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816261/9167451f50351b55.jpg)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对月亮的认识,真令人忍俊不禁。而我之前对粤剧(京剧)的认识,也和李白猜月相近,仅知其美,却不懂就里。
我的父亲是个粤剧迷。他常常坐在家里的那把老躺椅里,半眯着眼看电视粤剧,准确地说,是半看半听。也许父亲已熟悉剧中的唱词,不用看就能明白了。我们则只能听到三五个字,根本看不懂,尤其是那些拉长的字眼“呀——”什么的,平白地把话拖长了很多,一句唱词半天没唱完,急性子的我当时恨不得把那演员的嘴封上,或者叫他一口气唱出来,别这么咿咿呀呀的折磨人。我问父亲,这到底有什么好看的呢?父亲笑笑,并不作答,继续看他的戏了。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我把生命的小船划到了离家几百公里的海滨城市珠海,父亲已八十多岁了,每每电话问候,多半是说在看粤剧。我思乡心切,万般无聊之时,心想为什么不和父母一起看粤剧呢?父母在老家看,我在珠海看,这是一件多么温情的事啊!于是我打开电脑,搜索粤剧的剧目……不知不觉,我已看懂了好些粤剧。其中珠海粤剧团的琼霞是我关注得比较多的。
我看得越多粤剧,我越爱思考,粤剧的美到底在哪,为什么它现在能抓住我的心?
我想第一个原因应该是它的情感色彩。每部粤剧都是一个深刻的情感故事,或关乎情,或关乎义,大是大非,大爱大憎,能强烈震撼人们的心灵。区别于电视剧和电影故事,粤剧故事内容更概括,矛盾冲突更分明,它去掉了那些琐碎的枝节,把表现重点集中在主要人物的情感经历中。如琼霞主演的珠海本土原创粤剧《疍家女》,就以水妹和何慧生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分“初遇”“情动”“情困”“情定”“情劫”“情殉”几部分,着力刻画疍家女水妹勇于追求、敢于抗争、甘于奉献的动人形象。第二个原因,就是它的唱腔。粤剧的基本套路“唱、念、做、打”中,唱是最有表现力的。我小时候不能理解的拉长腔调,现在成了我最喜欢的地方。啊,天知道,那拉长的音调里,有多少情感的流露和倾诉啊!人物内心的独白,人物的悲喜,人物的灵魂,都在那无限拉长的优美唱腔里啊!当琼霞以字正腔圆的红派唱腔唱出水妹的内心独白时,我忘记了琼霞是琼霞,水妹是水妹,我只知道琼霞就是水妹,而水妹正向我们倾诉着她因为爱情而生起的柔情万种和百转千肠。第三个原因,在于动作——做。演员的一招一式都会说话,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包括表情)表达复杂细微的内心感情,令人拍案叫绝。如《疍家女》中,水妹想要接受何慧生的爱情信物——黄手绢,欲言还休,想拿又不敢拿,那种娇羞无比的少女情态,被琼霞演绎得惟妙惟肖。文字在这时根本无法和无声的肢体语言相比。瞧,她(水妹)用手碰了一下黄手绢,立刻电击一般缩回了手,双手不停地在腿上拍打着,一会又悄悄地伸出手去……还有一个原因不可不提的,就是它的唱词。父亲曾对我说,一个语文老师,或者一个自称爱好文学的人,不懂看戏是很遗憾的。如今我深深认同父亲的看法。且不说汤显祖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叫人百读不厌;也不提《再进沈园》中的“ 斜阳画角哀, 诗肠愁满载, 沈园非复旧池台; 红酥手,黄藤酒, 泪湿鲛绡人何在? 桃花落,闲池阁, 依然春去又春来,梦断香销屈指算来四十载”是如何的叫人泪目;单是珠海唐涤生的《帝女花》“倚殿阴森奇树双,明珠万颗映花黄。如此断肠花烛夜,不须侍女伴身旁”,那曲词也是十分优美而典雅的。
父亲的人文修养极高,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儒雅。我想这跟他爱看戏是有很大关系的,正是粤剧这朵异常美丽的艺术之花,几十年来滋润着父亲的心灵,使他无形中具有一种谦谦君子的翩翩风度。
幸好我学会了看粤剧,这才具备了进一步读懂父亲的能力。《疍家女》在珠海文化馆演出,我看了一遍意犹未尽,后来又去看了一遍,看到珠海粤剧团新人辈出,红派唱腔后继有人,不觉十分欣慰。
现在我和父亲的电话联系又多了一项内容——聊粤剧。琼霞是我和父亲共同的偶像,父亲说起粤剧的现状如数家珍,包括丁凡、欧凯明、彭庆华、张健、倪惠英、梁耀安等粤剧名角,他们谁谁演过什么剧目,谁谁得过什么奖,谁得过梅花奖,谁还得过两次梅花奖,父亲都能一一道来,而我,也听得津津有味。
有人说,喜欢看戏说明你变老了。那我想说,老了真好呀!老了才有闲心去看看粤剧或京剧,老了才使我在精神上接近了父亲,老了才有闲情随口来一句“明月照海滨,万里流银。玉宇无尘 ,花香暗飘近……咿——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