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史记札记知罪春秋
【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中)

【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中)

作者: 枫离秋 | 来源:发表于2017-08-26 17:05 被阅读15次

    2、献公登位

    【老秦人的故事】5、曲沃代翼中,我们讲了晋国的历史,其子最重要的就是曲沃代翼。曲沃代翼为什么能成功呢?

    其一、曲沃之地占据战争据点,兵力充足。

    其二、翼地始终没有铲除曲沃势力,正所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虽然也有几次胜利,比如

    翼侯伐曲沃,大捷。(《古本竹书纪年》)

    其三、少数民族数次入侵翼地,导致翼地两面夹击。

    (晋庄伯)二年,翟人俄伐翼,至于晋郊。(《古本竹书纪年》)

    曲沃武公即位三十七年以后,更名为晋武公(晋武公是谥号,怎么可能会自己更改)。晋武公把都城迁到翼地,前面从曲沃武公到始封诸侯共三十八年。

    武公是前面那个晋穆侯的曾孙(因为晋有两个穆侯)的曾孙,曲沃桓叔的孙子。桓叔开始被分封在曲沃。从被封在曲沃一直到武公灭晋,一共67年,随后曲沃代晋为诸侯。武公伐晋第二年,卒。即位三十九年以后卒。子,晋献公立。

    晋献公元年,公元前676年,王子颓事件爆发。(见【老秦人的故事】7、风暴前夕,15)

    据《左传 庄公二十三年》记载

    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可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蒍与群公子谋,谮富子而去之。

    晋献公即位以来,最大问题就是晋的桓叔、庄伯这一族势力太大。

    士蒍说:“国君你不如这样,杀掉其中富强的人,其他人就简单了。”

    于是士蒍在公子中散布那些人的坏话,除去了那些富强的人。

    晋士蒍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士蒍告晋侯曰,可矣,不过二年,君必无患。

    接着士蒍又跟公子谋划,杀掉游氏的两个儿子。(都是富强之人)

    士蒍对晋献公说:“可以了,君王你两年内就可以无后顾之忧。”

    晋士蒍使群公子,尽杀游氏之族,乃城聚而处之,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士蒍利用众公子杀死游氏一族,把众公子迁移到聚城里,晋献公包围聚城,杀死众公子。

    这是个什么问题?很简单,老大难的功臣问题。夺权成功,这个利益分配是个最头疼的问题。

    一般来说,两种方案。

    第一、全部干掉,一了百了

    第二、分散权力,杯酒释兵权

    这些桓庄功臣们,怎么弄,晋献公即位以来最大问题。当时一般来说就是分封,将这些公族分封到各个地方。但是这种方式最大缺陷就是,地方势力太大。

    周王朝初立之时,也遇到这个问题。如果是周武王分封,自然大家看在他的政治资历,这种政治元老,大家不敢说什么。但是周成王即位,成王当时是年龄太小,谁会服他?所以后来才有周公佐成王一说。晋献公即位同样如此,没有政治资历,曲沃代翼,晋献公有出什么力吗?

    士蒍所以对晋献公说,干脆全部干掉算了。

    晋献公坦露心里的打算,杀掉这些人,我的政治势力撼动不了啊。

    于是士蒍两次离间公族的关系,公族势力开始下降。最后聚城屠杀公族,公族势力灭亡,权力集中于他身上。

    这就是历史吊诡的一幕,如果是集权政治,马上出现一个问题。权力是要分配的,如果不分配,下面的人就没有理由去工作,那么全部政事都由你君主干好了。但是君主不可能嘛,必须把权力重新分配,最好无非是这个势力灭了,另一个势力出现,对集权又出现阻碍。

    但是并非如士蒍所说,没有后顾之忧,恰恰相反,这是开始,并非结束。

    二十六年,春,晋士蒍为大司空。

    夏,士蒍城绛,以深其宫。

    士蒍立有大功,被封为大司空。

    士蒍修建绛城,加高宫墙。

    这是什么意思呢?修筑绛城,压制曲沃的力量。

    这个曲沃桓庄一族,在曲沃代翼之前肯定住在曲沃,掌握实权以后到底有没有迁都到翼城?

    孝侯改绛日翼献公又北广其城方二里,命之日绛

    也就是说,晋献公时期这个都城,应该由曲沃迁到了翼,并且扩建。

    晋国内乱就告一段落,在晋献公面前,就是如何富国强兵,在乱世春秋有一话语权。

    话说当年,晋献公刚一即位,先去考察考察其他国家吧。于是,晋献公去朝见周天子,天子很开心,用美酒招待,给了他币帛,赐给他白玉五对,马三匹。

    晋献公顺便看了看中原国家,发现晋国由于连年作战,这个国力已经衰弱了。

    十八年,春,虢公,晋侯,朝王,王飨醴,命之宥,皆赐玉五瑴,马三匹,非礼也,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不以礼假人。

    对于晋国,他的位置有戎狄在旁边。如果要增强势力,必须攻打戎狄。

    首先攻打贾国,灭了他。通过收买,羁縻之策,收复了大戎、小戎的狐氏

    由于戎族是游牧为生,被晋国打散以后,四处抢掠。

    总之晋献公在位期间

    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给晋国称霸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晋国是很好,那些被打散的戎狄就纷纷逃到中原四处抢掠,最后演化出邢国和卫国灭国之事。

    3、晋得骊姬

    据《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记载

    晋献公娶于贾,无子,烝于齐姜,生秦穆夫人,及太子申生,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晋伐骊戎,骊戎男,女以骊姬归,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晋献公在贾国娶妻,结果没有儿子。和齐姜烝,我们知道乱伦。生秦穆夫人,因为后来嫁给秦穆公,和太子申生。又在戎国娶了两个女儿,大戎狐姬生了公子重耳,小戎子生了夷吾。

    晋国攻打骊戎,得到骊姬,回国生了奚齐,她的妹妹生了卓子。

    那么晋献公有几个孩子?见于史书的有六位,五个男的,一个女的。

    分别是:

    嫡长子,太子申生

    秦穆夫人

    公子重耳

    公子夷吾

    公子奚齐

    公子卓子

    据说当年,晋献公讨伐骊戎之时,按习惯要占卜。于是晋献公按习惯,卜卦。

    卦象显示:骊戎与晋互相冲突,交叉地取胜。

    于是太史苏就说:“我害怕有口舌之祸,离间亲人的感情,国家权力也会转移。”

    献公说:“决策权在寡人手里,寡人不接受,谁能离间啊?”

    回答说:“甜言蜜语的恶毒,怎么可能防止的了呢?”

    献公不听,征伐骊戎,最后得到骊姬姐妹。

    骊姬号称“妖似妲己,貌若息妫”,反正很漂亮,于是晋献公有钱、有权,缺的就是色,这回补齐了。对骊姬是言听计从。

    战胜了骊戎,献公很开心,宴请群臣。

    对太史苏说:“你说卦象不吉利,现在攻灭了骊戎还得到爱妃,怎么会不吉利呢?”

    所以赏赐给太史苏酒喝,罚他不准吃肉。

    其实献公这也只是一种玩笑,特别是君主如果能突破卦象的预言,内心是很满足虚荣心的。

    太史苏一饮而尽。

    对献公说:“我的专业就是卜卦,卦象如此,臣不敢隐瞒。如果真如卦象所言,愿国君能早做防备,如果卦象所说是假,未雨绸缪,也是国家的福泽。”

    太史苏出来对大臣们说:“现在男人的战争是暂停了,女人的战争才刚刚开始,骊戎一定想凭借骊姬赢得这场胜利。当年妹喜、妲己、褒姒之祸历历在目啊。”

    另一个人郭偃说:“现在晋国生存危机严重,旁边有大国,即使想要放荡淫乐,这也不是完全能做到的事情。就算给骊姬祸乱,也就是君主的那五个儿子,都上来一遍而已。国家未必会因此灭亡、骊姬可能会造成祸乱,但只能使她遭到灾祸,她能干什么呢?祸乱之人,没有好的计谋,三个月就会灭亡,没有民众的拥护,超不过十年,就会灭亡。不用仁义,自己不得好死。没有德行的感召,下一代不能历世长久。现在骊姬就如此,不得民心,没有仁义,歪门邪道,最后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已。”

    士蒍说:“与其告诫,不如早做准备。”

    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交捽,是交胜也,臣故云。且惧有口,携民,国移心焉。”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谁敢兴之?”对曰:“茍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公弗听,遂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有宠,立以为夫人。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史苏,曰:“饮而无肴。夫骊戎之役,女曰‘胜而不吉’,故赏女以爵,罚女以无肴。克国得妃,其有吉孰大焉!”史苏卒爵,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敢蔽。蔽兆之纪,失臣之官,有二罪焉,何以事君?大罚将及,不唯无肴。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凶之无有,备之何害?若其有凶,备之为瘳。臣之不信,国之福也,何敢惮罚。”

    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里克曰:“何如?”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郭偃曰:“夫三季王之亡也宜。民之主也,纵惑不疚,肆侈不违,流志而行,无所不疚,是以及亡而不获追鉴。今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虽欲纵惑,未获专也。大家、邻国将师保之,多而骤立,不其集亡。虽骤立,不过五矣。且夫口,三五之门也。是以谗口之乱,不过三五。且夫挟,小鲠也。可以小戕,而不能丧国,当之者戕焉,于晋何害?虽谓之挟,而猾以齿牙,口弗堪也,其与几何?晋国惧则甚矣,亡犹未也。商之衰也,其铭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祗取忧也。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祗罹咎也。‘虽骊之乱,其罹咎而已,其何能服?吾闻以乱得聚者,非谋不卒时,非人不免难,非礼不终年,非义不尽齿,非德不及世,非天不离数。今不据其安,不可谓能谋;行之以齿牙,不可谓得人,废国而向己,不可谓礼;不度而迂求,不可谓义,以宠贾怨,不可谓德;少族而多敌,不可谓天。德义不行,礼义不则,弃人失谋,天亦不赞,吾观君夫人也,若为乱,其犹隶农也。虽获沃田而勤易之,将不克飨,为人而已。”

    士蒍曰:“诫莫如豫,豫而后给。夫子诫之,抑二大夫之言其皆有(《国语 晋语一》)

    这些把板子打到女人身上确实有点冤枉,比如君主儿子多,就会结党营私。那么是不是可以把君主的灭亡,归结于儿子多这个原因呢?但是确实历史上有很多女强人性质的女人。

    我们讲过很多女人,并不是都是很坏的,比如息妫夫人,人家没招谁没惹谁,导致两个国家灭亡。但是确实如文姜、骊姬给国家带来很多灾难。

    骊姬要上位,首先要成为夫人,也就是正妻。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从筮,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必不可,弗听,立之。(《左传 僖公四年》)

    晋献公要立骊姬为夫人,找人卜卦。

    卜卦是指甲骨文,就是用龟甲和兽骨占卜。卜筮是指用一种蓍草,就是依靠八卦来占卜。

    卜卦结果不吉利,卜筮吉利。

    晋献公说:“那么依靠卜筮吧。”

    卜人说:“不行,卜筮不灵验,卜卦灵验。应该按照后者。而且他的爻辞说: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来十年还有祸乱。专宠就会生出祸乱。“

    晋献公不听,立骊姬为夫人。

    4、骊姬之乱

    1、骊姬生子

    于是这一幕又要上演,女人如果自己儿子不上位,其他人上位,不仅仅是失宠,最大的问题在于生命都无法保障。

    于是骊姬就不断给献公吹枕边风,一来二去献公就被说动了,想要废长立幼。

    这个时候太史苏又出现了。

    他对大臣们讲:“我们要戒备此事。当初君主立骊姬为夫人,大家都怨恨国君。正所谓民心得天下啊,而现在国君他用民心去扩张领土,民众没有得到真正的利益,内心十分厌恶战争,上下不能一条心。现在骊姬生了孩子,这就是祸患啊。君主只有厌恶坏的,喜欢好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如果问题不从根本除去,那么祸患一定会再次出发。现在我们君主杀掉了骊姬的父亲,却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为报杀父之仇,一定想要晋国灭亡。”

    史苏朝,告大夫曰:“二三大夫其戒之乎,乱本生矣!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昔者之伐也,兴百姓以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尽忠极劳以致死也。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恶其贪,则上下既有判矣,然而又生男,其天道也?天强其毒,民疾其态,其乱生哉!吾闻君之好好而恶恶,乐乐而安安,是以能有常。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复流,灭祸不自其基,必复乱。今君灭其父而畜其子,祸之基也。畜其子,又从其欲,子思报父之耻而信其欲,虽好色,必恶心,不可谓好。好其色,必授之情。彼得其情以厚其欲,从其恶心,必败国且深乱。乱必自女戎,三代皆然。”骊姬果作难,杀太子而逐二公子。君子曰:“知难本矣。”(《国语 晋语一》)

    《国语》这部书包含了浓重的儒家思想,姑且看之。

    但是废长立幼这种事情,关系到国家根本,晋献公也不能一拍案就定了。他怎么呢?他试一试,看看大臣的反应。

    晋献公准备废掉太子申生一事就被晋国大夫们发现了。他们就商量。

    大夫里克说:“怎么办?”

    荀息说:“侍奉君主,要尽心尽力,不可存有二心。”

    丕郑说:“侍奉君主是为了让他遵从道义,否则就是贻误百姓。道义才能让百姓丰衣足食。现在国君废长立幼,太子没有什么过错竟然废了他,百姓答应吗?我选择拥护太子。”

    里克说:“你们一个选择国君,一个选择太子。我不懂大道理,我选择静观其变。”

    这里提一下,这里所说的民,不完全是指人民,大部分是贵族。也就是贵族势力对储君的要求。

    一方觉得,贵族和君主势力相互制衡,一方觉得君主集权。

    这年,晋献公要祭祀晋武公的祖庙,晋献公推脱自己身体不好,让公子奚齐主持。公子奚齐几岁啊?不超过十岁。晋献公走这步棋,就是试探贵族对这件事情的反应。

    太子什么反应呢?

    猛足对太子说:“现在国君不让你去,而让最小的儿子去,你看得出国君想什么吗?”

    太子说:“我自然能看出来,但是侍奉君主要恭敬,侍奉父亲要孝顺。如果现在违逆父亲,这是不孝啊,我又怎么能动二心呢?况且父亲喜爱骊姬,如果我离间他们之间感情,就是不忠。为了自己利益除去别人,就是不贞。我还是不去。”

    看看太子的言论,是不是跟当年卫国的公子急所说一模一样。所以太史公在《卫康叔世家》这么大篇幅的卫国历史中,单单指出来

    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这种思想,宁愿违背道义,也不违背父亲,到底对不对呢?我们知道马克思对人的关系有一段描述,十分精准地指出了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就是说人的礼仪、制度都是双向的,多项的。而太子申生所说,是单向的服从,这是很错误的看法。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依靠思想,但是几乎所有思想都是在曲解的过程中去推动社会发展。比如尼采的超人学说为纳粹所利用,缔造了第三帝国。马克思主义缔造了红色高棉政权。老子无为而治却成为历代君主的南面之术。

    不管怎么着,太子的表现,让大臣们都很为难。如果说太子要维护正义,那大臣可以站在太子这一边,现在太子自己对位子是这个态度,底下的人就很麻烦。

    骊姬此时为了让自己儿子上位,怎么吧呢?

    她就跟晋献公的优人,施私通。优人就类似于演员、小丑,虽然位不高、权不重,但是县官不如现管。优人跟晋献公走的很近,如果能买通他,事情就容易办。

    2、分化公子

    女人的最大武器,就是美色。于是与他私通。

    骊姬就问他:“我想让我儿子上位,但是其余公子党羽甚多,怎么办?”说白了怎么铲除贵族势力。

    施就说:“应该及早让你的儿子成为太子,让他们知道他们所处的位置。”,很像当年石碏权卫桓公说的话。

    骊姬说:“如果现在要找人开刀,找谁?”

    回答说:“太子申生啊。申生为人忠诚纯洁,年长而矜持,不忍心作恶事。”

    我们看到太子申生真是一个明君,但是政治斗争就是如此,人是好、是坏,虽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让人看穿你的意图。所以看看那些所谓的千古一帝,评价起来就很复杂,有时候看他一代明君,有时候又望之不似人君。

    优施继续说:“太子申生的弱点是什么呢?他忠诚纯洁,就受不了侮辱。矜持自重,正可以置之于死地。不忍心对别人作坏事,只能打掉牙齿往自己肚子里吞。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泼脏水。”

    骊姬说:“他矜持自重,不是很难改变的意志吗?”

    优施说:“正是这种人才好侮辱,侮辱他就能摧毁他的自重。一个人不知道别人有意地侮辱他,就一定不知道坚持己见。现在你受国君宠幸,正是大好时机。现在不如对申生好,这样可以让他降低戒心,但是暗地里用不义的名声侮辱他,他的矜持自重就会被摧毁。忠诚纯洁之人的代名词就是愚钝,愚钝就不会躲避灾难。”

    我每每读这一段,内心就会受到震颤。我们都想做一个好人,结果好人的弱点,在优施这段话里表露无遗。所谓好人,在乎自己的名声,往往自己吃亏,对付他就给他扣帽子。所以文革里有多少人就是这样自杀的。而一个人纯洁,自己不搞阴谋手段,不代表别人不搞,没有防备心,就会愚钝,没法躲避灾难。

    另外我们看到,这个优施无非是一个小丑,开起来籍籍无名。但是小丑的本职工作就是逗别人笑,非常注意察言观色,对每一个人的优点、缺点都知道。

    这样一来,太子申生就被排挤出去。但是这个时候,骊姬还没有动杀机想要干掉太子。

    据《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记载

    骊姬嬖,欲立其子,赂外嬖梁五,与东关嬖五,使言于公曰,曲沃,君之宗也,蒲与二屈,君之疆也,不可以无主,宗邑无主,则民不威,疆埸无主,则启戎心,戎之生心,民慢其政,国之患也,若使大子主曲沃,而重耳夷吾主蒲与屈,则可以威民而惧戎,且旌君伐,使俱曰,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晋之启土,不亦宜乎,晋侯说之,夏,使大子居曲沃,重耳居蒲城,夷吾居屈,群公子皆鄙,唯二姬之子在绛,二五卒与骊姬谮群公子,而立奚齐,晋人谓之二耦。

    骊姬就贿赂晋献公的男宠。这个春秋时期,君主不仅有美女,还养着一些宠臣,其中就有男宠。所以中国这种性思潮源远流长。

    就贿赂这二个人,让他对献公说:“曲沃是君主发家之地,蒲与二屈是君主的边疆。必须用得力之人管理。如果不善加管理,百姓就会畏惧,戎狄就想侵犯,这不是好兆头。那么谁是得力之人呢?让太子申生去曲沃管理,让公子重耳、公子夷吾去管理蒲与二屈,这样国家之福。”

    又对二人说:“狄人广大的土地归献公所有,晋国应该去开疆拓土。”

    这样晋献公就依照骊姬所言,把太子以及众公子全部派到地方。

    但是这不能说明晋献公此时就昏庸无道,恰恰相反,晋献公非常明白底下人想什么?不然很难骗到他。那既然如此,晋献公为什么一定要废长立幼呢?

    我们看到申生虽然很得民心,但是从他的表现,可以知道他对忠、孝的理解完全是满拧。优施的话同样看出申生能不能在春秋时期继承晋国的偌大家业是很难说的。

    所以一个好的继承人,往往是心里有准谱,有道义,能变通。而不是只知道书本的说法,有点亦正亦邪的样子。

    但是未必公子奚齐能符合这个标准。

    接着晋献公要决意废太子了,从哪里可以体现呢?

    3、征伐霍国

    这一年,晋国建立两个军。晋献公统领上军,太子申生统领下军去征伐霍国。看起来没有废立之心,还给了太子军权,如果这是帝制时代,天下兵马大元帅基本属于储君了,但是春秋时期不是的,春秋时期国君统领军队没问题,但是另外军队一般由卿这种外臣统领。现在给太子统领军队,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君的位置,降格成外臣,外臣是没有权力继承国君之位的。

    但是士蒍说:“太子是君主的副手,应该等着继承君位,何必给什么官位?现在君主给了太子土地,又给了他卿的官位,是让他做外臣,我去劝谏君主,看看他的表现。”

    于是他就去了。

    他对献公说:“让太子成为下军,不恰当吧。”

    献公说:“怎么,不行吗?”

    士蒍说:“当然不行了,历代先祖,统领军队,都是国君和外臣,卿。哪里有让太子统领军队的?现在让太子统领军队,你是想把太子降格成外臣吗?”

    献公发怒说:“这是我的家事,我的儿子我能调教,你不必劳心。”

    回答说:“太子是国家栋梁,栋梁位置摇晃,国家岂能保有?”

    其实到这个时候,太子申生如果能明白,不如逃走。不仅留下吴太伯的美名,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就算你真的想登位,也可以跟公子小白学,静观其变,或者找一棵大树倚靠,比如齐桓公,骊姬根本无法对付国内贵族,很快就会灭亡,此时如果贵族拥护申生,说不定就可以登位为国君。

    但是申生不是小白,他也没有鲍叔牙,更没有管仲,管仲、鲍叔牙是一个实务者。

    但是士蒍希望能努一把力,怎么呢?

    他对大夫说:“太子必然无法继承位子了。如果此次战争,太子胜利了,就会借民心之名,莫须有去陷害他。如果没有胜利,那么顺理成章的除去他。太子不如逃走,成为吴太伯,不是很好吗?”

    太子听说后,就是那种反应,我不遵从父亲的命令,那么就是不孝,怎么还能得到吴太伯的美名呢。于是带兵伐霍,大获全胜,但是他的危险越来越近了。

    在这次军队改革中,两个人出现了,一个叫赵夙,一个叫毕万,这两个人是谁呢?赵夙是赵国的祖先,毕万是魏国的祖先。未来讲三家分晋还会提到他们。

    一般这种人,肯定不一样,于是郭偃为他们占卜。

    说:“毕万子孙必然强大,从一数到万,万是最大的。魏就是高大的意思,天子统领亿万民众,诸侯统领万民,现在赐封魏地,这就是预示毕万后人会统领万民啊。”

    4、以退为进

    我们讲过献公此时已经决心废掉太子,但是他还不可能想杀掉太子。于是骊姬使出第二招,以退为进。

    优施对骊姬说:“现在国君已经要废掉太子了,但是如果不除去他,他的党羽就不会死心,你这么这么对献公说,献公必然会除去太子。”

    骊姬照办。

    骊姬大半晚,哭泣,哭的梨花带雨的。

    献公就问啊。

    骊姬说:“太子仁厚爱护百姓,但是都是为了上位的权术。现在他说国君你受了我的迷惑,一定会祸乱朝纲。我怎么能为自己的私利,去祸乱晋国,国君何不杀掉我,为晋国除害呢?”

    献公说:“不会的,太子申生怎么会谋害他的亲人呢?”

    骊姬说:“我也不相信,但是外面人都这样说。仁爱有两种,一种是先爱自己身边人,一种是爱百姓。现在他爱百姓胜过自己的亲人,如果为了百姓杀掉亲人,他也不会有负罪感。况且杀掉亲人跟百姓有什么关系,百姓为什么会败坏他。”

    献公说:“那怎么办?”

    骊姬说:“你不如退位,他得到了政权,他应该会放过你吧。说句不恭敬的话,从曲沃桓叔以来,谁爱过自己的亲人,不都是争权夺利吗?假如你是商纣王,就算再坏,如果有个好儿子杀掉纣王,你死了,他会张扬他父亲的坏吗?他会把他父亲的失败归结到用兵的失败上。否则他的政权合法性就不存在了。但是武王伐纣就不是这样了,一定要把纣王说的很坏很坏,才能得到天下。而我们这些后来人又怎么知道真相呢?”

    献公发怒说:“不行,如果我失去政权,我的生命就没有保障。而且晋国的江山社稷,申生他真的能把晋国治理好?”

    我们看,骊姬所言,以退为进,处处以国家为念,好似大义凛然。其实每一句话都暗藏杀机,最后使出杀手锏,四个字:权力安全。在中国的政治中,就是一盘象棋。

    所有的目的,都是保障帅(将)的安全,不是車不重要,更不是馬不重要,但是相比较帅的重要性更高,丢车保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所以南宋杀岳飞,给的理由是莫须有,这是一个口袋罪,任何人想谋夺君主的权力,那么不管是真还是假,君主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马上有个问题,献公废太子有情可原,但是要杀掉太子,有没有这种可能?

    于是骊姬使出第三招,借刀杀人。

    他对献公说:“你不信,也无妨。我们试试怎么样?现在狄人骚扰我国边界,你派申生去打狄人,如果他战败了,可以杀掉他。如果善于用兵,与众人和睦,战胜了狄人,那么他的贪求一定更多,我们再想办法。况且他战胜了狄人,那么我国边界安宁,领国害怕。一箭双雕,既可以知道太子的态度,也可以灭掉狄人。”

    我们看到骊姬所说,终于提出要杀掉太子的主意,那么献公什么反应呢?

    《国语》记载

    公说。

    还需要打仗吗?这不就是铁了心要杀太子了吗?那么为什么啊?

    大概两点原因。

    其一、太子申生的能力不受晋献公认可。晋献公不是一个昏君。如果是昏君会信任骊姬所说的话,希望小儿子继承。但是一个心里有准谱的人,他应该很明白,喜欢归喜欢,立太子之事,是很要命的。比如秦始皇,秦始皇喜欢胡亥,但是最后他也很明白,绝不能立胡亥,一旦立了胡亥这个秦帝国可就难保了。最后还是立公子扶苏。所以看一个君主,除了看他怎么处理太子,更要看他干掉太子以后,会立谁?

    其二、就是权力安全的问题,帝制就不必讲了。慈禧太后为什么废了光绪,因为慈禧太后发现光绪威胁到了他的权力安全。那慈禧太后难道不知道光绪不可能有什么围园杀后的计划吗?这个不重要,为什么呢?光绪有没有围园杀后的想法,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计划会被人做手脚的,比如康有为在国外四处散布谣言。那么现在也一样骊姬如果散布谣言说太子要杀掉晋献公,怎么办?晋献公怎么处理这个局面?

    而太子完全不做任何抵抗,看似顺从父亲。实际上晋献公心里很不满,就是你把你应该处理的局面全部要我处理。所以中国古代君主不怕臣下勾心斗角,最怕的是你什么都不做,把问题全部放在我面前,要我做决策。晋献公此时的恨意是很强的。

    于是申生去攻打狄人。出师前,献公让他穿着左右的衣服,还佩戴金玦。

    申生的仆人听说了,

    说:“太子你危险了。君主给你的东西暗示了杀你之心啊。用偏衣就是告诉你,他的心转移了。用金玦就是告诉你,打心里厌恶你。”

    晋献公在出征之前,告诉太子,你消灭不了狄人,你就别回来。

    所以我们讲,太子申生是孝吗?不是,如果你真是孝,好,那你就学吴太伯。现在你父亲两头不是人,你不是想顺从你父亲吗?你不是想让他开心吗?你就应该逃往别国,这样你父亲不就没有这个选择困难症了吗?你所谓的孝,只是为你获得美名而已。

    现在晋献公没法讲说我要废太子,因为废太子违法宗法制,一旦说出来。你晋国是姬姓诸侯国,都这么干,天下诸侯怎么看?那些公族怎么看?

    你太子申生要明白事理,你天天讲说我没有争权夺利之心有什么用?你不脱离这个政局,谁都会认为你是培养民心啊,当年曲沃桓叔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你应该去做,你不争权夺利,那么只能离开晋国。为什么呢?当年曲沃桓叔,在曲沃,最后夺得天下,晋国人不明白这段历史吗?如果你不离开晋国,你就是想争权。就算你没有,你的党羽呢?他们需要这个权力,来做从龙功臣啊。

    一个人有好的道德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你有没有好的方式方法。

    所以我们讲道德,去弘扬道德,一定要明白,道德跟智慧是一体的。否则这个道德一文不值。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谓公曰:“吾闻申生甚好仁而强,甚宽惠而慈于民,皆有所行之。今谓君惑于我,必乱国,无乃以国故而行强于君。君未终命而不殁,君其若之何?盍杀我,无以一妾乱百姓。”公曰:“夫岂惠其民而不惠于其父乎?”骊姬曰:“妾亦惧矣。吾闻之外人之言曰:为仁与为国不同。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故长民者无亲,众以为亲。茍利众而百姓和,岂能惮君?以众故不敢爱亲,众况厚之,彼将恶始而美终,以晚盖者也。凡民利是生,杀君而厚利众,众孰沮之?杀亲无恶于人,人孰去之?茍交利而得宠,志行而众悦,欲其甚矣,孰不惑焉?虽欲爱君,惑不释也,今夫以君为纣,若纣有良子,而先丧纣,无章其恶而厚其败。钧之死也,无必假手于武王,而其世不废,祀至于今,吾岂知纣之善否哉?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难至而恤之,其何及矣!”公惧曰:“若何而可?”骊姬曰:“君盍老而授之政。彼得政而行其欲,得其所索,乃其释君。且君其图之,自桓叔以来,孰能爱亲?唯无亲,故能兼翼。”公曰:“不可与政。我以武与威,是以临诸侯。未殁而亡政,不可谓武;有子而弗胜,不可谓威。我授之政,诸侯必绝;能绝于我,必能害我。失政而害国,不可忍也。尔勿忧,吾将图之。”

    骊姬曰:“以皋落狄之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封疆。君盍使之伐狄,以观其果于众也,与众之信辑睦焉。若不胜狄,虽济其罪,可也;若胜狄,则善用众矣,求必益广,乃可厚图也。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又知可否,其利多矣。君其图之!”公说。是故使申生伐东山,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仆人赞闻之,曰:“太子殆哉!君赐之奇,奇生怪,怪生无常,无常不立。使之出征,先以观之,故告之以离心,而示之以坚忍之权,则必恶其心而害其身矣。恶其心,必内险之;害其身,必外危之。危自中起,难哉!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其言曰:‘尽敌而反。’虽尽敌,其若内谗何!”申生胜狄而反,谗言作于中。君子曰:“知微。”(《国语 晋语一》)

    5、征伐东山

    晋侯让太子申生伐东山。

    里克劝谏说:“敌人要决一死战,你这么干,就是让申生死啊,国君你留申生一条命吧。”

    献公说:“让他去”

    里克说:“历代要么太子留守国家要么君主出行,太子跟着,可以。哪里有国君在国内,太子出行的?(君行则守,有守则从,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里克说:“现在太子在外,怎么发号施令,是发号前再来请教你吗?如果请教,将士们怎么看太子?如果不请教,就是不孝。战争如果两个权力中心,听谁的?战士们会听从太子号令吗?”

    献公说:“寡人有很多孩子,你觉得应该立谁?”

    里克心里话,明明有太子申生,问我立谁?不就是想要废太子吗?

    里克一下子懵了,没有回答。

    献公说:“你不懂,寡人听说,太子册立太子有三个条件:

    其一、德行相同,立长

    其二、年纪相同,立喜爱的

    第三、都很喜欢,那么只能诉诸于占卜

    你不要离间我们父子之情,我只是想锻炼锻炼他。

    里克出来,太子就问里克说:“父亲给我偏衣和金玦是何意?”

    里克说:“年轻人你害怕了吗?给你偏衣、金玦,是代表对你还有喜爱之情。年轻人好好努力吧,不要在意自己是不是储君。”

    为什么啊?里克为什么不告诉他实情啊?对啊,告诉太子又能如何,太子不过十几岁。

    太子出征。但是太子也觉得不对,他就问先友。

    “先友你跟我说实话,现在父亲给我偏衣和金玦,到底为了什么?”

    先友说:“给你一半东西,代表行百里者半九十,努力吧”

    太子又问狐突。

    狐突说:“唉,给你这些东西,代表你父亲不喜爱你了,让你杀狄人。狄人那么多,是杀得完的吗?”

    先友说:“不对吧,给你军权,给你偏衣,怎么会有灾祸呢?”

    梁馀子养说:”这事情应该是这样,领兵之人应该穿着纯色的衣服,而现在却穿着杂色衣服,这是死了好要落个不孝的恶名,不如逃走吧。“

    罕夷说:”杂色衣服不符合规定,金玦表示不要再回来了,这说明国君有谋害太子之心。“

    先丹木说:”这样的衣服,狂人也不会穿他,国君说不杀光敌人别回来,但是敌人怎么可能杀光?“

    羊舌大夫说:”不行,违背父命就是不孝,抛弃国事就是不忠。即使知道国君心里想杀你,不孝不忠的恶名也不可取纳。“

    到了前线,太子申生要和狄人决一死战。

    狐突说:“不可,现在国君外有男宠,内有骊姬。代表卿大夫和嫡子会有危险。现在顺从国君,对百姓没有好处。违背国君对国家有好处,为何不违背国君呢?”

    申生说:“不行。我不相信父亲会抛弃我,我出征之前他还嘱咐我,我知道他心里也很难受。是别人诬陷我才使父亲生有二心了。既然诬陷出现了,如果不出战我的罪过更大,如果苦战我多少还有好名声”

    狐突摇了摇头,谁也救不了你了。

    出战,大获全胜。但是谗言更多了。

    十七年冬,公使太子伐东山。里克谏曰:“臣闻皋落氏将战,君其释申生也!”公曰:“行也!”里克对曰:“非故也。君行,太子居,以监国也;君行,太子从,以抚军也。今君居,太子行,未有此也。”公曰:“非子之所知也。寡人闻之,立太子之道三: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子无谋吾父子之间,吾以此观之。”公不说。里克退,见太子。太子曰:“君赐我以偏衣、金玦,何也?”里克曰:“孺子惧乎?衣躬之偏,而握金玦,令不偷矣。孺子何惧!夫为人子者,惧不孝,不惧不得。且吾闻之曰:‘敬贤于请。’孺子勉之乎!”君子曰:“善处父子之间矣。”

    太子遂行,狐突御戎,先友为右,衣偏衣而佩金玦。出而告先友曰:“君与我此,何也?”先友曰:“中分而金玦之权,在此行也。孺子勉之乎!”狐突叹曰:“以庬衣纯,而玦之以金铣者,寒之甚矣,胡可恃也?虽勉之,狄可尽乎?”先友曰:“衣躬之偏,握兵之要,在此行也,勉之而已矣。偏躬无慝,兵要远灾,亲以无灾,又何患焉?”至于稷桑,狄人出逆,申生欲战。狐突谏曰:“不可。突闻之:国君好艾,大夫殆;好内,适子殆,社稷危。若惠于父而远于死,惠于众而利社稷,其可以图之乎?况其危身于狄以起谗于内也?”申生曰:“不可。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是故赐我奇服,而告我权。又有甘言焉。言之大甘,其中必苦。谮在中矣,君故生心。虽蝎谮,焉避之?不若战也。不战而反,我罪滋厚;我战死,犹有令名焉。”果败狄于稷桑而反。谗言益起,狐突杜门不出。君子曰:“善深谋也。”(《国语 晋语一》)

    对于这点,晋献公也无可奈何,他也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回事?

    6、步步逼近

    五年之后,骊姬一看时机成熟,下一步除太子。

    她对晋献公说:“现在我听说申生要谋害你。前段时间我听说,她吹嘘自己很得人心,他的野心越来越大。现在灭掉狄人,他说自己善于用兵。狐突不顺从他所以杜门不出。我听说申生为人讲信用,而且强悍,他把弑君夺位的话泄露于他人。虽然他后悔了,众人都责骂他,但是他说过的话不能不算数,又不能制止众人的不满,所以他要深谋远虑。君主不设法对付,大祸临头。”

    骊姬说的话,非常厉害。

    首先抛出论点,他要杀你。

    接着,摆出论据,他的野心在膨胀。如果你不信,你看看狐突,他闭门不出,就是一个证据。

    然后说太子很讲诚信,他说过要弑君,就肯定会。

    献公于是说:“我少一个罪名。”

    骊姬于是找优施。

    对他说:“现在国君已经动了杀机,但是里克是太子的党羽,怎么办?”

    优施说:“引蛇出洞,让里克调入我设的圈套。就算我说错什么话,我只是一个插科打诨的,不打紧。”

    于是设下酒席,邀请里克赴宴。

    喝酒、喝到半酣之时。

    优施跳舞助兴,对里克妻子说:“你对我这么好,我不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我教你丈夫如何侍奉君主吧。”

    于是唱到:

    暇豫之吾吾,不如鸟乌。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有些人是花木丰茂的林苑。有些人是独木难支啊)

    里克不解,就问他。

    优施说:“他的母亲是夫人,他会成为国君。这就是林苑。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他受到诽谤。这就是独木难支啊。不仅独木难支,现在还会被折断。”

    里克呆了,告退,睡觉。

    睡不着,于是叫来优施。

    说:“你是不是听到什么风声”

    回答说:“现在国君要杀了太子申生,计谋都已经定下来了”

    里克说:“我不想杀太子,我也不敢离太子太近,我保持中立,可以免祸吗?”

    “可以免祸。”

    第二天,里克见到丕郑,把昨晚之事告诉他。

    丕郑说:“你对他说什么?”

    里克说:“我保持中立”

    丕郑说:“完了,你应该说不相信,这样他们的阴谋就不会发作。现在你说中立,就会加强他们的阴谋啊。”

    里克说:“既然说了,也没办法了。要是他们真的想动手,难道我说不同意就可以吗?你怎么办?”

    丕郑说:“我听从君主,君主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里克说:“我不敢违背道义,帮助君主。但是我也不敢去杀掉君主,我选择隐退。”

    这样一来,太子党羽开始分化。三十天后,政变发生。

    7、诬陷杀人

    公元前656年,骊姬对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的母亲齐姜,齐姜希望你去祭祀她”

    申生答应,把祭酒祭肉放到绛都。

    骊姬把毒药放到酒里和混在肉你。

    献公回来,申生献上酒肉。

    骊姬对献公悄悄耳语一声。献公下令给狗吃,狗吃了死了。

    给小臣吃,也死了。

    献公大怒,下令杀死申生的师傅杜原款,申生跑到曲沃新城。

    没辙,没有跑出去,跑到曲沃,现在又不是当年。

    献公此时也忽然清醒了,不对啊,酒肉已经放了六天,就算有毒,毒性也减弱了。献公犹豫了,他没有起兵去攻打曲沃。

    杜原款临时之前,对申生说:“我杜原款没有才干,没有好好教导你。我不知道君主怎么想的,本来想让你放弃太子之位去别的地方隐居。但是我保守,没有和你一起逃亡。听说了你的诬陷,却没有申辩,成为骊姬的帮凶,导致你现在你身处大难。但是我不敢怕死,只能来承受这个恶名了。现在虽然你被人诬陷,但是死后会有美名的,年轻人,努力吧。”

    有人就问申生:“既然不是你的过错,干嘛不逃离晋国呢”

    申生说:“虽然我可以洗清罪过,但是大家就会归罪于父亲,张扬父亲的过错,被诸侯耻笑,什么地方会接纳我呢?我在内被父母逼迫,在外被诸侯困窘。离开反而加重了罪过,是不明智的。逃避把过错加罪于父亲,是不仁爱的。有罪过不去死,是不勇敢的。”

    众人无可奈何,申生获得了美名,却把整个国家推到了深渊之中。我有时候觉得这种人最为可恨,因为你导致了国家的灭亡,结果还不能说你,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骊姬跑到申生那里,哭闹。

    说:“你,你怎么能这么狠心,竟然去谋害君父。不孝,怎么能爱国人呢?去谋害君父,谁还能相信你呢?”

    申生听完这些话,面如死灰,上吊自尽。

    临死前,他派人对狐突说:“申生有罪,没有听从你的劝告,以至于自杀。申生不怕死,虽然我死不足惜,但是我的君父已经老了,国家多灾多难,我希望你能出来主持大局。如果您能出山,我死而无憾。”

    骊姬用阴谋害死太子申生后。大量贵族全部跑到重耳、夷吾手下,骊姬害怕。

    又诬陷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说他们都知道太子下毒之事。

    当年献公命士蒍给夷吾修筑蒲、屈城墙,故意不修筑成功。夷吾报告给献公,献公大怒,就治罪于士蒍。士蒍说:”边城压根没有寇贼,何必修建城墙“

    ”一个国家好几个王,让我听谁?“,等到城墙修建完了。两位公子赶紧跑到自己封地。

    晋献公对公子不辞而别很怀疑,于是命人刺杀重耳和夷吾。命宦官寺人披杀重耳,寺人披领命去催促重耳自杀,重耳逃跑,被他割掉了衣袖。

    又派人去公子夷吾的屈地,攻打屈地,没有打下来。

    重耳跑到狄国。夷吾跑到梁国。

    骊姬又设法让晋献公赶走其他公子,立奚齐为太子。

    自此,晋国不留公族。

    为了为奚齐正名,晋献公遍告诸侯,

    晋侯使以杀大子申生之故来告(《左传 僖公五年》)

    但是诸侯们都知道,此地无言三百两。

    我们讲过太子申生未必是好的继承人,但是奚齐更不是。为什么呢?

    其一、贵族不支持,如果立奚齐,献公死后,必然打乱。为什么奚齐不被支持?除去骊姬阴谋为人所不齿之外,骊姬只是当年骊戎的战败者而已,晋国国内没有政治势力。否则她也不必去找优人和男宠。

    其二、奚齐年龄太小,根本不足以号令晋国。

    可以讲如果晋献公废太子还有情可原的话,立奚齐,就是使晋国再次内乱的原因了。

    最后我们提出一点,骊姬很坏,我们讲过怎么多女子,能像她怎么坏的,确实没有。但是骊姬之乱根本原因不在骊姬。而在于晋献公和太子申生。

    骊姬只不过投其所好,推波助澜,而不是整个动乱的发动者。

    那晋献公有错吗?如果实话讲也没错,因为太子申生确实没法统领这个晋国。

    那太子申生有错吗?如果站在他的角度,没错啊,不仅没错,反而千古美名。

    那谁错了?时代错了,因为是乱世,特别是分封制解体的时代,这种将子弟分封到各地,已经不可行了。只要你违背集权的理念,你就会死。

    晋献公不想杀太子申生,至少他不想亲自动手。他一再暗示你跑吧,结果太子申生不跑。希望假借狄人之手杀掉太子,结果太子连连胜利。

    最后形成了这场人伦惨剧。

    如果太子申生是一个郑庄公一样的人,晋献公也不会废长立幼。如果他是一个小白一样的人,他也不会被杀。

    很可惜他看明白了儒家的忠孝仁义,却没有看透儒家的核心概念就是”时“。

    孟子曾经评价孔子,说孔子是

    孔子圣之时者

    就算他没有看过孟子的话,但是《周易》里都是这种话,

    时也,命也

    法家思想说的更明白

    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一个人是否愚孝,愚忠,就是看他能否看透时字。

    但是看透时字,接着所做之事,采取衡量是否符合道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秦人的故事】8、一匡天下(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lqv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