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
为什么家长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带不好孩子?
也许,因为那些道理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不是自己撞破南墙得来的。
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因为家长自己没有亲身体验,更没有引导孩子亲身体验。
所以很多人知道的道理其实还是别人的,和自己没有关系,和孩子更没有关系。
一、家长和孩子一起“悟”
六月份听西安交大韩鹏杰老师讲《道德经说什么》,韩老师说了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来悟。
生活中,只有自己悟的道理,落实到行动中道理,才算是自己完全掌握的道理!
比如听核聚老师的网课,老师说“高频回顾才能急速进步”,我对这句话印象很深,我也按老师说得要求去做。
我自己读《道德经》每天读一遍,坚持了一个多月,直到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能在生活中运用。
比如: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天下大事,比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我每天坚持读书,每周坚持写作都是在做小事,只有把这些小事坚持做好,很多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淳儿最近在上英语辅导班,他自己记单词也在用“高频回顾”这个办法。早上记完单词,默写一遍,下午再默写一遍,直到完全正确后才去上课。
上课听写经常得满分,淳儿再也不怕记单词了,也越来越喜欢英语了。
和孩子一起领悟、实践、进步的感觉特别美好!
二、先让孩子体验最简单的道理
1、嘴上知道
以前,我和淳爸经常告诉淳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淳儿嘴上说知道了,但是在行动中的表现却很一般,比如他弹琴时不用心,总是把时间磨蹭够了就完事了,至于弹得好不好,他对自己没有太多要求。
淳儿5岁开始学弹琴的时候,总需要我或者淳爸跟着,我们坐在旁边,他弹得比较用心。
我们如果比较忙,他自己弹琴,就开始钻空子。
今年6月,钢琴张老师鼓励淳儿参加一个钢琴比赛,淳儿的参赛曲目是四钢琴四级的曲子——《回旋曲》。在比赛前一个月,淳儿练琴的状态还和以前一样,不太用心,磨磨蹭蹭。
我和淳爸都找淳儿谈话了,告诉他这样弹琴就是欺骗自己,没有耕耘,哪儿来的收获!比赛的名次无所谓,但一定要展示自己三年学琴的最好水平。
如果不用心练习,比赛成绩肯定不好。
如果认真练琴,比赛成绩应该不会太差。
我和淳爸都很严肃,告诉淳儿:我们今后不会再陪着你练琴了,学琴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为自己的行动负责。
淳儿这次好像听懂了。
2、行动落实
淳儿知道了练琴必须靠自己,磨磨蹭蹭,浪费的是自己读课外书的时间。
从此以后,淳儿自己弹琴,我们不陪了。老师要检查练琴视频的时候,我们帮忙拍一下。
功夫不负有心人,淳儿在钢琴比赛中荣获四级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淳儿自己终于明白了——一份耕耘,一分收获。
有一天,我问淳儿:“你为什么突然就能自己练好琴了?”
他笑着说:“你不是每天都在看书、写文章吗?也没有人监督你啊!”
突然想起来,上次我们谈话时,我告诉他:“妈妈以前只会写流水账。现在每天坚持读书,每周都要写文章,文章写得比以前好多了,公众号的粉丝也越来越多,这就叫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正如连岳老师说的:
你想让你的孩子学会一万米跑,最好的办法不是逼他每天跑,是自己先开始练一万米,你知道怎么变强,你才能教给孩子。
最好的教育者,也是最好的人,就是自己一直在变强的人。
三、力争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当我们心知善恶时,便已好此善、恶此恶了,这时“知是行之始”,当我们知善恶,并把其具体到实践中去,所以“行是始之成”。这时的行,已由内而形诸于外,内外通而合一。
知得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
行得明觉,行得精察,便是知。
知的过程和行的过程是相终始的。
王阳明在晚年时,意识到想将他的学问传给更多的人,必须要遵循一个“次第”,也就是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说简单点儿,正如关学代表人物冯从吾先生(在西安关中书院门前的雕像)讲的:
第一句话,做个好人;第二句话,存点好心;第三句话,行些好事。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
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有些家长平时斤斤计较,喜欢占小便宜…… 却经常教育孩子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孩子当然不听家长的话了!
只有家长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
孩子才会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
总之,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总是会模仿家长的语言和行动,还有为人处事。
我们家长确实懂得了很多从书上看来的、听别人说的道理,但这些道理永远都不是自己的,一点儿用都没有!
只有家长亲自实践后,总结出来的道理,才可以更好地传授给孩子,孩子才会心服口服地接受。
领悟——实践——传授,家长想要带好孩子,用好这六个字,足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