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未来亲家你好,我女儿有房有保险会游泳,年满18会配车,过年随便去哪家。可以不要彩礼,结婚嫁妆配好,送车送房,包办酒席,礼金全给孩子。唯一要求:能不能现在就接走,把作业都辅导一下,谁家的媳妇谁养“!曾经有这样一个分享在微信朋友圈的家长感言,引发了广大家长的巨大共鸣!看起来风趣幽默,却能从中读出为人家长的一份艰辛、无奈和崩溃!您亲身经历过辅导孩子写作业、练琴吗?也有这样的纠结、愤怒和焦虑吗?如果有,那么就一起来了解与孩子沟通的秘密,学会了与孩子沟通,就可以避免急火攻心、血管爆裂了!
1/困惑
为人父母,无论是一个孩子的父母,还是多个孩子的父母,在家长的岗位上或多或少都容易产生这样的困惑:“我们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了,可是现在他却要休学,并且说恨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的小孩跟人说话没两句,不舒服就动手打人,小孩子都不愿意和她玩了,这可怎么整了”,“这个孩子每天学习磨磨蹭蹭需要我不停地催他,怎么样可以让他学习自觉点”……。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这些困惑背后,我看到的是父母们面对孩子的发展,面对孩子面临的各种生活、成长的现实问题,不停地付出,投来的却是孩子的不理解、不配合、对抗,甚至是自我放弃,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催!
2 /孩子缺少什么
孩子缺少什么?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龙凤,掌上的明珠,有的家长把孩子当小祖宗来伺候,要什么给什么,似乎什么也不缺啊!可是,你静下来扪心自问,你的孩子缺少心理认同感吗?缺少心理自由度吗?缺少心理成长吗?缺少心理关注度吗?
就拿缺少心理成长来说,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去喜欢去替代孩子,比如替代负责、替代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替代规划梦想和未来,这些替代,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和负责的机会。替代负责,孩子会把父母的做法和父母的爱的初衷混为一谈,认为“不用我说你就会邦我做好了,那才是爱,”“替代我做事情才是帮助,才是爱”,这样的想法造就了孩子在关系中被动表达和依赖的特性。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能全部替代孩子,把孩子缺少的还回给孩子,父母永远是协助者而非拯救者,两者的区别就是不替代、不干涉陪着孩子增强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3/精神疆界
如果有人问你,你爱自己的孩子吗?你肯定会说,当然爱啊!如果再问一句,你懂爱孩子吗?这时是不是陷入深思!父母无疑是爱孩子的,但是令我们遗憾的是,有些父母的爱中的也带着伤害。伤害之所以会偷偷藏匿在父母给孩子的爱中,是因为父母混淆或者忽略了彼此的精神疆界,因此要改变这种伤害模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划分彼此的精神疆界!要划分精神疆界,就要了解情绪和行为!
人有两种基础情绪,一种是爱,另一种是恐惧。
爱和安全感是孩子勇于探索的力量源泉,是愿意理解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爱和安全感流失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模糊的精神疆界——分不清是谁的需要,父母经常把自己的认知投射到孩子身上,把”期望孩子做的“当成”孩子应该做的“或者是”孩子需要的“,例如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摇摇晃晃来到一道沟坎之前,这个沟不会让孩子有生命危险,但是如果孩子走不稳,可能会碰伤身体、流血疼痛,这个时候作为父母的你会怎么做呢?让孩子自己过还是一把把孩子抱过沟坎?我猜大部分父母会一把把孩子抱过沟坎,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需要的,另外父母还会把“我认为这就是你需要的“当成”这就是你需要的“;第二种是忽略了精神疆界——看不到孩子的内在需要,父母只注重有形物质世界的技能培养、行为管理、孩子的物质需求。
对于情绪,如何正确面对?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情绪之后的表现行为才有对错。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没有错的内在心理需要!行为有对错,人没有对错,情感没有对错,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行为!所有不恰当的行为背后都存在着一些恐惧或者伤害的来源的,找到情绪的根源,才有办法找到恰当的方式解决它,要想长远地调整孩子的行为,最好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在父母看来孩子不恰当行为自然就停止了。否则,当父母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孩子,孩子就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自我状况,一个在自己的内心没有标准的人就做不了自己真正的主人。
对于行为,我们要通过有形的行为看到无形的内在!因为影响人的行为有三个因素,一是作为执行的身体,二是作为情感和觉察的心理,三是作为思维中枢的大脑。
了解完情绪和行为,我们来看精神疆界的划分,精神疆界划分有四个区域划分,第一个是当对方遇到困难时,对方在问题区域,第二个是自己对对方的行为感到不满时,自己在问题区域,第三个对方和自己的需求发生了直接冲突时,自己和对方都在问题区域,第四个是双方相处无事非常愉快时,自己和对方都在舒适区域。这里有两个划分原则,一是谁在事件中有不舒服的感觉,说明谁的内在隐形人有问题需要解决,谁就在问题区,二是谁有不舒服的感觉,谁为自己精神疆界内的问题负责,他人只是协助的角色。
4/事件描述
父母要帮助孩子内在外在同时健康成长,父母就必须通过有形的事件和行为,把这些无形的感受分类,再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方法来面对。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学习事件的描述,既能把问题具体化,又能让彼此更加清楚谈论的内容。有效谈话的基本要点在于事件描述能力,事件描述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我做了、说了什么?对方做了、说了什么?然后发生了什么?这样才有可能探讨,具体事件如何来解决。
如何进行事件描述呢?我们对事件的描述只包括眼睛看得见、耳朵听得到、双手触碰到的,不包括形容词和副词。
5/孩子在问题区域的解决方案
如果孩子处在问题区域,我们可以采用三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陪伴式聆听,第二种是主动式聆听,第三种是引导式聆听。
先来说陪伴式聆听。一是要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根源。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最常用的有八种方式,分别是分析、转移、否定、赞美、询问、体谅、命令和威胁,这些方式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内在的担心是什么,都是父母的主观引导,没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是在和他一起面对他的问题。二是要舒缓情绪,调整行为才更有效。我们要弄清楚让他困扰的事件是什么?这个事件中他的感受是什么?连起来的陪伴式倾听的话语是什么?要找到孩子情绪后面的真正问题,例如可以说“是不是有什么事发生了想和妈妈说说?”发出谈话邀请。三是不要被孩子的问题牵着走。如果自己也处于问题区时,不要勉强协助对方,可以临时性拒绝对方,或者自己也被严重带入了问题区域,可以这样回应“我非常想同你一起来面对这个问题,只是我现在也没有想清楚,要不我们分开来各自想想,再来面对这个问题。陪伴式聆听主要运用在对话过程中,作用是舒缓对方的情绪,找到对方真正问题的归因。陪伴式聆听有两个组成部分:1、重复和确认让对方困扰的事件,2、解读这个事件中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再来看主动式聆听。一是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两个人有效沟通中,语言文字影响力只占到7﹪,语气表情35﹪,而肢体语言占到58﹪。可以主动邀请孩子进行谈话,例如“看起来你今天怎么样,发生了什么愿意和我谈谈吗”,“你今天的脸色很难看,有什么让你不开心的事情愿意和我谈谈吗”,“似乎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很难过,想和我谈谈吗”,“今天吃饭的时候你一句话也没说,是在外面遇到了什么麻烦是吗?愿意和我谈谈吗”。如果遇到孩子抗拒时进行第二次主动邀请,继续主动聆听,解读他的反应,并且求证。若是遇到孩子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则要解读孩子的双重信息。我们还要运用同理心并加以确认,并且确认孩子解决问题的倾向。二是孩子发脾气如何继续谈话,需要慢慢寻找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主动式聆听主要是建立培养孩子交谈意愿和解决问题的意愿,需要注意的是:1、不要急于解决问题,不要总是认为问题需要当下解决。2、多问一些“你愿不愿意”来确认聊天意愿。3、可以用“我猜那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最后我们来看看引导式聆听。用爱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支持他,但不是给答案。陪着孩子走,但不背着他走,一般用发问来聆听。1、对于自我原先做法进行总结。如“你觉得原来的方法效果怎么样?”2、关于怎么解决。可以问“那怎么办呢”,“那怎么样,可以更好呢”,“如果是这样,那你觉得可以为这个问题做点什么呢?”,“那你觉得怎么样,可以让这个问题变得好一点呢”。3、关于探讨影响这个现象的因素。可以这样说“问题出在哪里呢“,”那是什么影响这个结果呢“,”那实现这个目标的困难是什么呢“。4、关于具体实施的措施。也可以这样问”我们可以有什么具体的做法呢“,”如果重新来过,你会怎么解决呢“。5、关于解决方法是否可行。我们可以说”你觉得这个方法现在做起来会不会有难度呢“,”这个方法对你 现在来讲,可以立刻做到吗“,”那你觉得这样作出,对方会怎么样的反应“,”那你觉得这样做了,结果人怎么样呢?是不是你想要的呢“,”你觉得这样决定,你会不会很委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这个世界上,唯有爱和信任不可辜负!”我相信每一个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可是,往往我们的自以为爱,却带伤害,这是上了沟通技巧课进行反思之后的如梦初醒!父母只是孩子漫长的人生道路中陪伴一段路途中的副驾驶员,做好协助者,而不是做驾驶员,在这段路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 ,更要关注行为后面情绪和感受,同时要学会聆听,在聆听中陪伴、引导,而不是摆着一副家长的权威教导,甚至命令!为人父母,不易,做一个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更不易,非常认同一个教育理念“尊重而不放纵,关怀而不干涉,分享而不教导”!父母之道,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与孩子沟通的秘密——江老师的沟通技巧课复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