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段时间沉迷文艺范的作者,我在《菜鸟感悟》中也说过当时的感受,讲真很是被震撼——不光那种情调,阅读点赞量和钻数都远非我所能及。时隔一个月回头再看,由于接触了更多风格各异的简友,而且对简书的流派也有所了解,发现这些文章其实都是同一个刻意营造的套路,背后大概也有风格类似的大V指点。
这种做法是真有用,起码我一开始就被唬住了,如果再配合大V的加持,在短期内积累大量的人气迅速崛起,一点都不奇怪——人都是视觉动物,很容易被那些满是文艺、怀旧或忧伤气息的图片吸引,再配上小清新的背景和分割线,填之以或可爱或伤感或不明所以的文字,立马就能成为一篇爆款热文。
只是把所有这些附加的东西统统剥掉之后就会发现,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无非就是很常见的细腻感触。经过这番操作,初读时觉得很美,可过一会儿再回想到底讲了什么,却没啥印象。因为在漂亮的包装下只有一个苍白的内核,仅能短暂地打动读者的情绪而已,无法留下更深的印记。
其实文艺范的写手中也有好作者,有能力讲述一些引人深思的故事,再配上这样的包装自然事半功倍。只是在我看来,有这样的精力还不如在作品结构和文笔上再下点功夫,这些方面才是值得精益求精去追求的东西,至于那种种花边伎俩也就只有吸引流量的作用。当然对各位作者来说流量很重要,但这与锻炼文笔、提高写作水平是两码事——除非你纯想变现,或者就喜欢新媒体的写作方式,那当我没说。
平台上那些大名如雷贯耳的各位合伙大V都有自己主编的专题以扶植粉丝。这些专题在排版格式和宣传推广方面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大V们还会亲自指点自己的会员如何排版插图营造情调,这大概就是文艺范的作者大行其道的原因。而原先在其它平台上经营新媒体的作者,来到简书后觉得如鱼得水也是可以想象的,平台上甚至有大把专事培训的导师专门教授这种写作方式。
文艺是这个时代的通行证。从村上春树在九十年代后期的流行开始,紧接而至的网文时代就开启了文艺范的天堂。痞子蔡和安妮宝贝就是紧抓时代的弄潮儿,郭敬明也乘浪而行,让自己的“青春文学”发扬光大。但不管具体内容和外在形式如何变化,这股浪潮的核心概括起来就一个词——忧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忧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忧伤,所以忧伤长盛不衰。可忧伤再怎么常见,总结一下无非也就那几种而已,两只手绝对数得过来,而他们最常写的甚至不超过一只手。作为一个支持负能量的作者,我觉得好些人把这点东西嚼来嚼去挺没意思——我也曾经很忧伤,可要我这大直男去写这些就觉得非常害臊。如果忧伤再深一层成为悲剧我愿意写,如果把忧伤剖析开来理性分析我愿意写,如果让忧伤来个反转以示讽刺荒谬我也愿意写,唯独忧伤本身这种不上不下的半吊子情绪让我难以下笔。
可能我在这方面没天赋,也可能我想写的东西太多,没有留给忧伤的一席之地。在我看来,这种忧伤无非是青春期迟迟没有结束、拒绝长大成熟的一种心态而已。这在现代社会极为常见,因为大家一旦吃上饱饭就容易得一种病——矫情。在过去的时代,只有能吃饱的中产和贵族才有得这病的特权(所以也叫小资)。如今社会进步了,少数人的特权逐渐下放,终于成了普通人也能享受的常见病。至于我呢,无论通过学习也好,阅读也罢,总之用各种手段把自己治好了。再回看这些患者的作品,外表凄美,筋骨羸弱,宛如病态的林妹妹,同情之感油然而生。
大概我是个冷血动物,缺少一部分共情能力,或许人家那才是正常的情感,有病的是我也说不定。选择病态美说到底也是个人自由,我只是觉得人类的各种感情如此丰富,值得一写的也非常之多,犯不着在内容和形式上走这条路线。至于为什么包括简书在内的各个平台偏爱这种类型,理由无非是好赚流量来钱快而已,也说明同种病患在读者中是多么普遍。毕竟我们这个社会相对于物质上的丰富,精神上还是稍微贫瘠了点,因此流行这种调调也在情理之中。
这背后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我不好分析,只是感慨风头日盛的文艺风带偏了多少有才的作者。村上春树拿不了诺奖的原因在我看来只有一个——格局太低。当然他以后要是拿了,我再认衰就是了。反正这条路线上我不觉得有谁能超越三毛,把她的作品配上好看的图片和背景,肯定比现在的写手还要有情调,虽然她写的也不全是忧伤。中学时我一度迷恋过她的文字,但也谈不上多尊敬。
拉拉扯扯说这么多,无非就想聊聊对文艺范的态度。有忧伤就写忧伤,没忧伤就营造点出来继续写忧伤,实在没多大意思。可有人就好这口,我也改变不了,只好唠叨两句以示不满。之后该啥样还啥样,文艺范继续流行,而我继续写一些被埋没的文字,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