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的错——完美主义背后的心理成因

作者: 林何凤 | 来源:发表于2019-03-02 21:33 被阅读2次
    这不是我的错——完美主义背后的心理成因

    一位来访者给我讲了他的故事:他小的时候,因为调皮把家里的一个水杯打碎了,爸爸妈妈两个人一起严厉责骂了他,并且上纲上线到了你就是一个糟糕的人,什么事都做不好,我们怎么那么倒霉,有这样一个不成器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事件很多,只要一点小事没有做好,就会被骂甚至被打,导致他每次做事情都很紧张,生怕出差错,可是越紧张越出错,成了恶性循环。

    于是,“每当犯错,就会被破口大骂、被责打”的恐惧,深深印在他的心里;他也慢慢发现,在他内心,一直相信着:“犯错,就代表不好,代表可能让别人失望,甚至不被爱,所以,人,必须是完美的。”这样的信念。

    这种“必须完美”的念头,让他事事用超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因而也达到了一定的学业和事业成就,却也让他放弃了自己的梦想,放弃尝试一些他新的想做的事情,因为他并不确定:“如果去尝试这些我喜欢但不熟悉的事情,我真的有能力达到目标吗?我是否还可以完美?”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完美主义者,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求做到极致,追求完美。其实,完美是相对的,不完美才是绝对的,生活中所谓的完美,不过是一种美丽的错觉。

    完美本身只是一个目标,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达到。追求完美,并且在对完美的追求中,不断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当然值得肯定。但是如果认为凡事必须做到完美,在日常生活中一味追求完美,并且以此为标准,苛求他人同样完美,这就是一种病,得治。

    这不是我的错——完美主义背后的心理成因

    “完美主义”其实能让我们觉得有些许的“控制感”,那就是:“当我已经把自己挑错到极致、做到完美时,这也代表你没有机会可以嫌我,或说我不好。”这就是“完美主义”最棒的功能:让我不用总担心别人觉得我不够好,所以我要未雨绸缪,先准备好最完美的状况。

    所以,我们无法忍受自己有“不完美”、“可能失败”的部分,因为那就是“不够好的自己”,那是不能被接受,应该被剔除的。

    我们愈相信自己必须完美,就愈不允许自己犯错,更不能允许自己显露出那个“真实、可能犯错”的脆弱自我。

    而后,我们离自己愈来愈远,不相信“真实的自己”是能够被喜爱、被接纳的;毕竟,“连我自己都不接受了,哪还有人可以接受呢”?

    这种“追求完美,不允许犯错与失败”的文化,也使得我们失去创新的勇气与能力,我们很容易放弃梦想,只能遵循着被社会认可的路,一步一步走向别人为我们安排的目标。

    但事实上,犯错是常有的事情,当我们能够将“事情”与“自我”分开,我们才有能力更清楚自己的真实样貌。

    即使我们能力很好,我们仍然可能犯错;而犯错或失败,只是因为我做不好,并非我不好,这本来是两件事。

    这不是我的错——完美主义背后的心理成因

    要知道,那个“可能犯错的自己”,其实是最真实而勇敢的,那个“完美的自己”,是一个符合社会期待,戴着面具与盔甲的“假我”。

    做真实的自己,而不是完美的自己。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一天,永远都会有焦虑和恐惧。

    面对真相,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本来的样子,才会有活力、明媚且温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不是我的错——完美主义背后的心理成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ioy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