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展览馆的负责人给我发微信,她说你先生的个人简介和作品简介是不是翻译软件翻译的呀,怎么这么别扭?我把这个信息看了好几遍,开始以为策展人把文字贴错了,又打开那个艺术家简介的Pdf软件读了几遍,没错呀,就是我之前给他发的的文件。
我决心先平静下来,把那篇文字读了三遍,不得不承认,读起来的确不太通顺,怪怪的。我想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了,比如其中这样一段译文:
他的充满实践性的作品从独特的视角表达出:人类精神心力从大地吸取食粮息息相连的同时也随着现代科技演变两股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分裂。
嗯,她说的对,怪别扭的,虽然不是翻译软件翻译的,细读之下有那种让翻译软件气死牛的意思。可是就是这样的文字已经在三次重要的展览中被作为作品的宣传文字,竟然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确实费解!
于是我很快给她回了信息:
我读了。我想问题出在从英文翻译过来以后要尊重原文内容,所以中文读起来不通顺。
我有点想明白症结所在了,此前的三次办展都是在某种“国际双语”的环境下举办的。虽然也是在北京,但是那些承办艺术展的参与人员大多数都精通英中两种语言,所以读了英文简介的原文再读到中文版,都觉得顺理成章,大家都被英文原文的思维模式主导了。
那段读起来很抽象的文字英文原文是这样的:
His vision expresses the idea of humans nurturing a balancing mind connected with the earth, but nonetheless evolving with technologies and disruptive experimental works.
读起来很通顺,虽然有点arty(附庸风雅的)。如今换了一个文化背景,这一篇中文译文马上就被人抓到了小尾巴。
于是我调出了那篇文字, 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读下去,想把它修改加工,在句子里删除几个字又添加几个字,如此这般,15分钟以后我放弃了。我给策展人发了一个微信:
@艺术东风 你好,XX老师建议作品简介需要修改,我读起来觉得不怎么通顺,但是叫我改又觉得无从下手。你能帮我看看怎么改吗?
我思前想后,想着他肯定也特别为难,而且组织一场大型艺术展已经焦头烂额所以最好不要再麻烦人家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我用中文的思维模式照着原文的意思重起炉灶另写一篇中文的简介。我赶快又给他发了一个微信,这个信息果然得到他的双手赞成。
棘手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只差晚上写一篇文章。但是下午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我对要另写一篇中文简介这个决定感到非常不安。虽然我会尽力保持原文的内容但是仍旧是一种背叛,这也许是一个作为一个翻译人的执念,每一个翻译人员都知道“尊重原文”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原则。
但是除此之外似乎我别无他法,自己每天都在做口译工作,深知其中的尴尬!越是非正式的沟通越是难搞定,说句玩笑话要让对方明白为什么好笑就很费劲。很多被翻译过来的书籍,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表达方式致使翻译到另一种语言后原本的语义已然被丢失,即使翻译技巧再高超,两种语言基础再扎实要彻底地表达出原作者的字里字外的全部含义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曾经读过一些书籍,原文法文或者英文,读起来文字特别简洁利落,一读到中文版,就似乎成了晦涩抽象的哲学论文,其中的反差实在太大了!先读过英文圣经的中国朋友再转去读中文圣经肯定会承认中文版的圣经根本就是天书,原来并不是圣经本身有多复杂,全是译文惹的祸!我在国外也见过《红楼梦》、《易经》等中国名著的法文版,真是感叹外国人读中国名著太有勇气了,蕴藏在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中国人心照不宣的潜台词怎么才能被理解呢?当然去体验异域文化的气息是一种乐趣,然而原著的本来面貌已经被一面蒙上水汽的镜子扭曲了。再譬如一些诗文,如被中国人奉为经典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样的诗句被翻译过来后更加惨不忍睹,美感殆尽,整个就是淫词秽语!
Lost in translation (美国影片:迷失东京)
终于彻底体会这部影片的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