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从欲望上而言是急于求成的,从行动上而言又是趋易避难的,这样的天性导致人们天生就容易焦虑。想要很多,却无法采取有效的行动,欲望经常凌驾于能力之上。比如有很多人,报了很多课,看了很多书,然而生活依然踯躅不前,内心不免愈加焦虑。对此,《认知觉醒》一书中曾提到一个成长权重的模型,这个模型或许会为人们焦虑的原因拨开一层迷雾。
学习一样新东西,可以有四个层次,分别是学习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最外面的层次是学习量,比如说为了学习你看了多少书,听了多少课等;第二层是思考量,在前面学习量的基础上,你产生了多少的触发与思考,是否可以与你过往的知识产生联系,是否可以指引你未来的行动之路;第三层是行动量,通过前面思考层的铺垫,你可以筛选出一些有益的行动规则,并加以实践;第四层是改变量,就是你付诸了这些行动之后,生活有了何种改变。从这四个层次的定义也可以看出这四个层次在成长权重的排序中,分别是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学习量再大,如果没有改变量,个人还是无法成长,人生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
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那群报了无数课、读了无数书生活还是照旧,心态愈发焦虑的人,他们是把所有的力气都花在了学习层,因为学习量是处于最表层的,是人们最容易看到的,天性使然人们就最愿意花力气在这个层面,但是就算他们学习量很大,如果学习之后不思考,思考之后不行动,那自然就不会有行动之后生活的改变,如此,这些人学习之初憧憬的美好生活将犹如镜花水月,看的见、摸不着。
因此,看完一本书、听完一个讲座,并不要求你需要面面俱到地做各种记录,这些书或讲座只要有一个观点能够引发你的思考,继而指引你的行动,行动之后改变了你的现状,那么这些书和讲座便是有价值的。消除焦虑需要你把注意力放到行动量、改变量上,不要盲目地、鸡血地再扩大学习量了,这只是一种感动自己的假勤奋,战线拉得越长内心反而会越焦虑。要把有限的精力花费在真正能改变生活的行动上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