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作者:加里•保罗•纳卜汉对我爷爷的记忆,是从对一瓶水的疑惑开始的。爷爷那时住省城,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我家在矿务局所在的县城。但凡来我家,爷爷总是随身带一瓶水,说如果没这瓶水,他不仅吃不下饭,还会闹肚子,浑身不舒服。
我悄悄地问爸爸,难道我们这里的水有毒吗?如果有毒的话,为什么我还活得好好的?我甚至还畅想,莫不是我天生会五毒神功,能百毒不侵,连功夫都不用练,就变身大侠了?若果真如此,我就背上一把剑,骑上一匹马,云游四海去,谁敢欺负我,我就一个毒掌拍下去,让他动弹不得,跪地求饶......然后然后......
没等我神游完,就听见爸爸说了一句话,算是把我的大侠梦彻底给浇灭了。
他说,当然没毒了,是因为我们这里是矿区,水太硬,爷爷会水土不服。我这才明白,原来不一样的水土也会让人生病呀。
后来我离开北方的家到广州去上大学。大一的前半年时间,我几乎天天都是流着鼻血睡醒的,每晚都要在鼻孔里插着两团纸,张着嘴呼吸。幸好插的不是葱,否则不就成了......(这个还是不说了吧)
前一段,经常和同事出差去广州。有个久居北方的同事说,他每次去广州,都会上火长一头包,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看似浅显的道理,其实蕴含着大道理。
试想想,为什么一个人离开了生养自己的土地,就会有各种不适应?
难道我们的日常饮食,是写在骨子里的吗?果如此,那些铺天盖地的养生食谱,真的适合每个人吗?
为什么同一种食物,有些人吃了什么事没有,有些人就会过敏呢?
为什么有些北京人特别青睐喝闻起来不咋地的豆汁、吃起来酸不溜儿的麻豆腐?这些民族传统食物,对当地的人们到底有着怎样不一样的意义?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就是来帮你解答这类疑问的。
这本书是一本营养学的科普书。作者加里•保罗•纳卜汉是美国知名的民族植物学家。
他写作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从食物本身出发,来阐述人们所关心的饮食和健康问题,而是从人类基因、饮食文化上,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丰富有趣的案例,同时佐以科学的研究依据,让你逐步解除心中的疑问,并最终得出结论:原来“吃的对不对,要看基因是不是匹配”。
老祖宗们早就在进化的过程中,把密码一点点写进了我们的基因,让我们一生下来就能和当地的环境协同进化。所以,健康的饮食,要考虑基因的适应性。
1
有些人一喝牛奶就胀气,有些人几杯酒下肚就晕菜了。这些现象,在我们周围,其实很常见。但大部分人遇到这些状况,都不大会放在心上。
可你知道吗?不同种族对同一种食物是会有完全迥异的反应的,有时,食物过敏也会要人命的。
作者的一个印第安朋友加布里埃尔,就遭遇了这样的无形杀手。他和他的族人一样,由于基因和环境的特殊作用,对酒精特别敏感,而且容易患糖尿病。但是,因为经常和非族人的朋友们一起工作,白天工作,晚上聚会,免不了要狂吃海喝,20几岁,就因为过量饮酒和暴食经常出入医院了。
奄奄一息之时,加布里埃尔内心充满了对印第安人宿命的悲伤,痛斥酒精和糖尿病是杀死他和他族人的凶手。不久,他就离开了人世。
加布里埃尔生前,曾经让作者将一批政府救济的奶粉倒在运动场上当颜料,并告诉他,他和他的印第安同胞们,都对乳糖不耐受。后来,作者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才发现了其背后的历史渊源。
乳制品中的乳糖,是不能被人体直接吸收的。患有乳糖不耐受的人,食用奶制品后,因为体内缺乏乳糖酶,摄入的乳糖无法被分解,就会聚积在肠道里,并吸收水分、滋生细菌,引起渗透性腹泻和腹胀。
狩猎民族和牧民,因为更早开始畜牧生产,更多地通过牛奶或羊奶来摄取营养,所以很容易获得乳糖耐受力。也就是说,经常饮用乳制品,让猎人和牧民的基因发生了改变,我们的饮食行为会影响我们的生物学特性。
而印第安人的祖先从未有过放牧的传统,所以也就没有这种乳糖耐受的能力。
同样,酒精对不同个体和种族的影响,也有显著差异。体内乙醇脱氢酶活性高的人,氧化酒精的速度较快,对酒精的耐受度较高;反之,酶活性低的人就容易喝醉。
而酶活性高的人,往往是最先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种族,因为他们要靠饮酒来避免不干净水源带来的痢疾等肠胃病。
2
正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让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烙下了先辈们的饮食记忆。由此,科学家们还给这种民族饮食特点冠名以“进化美食学”。
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正是因为人们在进化中适应了某些特殊食物,并产生了对此的依赖,所以,在离开故土放弃传统饮食后,就会很容易罹患一些营养性疾病。这时,不妨去了解自己的家乡,为自己找到最适合的饮食。
那些超市里所谓的健康食品和食谱,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用,我们对传统食物的依赖,不是偶然的,而是漫长的历史留给我们的遗传密码。
有时,我们常常也会看到,很多健康食品会打着“传统”“古方”的旗号,让人相信,吃了这些,就能让任何人解决健康问题。
对此,作者针对所谓的“先祖饮食”方案,专门前往爪哇岛和巴厘岛,探访爪哇人的食谱。经过考察,发现在不同的遗迹上出土的餐余垃圾,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爪哇人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惯,过去没有、现在也不会有一份提供给全人类的所谓最佳食谱。
即便任何人之间存在99.9%的基因序列相同,只有0.01%的变异,也意味着不同个体之间大约有300万个核苷酸存在差异。如此巨大的差异,怎么可能有适用于所有人的健康食谱呢?
除此之外,食物中的化学物质也是影响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主要驱动力,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多样性的发展。想想看,单单一颗小小的野生李中都含有150种次生化合物,整个世界上存在3万种不同的可食用植物,这其中的复杂性,一个食谱怎么可能覆盖人类遗传的多样性?
当你还在对媒体上大肆宣传的保健食品深信不疑时,不妨停下来好好想想,它可能管用吗?
(未完待续)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