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女生说,她是个总向别人道歉的人。
道歉,已经成为了她的习惯性模式。
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无论自己有没有做错,看到别人生气,自己就会忍不住地向别人道歉。
但是自己的内心并不是真心想要道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可以快点的把事情过去,快点平息冲突和情绪。
她说自己打小就被教育,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顺着别人的心情,自己就会少点麻烦,别为一点小事情争输赢。
但,反而越是发现自己很没有原则。自己总是在道歉,和朋友有矛盾了道歉,同事领导不高兴了道歉。
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很窝囊,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就道歉,虽然这样做,也确实可以不用再去面对别人的情绪,可却不得不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总感觉自己很委屈很受伤,愤闷不满越来越多,常常因此自责,甚至自我破坏。
为什么明明是自己受了委屈,却反而去给别人道歉?
(01)
心理学家莱因说,存在就是被感知。
一个人的存在感,来自于他的感受被另一个人看到。也就是说,你感知到了我的感受,我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般存在着。
相应的,不存在感,就是你的感受没有被确认。
有位来访者说,读小学的时候,去亲戚家拜年,大人们在楼下聊天,她在楼上看电视。后来大舅上来了,坐在她旁边和她一起看电视,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把她抱了过来。一开始,她还以为是大舅在逗她玩,抱着她不让她走。
后来,大舅开始亲她,虽然那时候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心里却非常害怕。回家之后,告诉了妈妈,结果妈妈却狠狠的骂了她不要脸,骂她没事搞事。
她又羞又愧,自己并不是想要搞事情,甚至也害怕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大事,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她感受到了妈妈对这件事情的态度,而她在妈妈的态度中,感觉自己充满了羞耻,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
后来无论遇到了什么事情,她都不敢,也不愿和父母去说。
所有的委屈,都得独自消化。消化的不仅是委屈,还有藏着委屈背后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就是你的感觉不重要,你的存在也不重要。
(02)
羞耻感,是一种灵魂之殇。
它会让我们自我贬低,内化的羞耻感,会让我们觉得自我有缺陷,甚至你没有经历任何的外部事件,你仅仅会因为自身的存在而感到羞耻。
就像那位被性侵的来访者,妈妈的态度,让她觉得自己的存在是羞耻和错误的。
去年的热播剧《夏至未至》里面,程七七因为和李嫣然打架,被请到教导处,程妈妈要七七给嫣然她们道歉,七七觉得自己没有错,她不愿意道歉,因为是对方先动手的。
但是,自己的妈妈不但没有向着自己,连基本的公平也做不到。
再想到平时的家庭生活中,妈妈也不向着自己,无论是谁错了,最终都要七七去道歉,她觉得非常委屈和难过。
这也是七七性格变得扭曲的重要原因,她从开始的单纯无邪到后来的充满心机,她从这一端走向另一面。
背后的动力,无非也是为了渴望一份爱。
一个人最初的存在感,就来自于他的感受被父母所看到。不存在感,便是父母对孩子的忽视与否认,没被爱照见,存在的本身就像是错误的。
日本作家太宰治说:“我的一生充满羞耻。我甚至都猜不出正常人的生活该是什么样的。”
所以,也就有了他那句自杀遗言“生而为人,对不起”。
羞耻,是渴望得到爱,但又害怕得不到爱。
(03)
我们都渴望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但当我们连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受到深深的无助感,这种无助感也会引发强烈的屈辱和羞耻。
很多从小被父母经常打骂,甚至是被虐待的孩子,很容易会把事情归咎于自己。
他们会想,如果自己听话,表现得更好一些,爸爸就不会打自己了。他们也可能会觉得,连自己都保护不了,真的很窝囊。
在面对忽视或打骂的时候,孩子通常会很容易怪罪自己:父母之所以这样对我,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也许是我不值得被重视,不值得被爱。
我们不能自我保护,甚至都不敢渴望父母的保护和安慰。最难过的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真相。
羞耻,源于不想被看见的事情被看见了。
我们不想去看见,也害怕去看见。
而我们最怕看到的真相,是自己从来没有得到爱,自己一直在可怜的渴求着一份爱。
(04)
当体会到羞耻感之后,孩子可能会启用反向形成、合理化等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再受到更多的伤害。
所以,即使是自己受了委屈,会去跟对方道歉,会把错误归集于自身,会想着如果不是自己的问题,父母就不会打骂我了,别人就不会不高兴了。
受了委屈还去道歉,很可能是我们太害怕,害怕连最坏的关系都没有了,没有了关系,也就无法证明自己的存在。
用反向形成、合理化的防御机制,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不那么受伤的谎言:不是他们不爱我,只是我做得不够好。
羞耻,让我们真正害怕的地方,或许是因为它暴露了自己最脆弱无助的样子。
对爱的渴求,竟成了自己生命中的羞耻。
(05)
心理咨询的价值,也在于来访者的感受被看到。
在心理咨询的中,咨询师会允许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伤。因为来访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创伤时,一般会带有着羞耻感。
比如有位来访者,觉得自己迟到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他担心,咨询师会怎么样看他,是否会心里不高兴等等。
而咨询师对他的回应是,无论你迟到多少分钟,你都为这次的咨询付过了费用。
这样的回应,不仅给了来访者传递了接纳,同时也将来访者的注意力,放到了他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件事上,这样他就不再局限于迟到的行为上,从而也减轻了他的内疚与羞耻。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我们所有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毛病,和这些毛病所附加的羞耻感而活着的。
羞耻,是我们隐藏得最深的情绪和感受,我们甚至会为自己怀有羞耻感而感到羞耻。
不承认痛苦的存在,就没办法摆脱痛苦。
防御机制曾在我们最难受的时候保护了我们,但同时也让我们习惯了不去正视过往的创伤。
没有得到爱和接纳,那是创伤。我们不敢面对创伤,没有能力面对创伤的时候,这就形成了羞耻。
只有当你看见了过去和现在行为模式之间的联系后,你对自己就会有了更深的理解。
你所做的,你的行为模式,不过是想让当年受伤的孩子可以活下来,那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当你可以这样看待自己的时候,内心的自我攻击也会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你成年人的部分和力量,正在逐渐的增强。
作者:吴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网友评论
我想说的,可是每当想说的时候我的大脑就会第一时间告诉我算了吧,说了又有什么用呢?没人会理解,也没人当回事。所以就成了如今别人问我好几遍我都沉默的情况,他们问的时候我就会纠结要说吗?说了就会被在意吗?不被在意就会被当成是矫情做作不懂事,所以我又何必呢。最后他们生气了,我心里也更加难受,一次次日复一日,真累,累得都不想呼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