的姑娘,花一般的年纪,却让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感觉很老。
我没有意识到我自己很老,我只是常常感觉肩膀很酸疼,感觉特别沉。当然这种感觉也只是偶尔才有的,因为我很少去特别留意自己的情绪感受,我要关注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工作比如家里。
直到接触了身心灵,我才发现我错了。我和妈妈的身份关系错位了。虽然表面上我妈妈是妈妈,我是女儿。可事实上她越来越扮演着“女儿”的角色,而我扮演着她“妈妈”、“丈夫”。我从来是只报喜不报忧,而我妈总是会和我哭诉各种不满的人和事,然后每次我安慰劝导后心情就会好一些。比如她一直觉得我爸对她不够体贴(这是事实,我也觉得我爸作为一个丈夫还是很需要提升的),总是说谁也指望不上除了我,如果不是看在我和哥的份上早就不活了或早就不一起过了之类的。遇到一点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也是找我。还有其他乱七杂八,细述还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而且我妈有一个典型的句型就是“我还不知道?……”比如“我还不知道吗?你就是觉得我没能力没本事。”“我还不知道吗?你就是觉得你爸比我好。”而且经常时不时的蹦出来这么一句,和前后完全不搭边。这种酸溜溜的说话方式还真是能酸得我头痛。这哪跟哪呀,除了给我爸烟钱就再没其他,逢年过节还有平时回去钱都是给我妈,还按她的指示暗地里再给她一点当私房钱,补做家用。衣服给我爸一套给她还经常买两套,每次回家带零食也都是紧着她的喜好。
以前我只是很不舒服这种语句。后来接触了身心灵类的知识后,再联系到我妈二岁丧父,外婆拉扯大四个孩子,而且我妈还老觉得我外婆一直特别偏心舅舅等经历,我意识到我妈内心的“那个小孩”也特别委屈,加上我爸也是粗人一枚,我妈又没有从丈夫那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滋养和弥补,于是内在小孩的受伤与委屈更甚了,求而不得于是全部寄托在我身上。加之我也一度以让妈妈过得快乐为己任,这无疑助长了我妈的那份渴望。
毕竟是身份错位的关系,虽然不明所以,但人的情绪感受却是客观真实的:对方依然不安心,本人亦愈加沉重。
认识到这一点后,有一次聊天中我和我妈就直接说了。大意如下:“妈,我会努力让你吃得好住得好穿得好,我也会努力处理好自己的所有事情,不让你为我操心。你遇到不高兴的事儿,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可以随时找我,我会去努力。我知道爸对你生活上不体贴让你一直心里很有怨,我以后会多和爸爸说说,但我毕竟只是个女儿,替代不了。”我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谁也无法对谁负责,也负不起那个责。关于这个理念,倒是和我妈的一个想法不谋而合,只是说辞大相径庭:“伢仔(老家父母对自己孩子的称呼),我也知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谁也改变不了谁的命。”而我曾经还一直努力甚至立誓要将我妈所谓的“不好的命”改成“好命”。甚至一度憧憬,有一天我妈老了,会感慨:我命真好。也正是因为这样,当我赚了足够多的钱让父母住进了漂亮的房子,衣食无忧,生活不愁钱后,我理所当然的觉得父母应该和和睦睦的安享晚年了。而当我在电话里听到我妈一边拿着电话一边先停着不和我说话,反而和我爸为了一个桔子的事情在那吵架时,我为何会崩溃得大哭。因为我绝望了:曾经我以为只要我努力,等我赚到足够多的钱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就再也不会吵架了。和村子里其他人相比他们现在生活已经很好了,子女懂事努力有出息,吃得好穿得好,生活也不愁钱。农活想做多少就多少,不想做就不做。多让人羡慕的好日子呀,还这么不知道珍惜。我到底要怎么做?我妈曾说他俩吵架让我不要为此伤心,可是我做不到呀。我发现我伤心的不是他们吵架,不是怕他们分开(这我知道不可能了),而是总感觉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没有得到珍惜。
现在我释然了:一个人只可能对自己的人生真正负责,他人的喜怒哀乐自有他人自己负责。我能做的就是尽力而为,心安即可、顺其自然。
坦白说,自那以后,虽然对父母的具体行为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可是我感觉自己走路都轻快起来了。也许是心头的沉重没了吧。没了那份扭曲的使命感,被狼追也就变成了追蝴蝶!
3、请坚信:努力,即使达不到期盼的那般美好,至少也可以改善现状。此规律适用于任何方面。
小时候我妈喜欢算命,我说我不信命。其实不是不信,只是不想信,因为我不愿意不甘心承认自己的命不好。所以我就死死的抓住那句名言:“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两年前读了《了凡四训》,我豁然开朗。我开始相信命了,只是以另一种形式:莫问前程、但行善事。
现在我结婚了,先生就是前头故事中的那个男主角。在此必须隆重感谢我谢谢当年“百折不挠”的“耐虐”劲儿哈,让我的幼年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得到修复。否则如果那时分手了,恐怕我会更加害怕自卑,因为我已经看到了更不堪的自己,更加没有勇气再去恋爱和结婚生子了。我的宝宝也快半岁了。偶尔还是会有争吵,确切的说是我吵他听啦,但整体而言还是让很多人包括我俩本人都觉得彼此是合拍的伴侣,生活是幸福的。
婚姻,真的如李中莹老师所言就是一场双人舞,需要配合、进退有度。我脾气容易躁,爆发后看我先生依然不温不火,耐心的一如既往的对待我,弄得我都越来越不好意思生气了,感觉好像显得他修养很高、我却很小人很小气似的。加上生活细节上先生确实照顾得特别细致、体贴,我感觉我的脾气明显好了很多。他的温柔征服了我的暴躁,也许这就是婚姻的修行吧。
近两年,我开始将阅读范围拓展到了亲子教育,并且在与宝宝的沟通中实践、感悟、反思。自我感觉良好。宝宝现在五个半月了,前四个月有人帮忙一起带。到了第四个月开始,完全由我俩带孩子。周一到周五白天我带,晚上是先生下班后先做饭之后他带,一直到哄宝宝入睡为止;周六周日白天先生带宝我去给学生上课,晚上他休息一下我带孩子。实践后发现远没有预想的那么艰难。还真是如那句话所言:“就因为没时间,所以才做得到”。我不仅备课上课,刷高考压轴提升专业技能;每天日记,二月份还看了8本书,写了三篇读书笔记;喜马拉雅听《明朝那些事儿》听了50章。每天上午陪娃玩,下午带他出去遛弯,中间有时还会洗晒个衣服,拖扫个地啥的。一点也不觉得累。有时宝宝哭,抱着一哄就是半个多小时,有时特别困的时候也还是需要陪宝宝玩,一点也不觉得烦。是累,但没有躁。这是我以前万万没想到的。坦白说,以前我很担心我和宝宝的相处:因为我知道我是一个很没耐心的人,我很害怕我和我的孩子相处会很自然的进入我父母与我的相处模式中。谈及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有一个很重要的论述就是:再生家庭很容易复制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比如你父母和你是怎么相处的,你很可能以后和你的孩子也是这么相处的。即使理智上你很不希望这样,但事实行为上很容易这样。顽强的改变欲望再加上持久的努力学习,可以让你拥有对抗惯性的力量,从此开启一段新的相处模式。
我想我已经尝到了这个甜头。
学习+实践=努力加油!
愿我们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一个更美好的原生家庭!这不决定于你我出身的原生家庭,而取决于你我今天有多努力开创一段新的家庭相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