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2117/dffb8fa567b8ddbd.png)
我们是如何陷入偏激的言论?
01
在这互联网时代,只要会上网的都有遇到过一些情绪满满、明显错误的言论。我们或许反对,或许认同;偏激的言论文章它们都能得到非常多的认可和转发,反而中立点的文章却得不到什么人回应。
有研究发现,当媒体尽可能客观表述存在双方矛盾的现象时,比如播放一个群体冲突的视频,发现不管是哪个立场的人都认为,这个媒体的表述的偏向于自己的对立方。这也被称为“敌意媒体效应”。
换句话说,那些带有明显立场的人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和强烈支持,而那些中立的文章,得不到两个对立方的支持,即使得到中立方的一些支持,但是因为“事不关己”,他们也很少有动力去宣传这些观点。
这也是那些明显带有偏激的感情色彩的文章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当一个群体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时,这个群体发挥出来的合力非常小,所以中立的文章能够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但是却无法让他们产生“同仇敌忾”的情绪。而充满情绪的观点,则能够激起一部分人的共鸣,并且形成非常大的合力。他们更愿意去转发和宣传这样的观点。
从动物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就像面对数量庞大且极为健壮的牛群一样,几只狮子还敢去进攻和捕食,因为牛群都只是各顾各的,当敌人来临时,它们并没有协作起来形成对外的合力。而狮子群呢,它们不在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它们形成的对外合力远大于牛群。
很多偏激的文章都喜欢如此,通过树立一个观点作为自己的批驳对象,将自己划分为一个群体,站在道德的高地去指责另一个群体。因为批评别人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我比那些人强的“优越感””意识。所以他们更愿意为这个观点站台。所以,很多事件并不是没有客观的分析,而是中立观点更难传播起来。
我们往往是理性中立的去看待一件事,最后成为了偏激者一方,这取决于个人生活环境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容易让人走向偏激的文章,大多属于议论八卦。
02
当然,当我们看到一个明显错误的观点被疯传时,我们也不要以为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实际上,只是相信这个观点的人群所形成了合力非常大而已。
你有没有过这些的境遇,当看到一个观点盛行,即使我们知道存在明显的问题,但是觉得自己是少数派而不敢轻易发言;这就是之前写到过的“社会压力”。而这也会成为另一种传播学的效应——“沉默的螺旋”效应。
有人认为,长期处于议论资讯中的人,会慢慢培养出一种准统计感官,也就是感知外界氛围的能力,能够觉察到媒体或短视频呈现出来的主流意见,并且这些意见(鸡汤文)会转化为个人对社会主要的价值观认知。
随着主流意见在网上占据了与其相称的比例,持少数意见的人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性逐渐降低。相反,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的立场正在为公众所接受,他就会变得更加勇于表达自己。
当我们感觉一个观点被非常多的人赞同时,即使自己不支持,我们也不怎么敢表达出来,因为我们害怕被孤立,害怕因为不同而被评击甚至报复。(当然,正常我们普通人的发声是很渺小的,一般不会被人发现;“凄凉~)而且大众群体在做选择时,也存在趋同心理,会慢慢改变自己原来所坚持的。
比如说,老一辈人的理财观点是“节俭持家”,而现在的人越来越认为“要对自己好一些,”甚至很多人认为“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而这些观点实际上更多是因为很多商家为了刺激大众消费而进行的宣传,并最终形成了主流。(是花钱观念而花钱,不是投资观念而花钱。这两者不一样!)
所以说,一个观点如果得不到一小部分人的认可,而反对者不发声时,久而久之,就很少有人反对了。
如果理性不发声,那么一个偏激的观点就很容易成为主流,而我们也可能会慢慢改变自己的观点,接受那个想法。
就像以前的人认为女人如果被侵犯了,明明是受害者,却因为人们封建的思想而不敢出声;反而让那些禽兽逍遥法外。直至现在还很多人不敢站出来说话;但相比以前,算好了很多,勇敢站出来,才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她人的保护。这里不多说,点到为止。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得远,欢迎大家加入专题,千万权重为你助力好文!
投稿地址☞岁月拾遗专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9082117/a160b8b91b9a773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