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言微声:三朝老臣张廷玉

作者: 王少明wsm | 来源:发表于2019-12-06 10:37 被阅读0次

    文/王少明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也就是子路让子羔当上了费县的县长,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对于子路的行为是这样评价的,说到“这是害了人家的孩子啊”

    孔子问其弟子的志向时候,点(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通过上面的两段话,我们就知道古圣先贤对于为官的看法了。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就能很好的体悟孔子的话了。

    张廷玉,在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崭露头角;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并在雍正帝的遗诏中准予其可以配享太庙,这是有清以来唯一享受此殊荣的汉臣。

    何为配享太庙呢,就是在祭祀皇帝的地方,在主位的神碑两侧供上地位稍低的人的神位,作为帝后的配角,与主位神碑共享人间供奉和香火,称为配享太庙。

    这样的殊荣对于张廷玉来说,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感觉人生已经达到了巅峰,尤其是在清朝初年的皇帝,对汉人的大臣还是有所顾忌,如果是满族的八旗之官吏,即使是能力平平,只要忠心耿耿也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对汉臣则是有提防之心的,但对张廷玉来说是个特例。

    张廷玉从不结党营私,做事也从不居功自傲,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而且此人才华出众,无论是雍正帝还是乾隆帝的意旨,张廷玉立刻就能拟制,皇帝的口语,即刻就能变成书面语言,拟成圣旨。张廷玉从来不主动的向皇帝要什么,有了功劳也从不提及。饶是如此,张廷玉得到的无论是权力还是财富,甚或是皇帝的赏赐也是最多的。

    因为张廷玉深谙官场之道,自己无须要求,最后仍然能得到这些东西。张廷玉深知位高权重的后果,在其之前,有太多的辅政大臣都以悲惨的结局而告终,自身能屹立于三朝而不倒,虽有过人之处,但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张廷玉的为官之道,大多与其耳濡目染有关,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是康熙朝的文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关于张英,有这样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张英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于是,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从这一点可以窥见张英的为官之道,而张廷玉自是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做官的道理。

    倘使在雍正一朝,张廷玉能够善始善终,偏偏雍正去世的早,到了乾隆一朝,乾隆帝一眼就识破了张廷玉的心思。乾隆皇帝在用人方面有自己的主张,对于雍正帝留下的老臣也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

    张廷玉也深知乾隆帝内心的想法,于是多次向乾隆皇帝以老病乞休,乾隆皇帝先不准后又准奏,又因张廷玉不面圣谢恩而恼火。在乾隆帝未下旨召其进宫之时,张廷玉因军机处泄露出这样的消息,一向机智精明的张廷玉也犯了糊涂,就大清早进宫面圣了,惹得龙颜大怒,皇帝最忌讳的就是结党营私和泄密等事件的发生。

    几经周折,乾隆皇帝罢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殊荣,张廷玉告老还乡。为朝廷兢兢业业,几乎是操劳一生,七十多岁的张廷玉白发苍苍,归家后,因其遭到乾隆皇帝的罢黜,那些曾争相拜访的地方官吏,而今都唯恐避之不及。

    张廷玉在家中郁郁寡欢,常常呆呆的坐着,一言不发,又熬过几年撒手人寰。在其去世后,乾隆帝年念其为三朝臣子,确没有大的过错,便恢复了其享受太庙的殊荣,可张廷玉在九泉之下也就无从得知了。

    据此看来,由古及今,哪有那样多名利双收之人呢,倒是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豁达豪迈的苏轼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自由的范本。

    倘使能做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了。

    (2019.0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言微声:三朝老臣张廷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bs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