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互联网+医疗”盈利难
目前互联网行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广告收入,二是电子商务,卖产品或服务,三是会员增值服务。观察国内互联网医疗平台,只要是目前仍在不断融资的未挂牌未上市公司,其商业模式大致也是以上3种,一是提供医疗、健康信息引导用户的就医、药品选择,通过广告投放,提升医院、药店的曝光度(如39健康网);二是提供电子商务平台,卖药品(如寻医问药网)、卖保险(如平安好医生),或者为医院提供数字化医疗运营推广服务,将线上流量引到线下;三是为会员提供增值服务,如预约挂号、医患交流、医药招商。
2016年,国家卫计委等8部委开展集中整治“号贩子”和“网络医托”专项行动,网络平台为民营医院引流被叫停。目前这三种商业模式,只能创造收入,但很难贡献大的利润。腾讯投资的春雨医生、丁香园等互联网企业做起了诊所。2017年3月,百度宣布关停百度医生并清空数据。经历了三轮融资、App下载量上千万、日活跃用户过5万的“好大夫”在产品上做得不错,但盈利模式一直在探索。“好大夫”总裁王航坦承,移动医疗还没有成熟盈利模式,受政策影响大。
二、原因分析
(一)痛点没解决。
互联网时代做产品,无论是市场定位还是盈利模式,都必须以用户驱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要想可持续发展,也必须关注病患所关注的如何保健、如何治病的问题。近年来以挂号、医患交流(轻问诊)、慢病管理和医生品牌名片切入的,都不是医疗行业的直接痛点,没有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这些服务及功能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讲都可有可无。当前医疗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医疗资源不平衡,基层基础医疗薄弱,没有一套完善的、民众可信任的基础医疗体系。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医疗公司都是从这个需求的边缘出发,没有扎入医疗行业的核心,问题得不到真正解决。
(二)竞争激烈无序。
互联网医疗是前几年发展最快、投资最活跃的产业之一。据报道,2014年,仅移动医疗项目全年共投资80余起,是之前5年案例数总和的近3倍,总投融资额近7亿美元。而2015年上半年投资金额就超过了7亿美元。医疗作为低频次的消费,无法通过采取类似网约车的“烧钱模式”抢占市场份额。多家平台疯狂涌入,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加上国家的规范管理,导致2016年以来,转型、裁员、倒闭充斥着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
(三)数据价值不高。
美国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药企,部分则来自医生的软件服务费。药企需要的是临床数据和患者群体的长期跟踪数据,而我国互联网医疗平台沉淀的数据,大都是有限的、碎片的非临床数据,目前开发利用价值不高。我国的医生也很难成为支付方,因为他们不像美国医生一样是自由人,他们只要找到一家好医院,就几乎不用再去争夺患者,平台的患者数据信息对他们而言就没有多大意义。
三、建议
各互联网医疗平台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够存活下来就有前途,体现出一定的运营能力。但在数据价值仍需要时间积累的情况下,要尽快探索其他持续可行的盈利模式。
前面提到,当前医疗行业最大的痛点是基层基础医疗薄弱。国家医疗改革的方向也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层”。那么,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未来,也应该在基层,在基础医疗。毕竟,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一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信息化服务。目前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个性化和自动化水平低。今后基层医疗的门诊量会逐步提高、越来越大,对信息化、智能化的需求也会增大,可提前介入进行布局,免费提供标准化的诊所运营系统,辅以个性化增值服务。
二是帮助基层医疗机构落地健康服务。将现在所有有条件的医疗健康服务在基层医疗机构落地,方便快速地为患者就近提供高性价比的就医买药一体化服务,并建立基于个人的终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三是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配套服务。如联系建立区域性的检验检测中心、手术中心、药品统一采购中心,推广培训先进的诊疗技术,个体品牌推广,保健、保险产品推广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