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大家都知道,这首真情发自肺腑的《游子吟》,出自唐代著名的“苦吟诗人”孟郊。几句天然去雕饰的文辞,能够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母亲的孺慕之情,至真至美,流传千年而不朽。
孟郊仁孝,自然有孟母的教导之功。像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她对儿子寄望极深,孟郊也对功名志在必得。
青年时代的孟郊,是个让母亲省心的好孩子。他隐居在嵩山,远离红尘的纷扰,埋头苦读。世间从来不会有白费的功夫,孟郊的诗文最终大成。然而,闭门读书久了,也影响性格的塑造,他平日不苟言笑,性情孤僻不合群。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孟郊把学问修炼得炉火纯青,自然要出山,踌躇满志直奔京城取功名去者。
即便是明清时代,科举制度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已经很完善,依然有层出不穷的科场舞弊事件。在开科取士推行不久的唐代,当然会有更多的漏洞和弊端。能不能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能力,贵人的垂青、运气的好坏等场外因素都不容忽视。孟郊初试锋芒,结果折戟沉沙,应该说,算不上很意外。
一次考试失利,胜败还没成为常事,回乡重整旗鼓,等待下一科卷土重来即可,不必过多伤感。然而孟郊心情低落,逾于常理。
他写了一首《落第》,抒发自己心中的幽愤:
宁静的夜晚:
晓月难为光,愁人难为肠。
这个美丽的春天:
谁言春物荣,独见叶上霜。
弱小的心灵饱受打击:
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剑伤。
怨天尤人的情绪,跃然纸上。
还好,他没有就此沉沦放弃。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慢慢治愈了被“刀剑”伤得血痕累累的心灵,到了下一科的时候,孟郊又满血复活,出现在长安街头。
这一次,他能时来运转吗?
很不幸,上天的心意没这么容易扭转,孟郊再次名落孙山。
他又要写诗了,这次是《再下第》,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的愁苦:
一夕九起嗟,
梦短不到家。
两度长安陌,
空将泪见花。
彻夜难眠,多次起来长叹,连回家的梦都做不完整。两次来到长安,一无所获,无奈何只得泪眼看花。
碰壁了两次,把孟郊折磨得晚上睡不安枕、终日泪眼朦胧,性格上的缺陷进一步显露。他不想想,一次两次就轻易胜出,那是万中无一的幸运儿。平日里饱读诗书,怎么就忘了亚圣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稍遇挫折就怨声载道,岂不是大违先贤的谆谆教诲?再说了,多少士子屡试不第、终生困顿,他还远没到这一步呢!
孟郊饱含热泪回了老家,母亲少不得要反复激励他。孟郊是孝子,特别听话,慢慢也就平复了心情,四十六岁那年,鼓其余勇、三赴长安赶考。否极泰来,命运之神终于对他垂青。春暖花开的放榜之日,孟郊的大名赫然位列众进士之间!唐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意谓五十岁考取进士科还算年轻的,可见功名之难。孟郊运气不算差。
孟郊嗨了,考官有眼啊,春风十里不如你!
长安的花还是从前的花,看花的眼不再是那双泪眼。孟郊一气呵成,写下了《登科后》,第二次提到了长安的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读书人的修身养性功夫,在此刻荡然无存。真是个实在人,毫不掩饰满溢的快活。
这首诗很有名,现在还有很多人写赏析文章,老师也会在课堂上洋洋洒洒地展开分析,一般都是这么评价:体现了作者金榜题名后的踌躇满志,抒发了诗人扬眉吐气的欢畅情怀吧啦吧啦。
然而在历史上,此诗得分不高。读书人讲究“诗言志”,孟郊的一朝得志便得意忘形,令饱学之士齿冷,同时也认为诗句不详,正是孟郊余生坎坷的预兆。这里摘录一些史上名人对他的“命理解析”:
“失意时牢骚幽愤过甚,得意后马上骄傲放荡,语句未免寒碜。”
“一日之间,花即看尽,何其迅速啊。后来果然没发达。”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气度窘迫,以致余生漂泊不定、官微职卑。现在我相信,诗句真的是会一语成谶。”
“这首诗很恣肆狂放,但是长安的花一天怎么能看尽?这就是他壮志难伸的预言。”
“放荡无涯,吟诗夸张,不是能自重自持的君子。他不能有所作为,是很自然的。”
“得失间的喜忧到了这种地步,他做了官却不能长享富贵,也是合该如此。”
孟郊中了进士,被任命为溧阳县尉,怎么还会贫寒呢?
县尉是基层的亲民官,事务冗杂,并且直接关系到社会安全、小民生计。孟郊出身寒门,早知民间疾苦,到任后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造福一方。
在治下百姓期盼的目光中,孟少府(县尉的尊称)亲自考察了溧阳县,找到两块地方。那里树木覆盖,下有池塘。然后——他一有空就坐在水边作沉思状,或者念念有词地徘徊赋诗。分管的事务大多荒废了,他也听之任之。至于是不是对得起朝廷俸禄,有没有辜负辖区父老,这就不是孟大诗人顾得上的了。
县令一看不好,这个下级太牛了,官不大,名士作派不小,政务疏失要连累大家一起玩完。赶紧向上级的刺史报告,派一个代理县尉替孟郊办公,孟郊分他一半俸禄。
孟郊应该庆幸,上级没有对他赶尽杀绝。不过工资腰斩,他又变回了穷人,开始为生计发愁了。此后,孟郊断断续续担任过几个小官,由于他自负才学,耿介孤傲,不能融合于官场,再加上不善于营生,生活一直愁苦不堪。生前不能安养亲人,甚至去世后全靠欣赏他诗才的大官僚捐资葬送,老婆孩子也是这个大官出钱赡养。
他的生活窘况,在诗中屡有提及:
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
韩愈是他的知己,在“答孟郊”一诗中说:
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
读来令人心酸。
孟郊有“诗囚”之称,意谓其一生被作诗所困,如同囚徒。其实上天对他不薄:才华过人、科场大捷,另外还有知己力挺。韩愈、李翱、李观等当世名人都曾为他举荐。但他落落寡合,难以接近。事有不顺,牢骚满腹;一有转机,志得意满,这种人生态度,难怪把中了进士后的一手好牌输个精光。境由心生、命由己造,在他的一生境遇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与愁云惨雾里的孟郊有鲜明对比的,是乐天派的大诗人白居易,他的一生,写诗做官两不误,政事享乐全拿手。虽然宦海也多风波,终享富贵尊荣直至离世。
白居易,字乐天。名字是好名字,才学性格也对得起这个名和字。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带着作品去拜谒前辈诗人顾况,顾况老气横秋地调侃少年小白:“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等翻阅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老顾倒吸一口凉气,郑重说道:“我以为斯文断绝了,没想到还有你这样的大才。写得出这样的诗句,天下随处可居,都不难,刚才纯粹是开玩笑。”
白居易的性格与孟郊截然相反,起点的高度则是相似的。
史书上记载:白居易聪慧过人,胸怀宽广豪放。读书有成,考中了进士,先从校书郎、县尉等小官做起。公务之余,写了一百多首诗,讽喻政事、针砭时弊,在正直的士大夫圈子里广为传颂,渐渐传到了宫里,被升为左拾遗。这是谏官,也是低级官员。
升了官,白居易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在其位谋其政,积极建言。他做得认真,宪宗皇帝却嫌烦了。有一次白居易当面劝谏得罪了皇帝,皇帝含怒对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朕提拔了他,却对朕无礼,朕忍不住要发飙了。” 李绛一代名相,是难得的好官,他劝解皇帝:“白居易之所以不怕杀头流放而事无巨细进言,大概就是为了报答陛下的破格提拔,并非随意之举。陛下想大开谏言之路,就不应该阻止白居易。”皇帝嘉纳忠言,白居易总算逃过一劫。
兢兢业业做了几年,逐步升了官,他又一次卷入官场风波。结果被权贵排挤,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心平气和地上任,不以挫折为意。在那里,他写下了现在编入中学课本的名诗《琵琶行》。
是金子总要发光。慢慢地,他的官越做越大,而且还被召回了京城任职。白居易不忘初心,仍然以天下为己任,多次劝谏皇帝。结果,再一次受挫,外放为杭州刺史。
在杭州,白居易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大有作为。他疏浚湖泊、整理农田,实施了许多惠民仁政,广受生民爱戴。
就这样几起几落,在长安、苏州、洛阳兜兜转转。虽然迈进了显宦的行列,但是眼见官场黑暗、派别斗争激烈,白居易无意于仕途,以高官的身份退休,从此优哉游哉,啸傲山林。
事有可为,则兼济天下;无力匡救,则独善其身。白居易进退有据,人生圆满。他去世后,曾经任职的洛阳、江州都为他立了祠,宣宗皇帝亲自写诗怀念他。
仕途风波,白居易经历得不比孟郊少。但是,不管顺境逆境,白居易都能恬然自适。并且,白居易读书多,却不是书呆子,他的诗中常有哲理的火花迸现。
生命短暂,诸事不妨看淡,有诗: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贫随富且欢乐,
不开口笑是痴人。
朋友虽多,知己难求,有诗:
昔我为近臣,
君常稀到门。
今我官职冷,
唯君来往频。
人心险恶,不可不防,有诗:
天可度,
地可量,
唯有人心不可防。
海底鱼兮天上鸟,
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
咫尺之间不能料。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
笑中有刀潜杀人。
宦途多险,高官厚禄不足留恋,有诗:
官舍非我庐,
官园非我树。
洛中有小宅,
渭上有别墅。
既无婚嫁累,
幸有归休处。
归去诚已迟,
犹胜不归去。
现在生搬硬造的鸡汤文满天飞,一律寡淡无味。以大文豪、大官僚的资格,白居易这样的成功人士,用自己的人生智慧做出来的鸡汤,你喝不喝?
白居易的诗名,如今比孟郊大很多。但孟郊当年与韩愈齐名,才子李观对他的诗评价非常高:“高雅之处前无古人,平和之处俯视二谢(谢灵运和谢脁)。”
而白居易的诗,褒贬不一。当时有个勇敢的粉丝特别崇拜他,从脖子往下,遍体刺青,全都是白居易的诗,还配了图画。诗人段成式带了朋友一起看新鲜,这个粉丝秀给他们看,就连刺在背部的诗画,反手指去,也绝无差错。观者直呼:简直是行走的白居易诗图!
杜牧对他的诗则不以为然,评价说:白居易喜欢写些俚谣浪调、肤浅之作,可惜我官位不如他,不能和他较量。
文采无定论,格局有高下。两个人的毕生命运,都在各自的两句诗里注定。
孟郊:
食荠肠亦苦,
强歌声无欢。
出门即有碍,
谁谓天地宽。
白居易:
登山力犹在,
遇酒兴时发。
无事日月长,
不羁天地阔。
后人评论:白居易旷达,孟郊偏狭。天地哪里阻碍孟郊?分明是孟郊自己设限。
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轻读经典”
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