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竹自成径,绕溪三里余,檀栾被层阜,萧瑟映清渠,日落见林静,风行知谷虚,田家故人少,谁肯共焚鱼。这是张怀仁在深山里见到这片竹林后第一时间所想到的诗。他看过不少竹林,可也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茂密,一眼望不到头的竹林。
虽然现在已入冬,但大部分竹子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绿意盎然,张怀仁一边欣赏着竹林的美景,一边踏着竹林中一条近2米宽的林荫小道向竹林深处走去。
这条小道像是被人为修出来的,很平整,并没有长草和竹子,只是似乎很久没人打理了,现在一路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烂叶子,张怀仁走着走着,时常还能在落叶堆里发现一些爬虫老鼠啥的,这让爱干净的他很是无语,于是他放慢了脚步,尽量挑一些落叶少点的地方走。
竹林前后加起来差不多有两百余米,尽管如此,张怀仁还是用了将近10分钟才走出竹林,当然并不是张怀仁走的慢,主要是林中的奇景吸引了他。
‘百鸟归林’,张怀仁自是听说过的,但从小到大,却没见过,只是他没想到,自己会在这深山老林里,看到这百年难得一遇的奇观。
竹林的竹子一般都有二三十米高,顶部都长有茂盛的枝叶,而这些枝叶又彼此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鸟类栖息场所,再加上竹林里还栖息着各种各种的虫类和其他小型野生动物,是以吸引了大量鸟类前来繁衍生息,尽管现在是冬季,却依然有大量的鸟类选择在此筑巢过冬,久而久之,这里便有了如今声势浩大的百鸟归林奇景。
看着时不时飞来飞去的各种鸟类,听着让人有些着迷的交响乐,尤其是在这种恬静优美的竹林里,当真是别有一番韵味,难怪古时候会有竹林七贤的故事,看得出竹林确实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要不是怕天黑不好找休息的地方,张怀仁还真想在这里找个地方打坐休息一段时间,想试试看能不能悟出点啥。
穿过竹林,前方是一片空地,没有竹子,倒是长了很多杂草,差不多都有半人那么高,张怀仁并没有多待,而是继续往前走去,速度也较之在竹林快了许多,很快张怀仁就在一个被竹子围成的篱笆面前停下了脚步。
竹篱笆大概有三米高,是由无数竹条相互穿插交织组成的,严丝合缝,非常整齐,让人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这也侧面说明了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手艺不俗。
张怀仁猜想的不错,这里确实有人住,只是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所以怀着期待的心情,他绕着竹篱笆走了一大圈,最后在篱笆的正东面找到了一扇竹门,竹门虽然没有上锁,但却被一个简单的门栓给拴住了,从外面很容易打开。
“有人吗?”张怀仁先是大声的朝里面叫了几声,结果等了很久都没有人回应,反而传来了阵阵受惊而飞的鸟叫声。
看着有不少鸟从院子里飞走,张怀仁这才忍不住好奇解开了门栓将竹门整个打开。
随着门被打开,就传来吱吱呀呀的声音,紧接着就有一张布满蛛丝的网被风吹着迎面袭来,张怀仁忙用手将蛛网给挡了下来,在将粘在身上的蛛丝全都给清除干净后,这才正眼打量起篱笆里面的情况。
刚开始在篱笆外面的时候,张怀仁就觉得这里面可能不简单,没想到在亲眼看到后,更是震撼不已。
这个院子占地估计起码有好几千个平方这么大,因为光是从门口到最里面的房屋,直线距离看上去都有百来米长,虽然里面的房屋建筑并不是很多,只有五六间竹屋,但院子里其他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却着实吸人眼球,尤其是院子中间在水面上用竹子做的双层塔式六边形凉亭,搭配着用竹子做成的连通着四方的竹桥,再有这周围花草树木的衬托,当真是别有一番古色韵味,令人心驰神往。
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张怀仁是越来越好奇住在这里的会是怎样的一些世外高人,于是在没有经过任何人允许的情况下,他踏上了左边的一条石子路,向着院子里面缓缓走去。
石子路大概有一米五宽,从门口一直延伸到最里面,应该全都是用从小溪里捡来的鹅卵石铺成的,整个充满了自然的气息和朴素的美感,踩在上面有一种轻柔的感觉,很是舒服。
但奇怪的是,石子路右侧种的都是树,每隔个几米就有一棵,什么桃树、李子树、柳树、石榴树等不尽相同,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树,张怀仁也只能认个大概,而石子路的左侧种的貌似是菜,菜地还是一块一块分割出来的,虽然不是很大,但划分的却非常整齐,什么西红柿、土豆、红薯、黄瓜、豆角、萝卜、白菜、茄子、辣椒等菜地里常见的都有。
虽然现在是入了冬季,有很多菜的植株都已发黄枯萎,但满地腐烂的果实枝叶,散发着浓郁的气味,依然吸引了许多张怀仁没见过的鸟类在此大快朵颐,这一幕看得张怀仁是满脸不可思议,表示对在这里生活的世外高人是越发看不透了。
那些正在进食的鸟类在看到有人接近时,纷纷扬起了翅膀,惊叫着飞离了这里,只有少部分飞到了竹篱笆上,充满戒心的看着走来的张怀仁。
张怀仁倒没时间去管这些鸟,随着继续深入,越来越多的东西映入了他的眼帘,一开始是各种各样的菜,后面又变成了药材,当然药材都是一些常见且容易养成的种类,比如金银花、紫苏、鱼腥草、薄荷、香茅等药材,此时它们长势依然很好,这些对于人们平常容易得的感冒发烧,头痛咳嗽,消化不良等疾病都有很大的疗效,而且有些药材还能做菜吃,可谓一举多得。
临近竹屋,地势稍平,院主人没有再种一些其他的东西,而是用石子路左边的一大片空地做了很多锻炼身体用的措施,有单杠,双杠,还有攀爬云梯,就跟一般校园里有的那种锻炼器材一样,只是没有那么丰富罢了,而且还都是用竹子做的,可见这里的主人对竹子是有多钟爱。
为了试下这些锻炼器材的牢固性,张怀仁特意在每个器材上多运动了会,结果甚为满意,心想不愧是竹子,在坚韧这一方面是真的让人没话说。
除了以上锻炼器材,张怀仁还看到了几样颇为熟悉的东西,一排很多间隔相同但深浅不一的坑以及一排排高度不一但间距相同的木桩,那是他在道观里从小练轻功就要用到的,俗称青蛙跳和跑桩。
看到这些,张怀仁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看到了自己昔日练功时的画面,点点滴滴,瞬间涌入心头,不禁让他有些热泪盈眶。他甚至有些怀疑在这里生活的可能是同道中人,毕竟一般人是不会知道这些只有道观里才会有的练习轻功的法子的。
虽然不清楚建造这一切的院主人是谁,但张怀仁想见他的想法却是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没有再接着看下去,而是带着好奇和期待直接奔着竹屋走去。
不过,遗憾的是,张怀仁把所有的竹屋都找了个遍,依旧是没有发现一个人的踪影,而且每间竹屋都沾满了灰,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人住了。
总共有五间竹屋和一个用竹子搭的棚子,其中两间竹屋位于最左边,应该是卧室用来睡觉的,里面有竹子做的床,以及一些日常要用到的家具,比如梳妆台和衣柜啥的,总体来说是一目了然,相当简单,虽然屋子不大,但防雨防风防潮防虫这些方面做的是相当好,因为从进屋到现在,张怀仁除了感受到灰尘有点多外,其他感觉给他是真的很棒。
第三间竹屋好像是个书房,里面有两个用竹子做的书架,每个书架上都放了很多书,张怀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基本把所有的书都稍微翻看了下,发现有好多是关于中国历史的古籍,还有很多是现代名著以及一些他看不懂的外国书。
此外,屋内还有一张书桌和一把椅子,书桌上左上角处有一盏油灯和一套茶具,右侧则放着一个笔筒和一瓶黑墨水,不过奇怪的是,笔筒里一支笔都没有,而且张怀仁还发现房里也没有写字用的本子或者笔记本。
感觉到有些不对劲,于是张怀仁把书房所有能藏东西的地方都找了一遍,但还是没有找到任何一支笔和写过字的本子,所以张怀仁又去了其他竹屋仔仔细细的找了一遍,结果还是一样。
或许是猜到这里的主人可能已经带着笔和本子以及一些重要的东西离开了这里,所以张怀仁没想再去追查到底,而是趁着天还没黑,打算把院里其他没看过的地方全都仔细看一遍。
另外两间竹屋,其中一间像是作为仓库用的,房里大部分放的是一些晒好的药材和一些晒干后依然可以做菜的菜,它们被放在不同的罐子里,密封保存着,如干萝卜、干茄子、干黄瓜和干豆角等等,只有少量的瓶装菜籽油和半袋子一包一包的食用盐以及一大捆白色的厕纸放在门口的角落里。
最后一间竹屋则像个杂物间,所有需要用到的工具基本都在这个房里,而且张怀仁还在这个房间里发现了一根用竹子做成的钓竿。
接着则要说到做饭的地方了,大概是考虑到在竹屋里做饭容易引起火灾吧,所以院主人在竹屋前方十几米远的空地上,搭了一个高约三米,长约六米,宽约四米,四面通风,仅可遮阳避雨的大竹棚。
做饭的设施很简单,就在大竹棚里,一个土做的需要用木材烧火的灶台,灶台上有一口不大不小的铁锅,一把锅铲,一个锅盖,灶台左侧有一个竹子做的小桌台,放着油盐以及一些被研磨成粉末状用罐子装起来的配料,而灶台的右侧一排逐一看过去,有一个大水缸,此时水缸的水还是满的,盖着盖子,盖子上面还有一个烧水用的铝锅,两个木桶在大水缸左右,紧接着是一个竹子做的置物架,架子上方挂着一条毛巾,稍下一层放着水杯牙刷牙膏,最底层则放着一个洗脸盆,置物架的旁边还有一个用竹子做的差不多一米高的柜台,里面放着不少精致而又漂亮的瓷碗和陶罐,以及勺子和筷子。而柜台的后面则是吃饭的地方,摆了一张竹桌和四把竹椅,整个看起来有点农家乐的味道。
大竹棚的左侧半米远,同样有一条石子路,是通往院子中央的凉亭的,而石子路左侧的那一小片空地,则摆放着不少不同款式的晾晒架,应该是专门用来晒菜和药材的。
看得出在这里生活的人,深谙生活以及养生之道,在大致弄清楚了院子的情况后,张怀仁羡慕的同时也不禁为这里的主人点了个赞,虽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这么多物资运上来的,但能在深山老林里把这样一块地方打造成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也当真是厉害,只是无缘见到这里的主人,张怀仁还是有些遗憾的。
但一开始张怀仁就是被水池上面的竹桥和凉亭所吸引的,只是因为怕惹这里的主人不高兴,所以才没有上去游玩把赏一番,现在在知道这里的主人都不在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所以张怀仁怀着愉悦的心情踏上了石子路,不过在踩着竹桥,走向水池中央的凉亭时,张怀仁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水池里的水并不是死水,而是活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