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法律想法成长励志
关于张扣扣案件的一点感想

关于张扣扣案件的一点感想

作者: 一半lemon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23:09 被阅读4次

今天,朋友圈被张扣扣律师的辩护词刷屏了。之前从未听说过张某某的案情,读完辩护词也深觉义愤填膺,心中升出一连串的问号。

更令我好奇的是,当年张扣扣母亲被杀死,法院仅判7年,仅仅是因为当事人是个未成年人吗,还是另有隐情?

出于好奇,我去搜索了一下其母的案件。央视的社会万象栏目曾经采访过这个案件,我以为能够从采访中获得事实的真相,结果案情却更加扑朔迷离。

1996年8月的一天傍晚,王家的二儿子王富军在家门口的路边站着,张扣扣母亲汪秀萍路过时朝着王富军吐了一口吐沫(没吐到),王富军骂了一句“疯婆子”,结果汪又返回来吐了一口,这次吐到了王富军的脸上。王富军恼怒,扇了汪一巴掌,两个争吵起来,王家三儿子王正军过来,也向汪争吵并厮打起来。汪的女儿和丈夫闻讯赶来,女儿把一个铁扁递给了她母亲,她母亲就朝着王正军的脸上和头上各打了一下,王正军从路边捡起一个木棍,朝着汪的头上猛击一下,结果晚上10点汪便不治身亡了。法律判决意见认为,由于事件起因汪也要承担一定责任,且王正军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法院判决王正军7年有期徒刑。

但是张家的描述却是另外一个情形:汪并没有主动吐口水,而是王富军先开骂,汪被动还口;木棒不是从路边捡的,而是从家里拿出来的;打死汪的不是三儿子王正军,而是二儿子王富军,因为未成年人可以轻判,所以才认定是王正军打的人;王家有人做官,所以村里人做假证。

关于判刑轻的疑问,节目组采访了政法大学的一位教授,他的回答很耐人寻味:根据一审判决书对事实、证据和适用法律来看,应该说当年这么判,是法律规定范围内允许的。但是如果这些认定的事实本身,是错误的,是有问题的,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所以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了。法院22年前关于这件案件的所有事实调查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为什么会与张家口中描述存在这么大的出入?如果张家口中是真的,为什么这么多年没有上诉,通过法律的渠道解决?这些将成为永远的疑问。

回到张扣扣,经历过这件事情,他对法律体系彻底地失望了,对这个世界彻底的失望了。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13岁,眼睁睁看着母亲被人打死,自己却帮不上忙;亲眼看着母亲在路上被法医解剖,再缝合伤口。太残忍了,我都不忍想象。可是最后的判决是什么?王正军被判刑7年,其实只呆了4年便出来了。一条人命=4年的牢狱之灾。为什么?所谓的公平、正义,到底在哪里?

从那时起,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这辈子,我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给母亲复仇。如果上诉,可以把母亲还给他吗?不能。可以偿她母亲一条命吗?不能。那他仅剩一个武器,就是自己的生命。

当人生的意义变成“为了ta”的时候,很悲怆,也很动人,让我有点心疼。张扣扣对母亲的爱溶于血液,很伟大,可他与世界的相处方式,似乎还停留在孩子的阶段。他的复仇,就是以暴制暴,让敌人品尝到一样的痛苦,就算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这样的成本太高了,可对他来说,似乎是唯一的手段。

我一直觉得有一种人很可怕,就是能够坚持的人。不管多困难,咬牙坚持,隐忍不发,直到目标达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张扣扣也是很可怕的人,他可以把自己的情绪和目标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最亲的亲人都不知道。可想而知,他该有多孤独。如果有人能够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疏导,也许他会放弃使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也许就会换来另外一种人生。

我们在爱里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或是爱的很盲目,以至于分不清对错;又或是太过于清醒,陷入了苛责的境地。在亲情和真实之间,如何选择观察的角度,似乎很微妙。离得太远,冷漠;离得太近,又会盲目。

无论律师的辩词写的多么感人,也许都不会影响案件的判决。就像视频中的专家所言,我们的法律体系不能鼓励复仇,否则社会就会动荡不安。一个人因为不服22年已经法律体系判决的案件杀死了3个人,从直觉的角度,判决结果是在情理之中的。

但需要发问的是,如果张扣扣复仇的原因是垄断的法律体系呢?我们还有更合理的途径去实现自己的诉求、表达自己的悲愤吗?特别是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来说,诉诸于法律,似乎时间上耗不起,金钱上也耗不起。

我没有研究过法律,但仍期待于,在法律与最终的判决之间,有一种很微妙的力量偶尔发挥作用,那就是法官的恻隐之心。这颗心在追求一种平衡,是法律与良知的平衡、与道德的平衡、与正义的平衡。

真正的平衡是很难达到的,因为双方都有自己关于衡量公平的一套方式。但是,如果法律的判决并没有让双方感受到公平,可能未来还会有类似张扣扣的事件发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张扣扣案件的一点感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kcd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