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节,一提及这个词语,大家心中肯定都有无数的标签和画面来形容和展现它。百科上说春节是中国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并且春节是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庆祝活动。
看到这里,我们理应觉得春节是一个很特别和美好。但是最近几年,我身边的朋友几乎都在感叹着:春节越来越无聊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春节究竟发生了什么?年味儿为什么会越来越淡了呢?
【01】年味儿怎么淡了?
说年味儿淡了,作为一个95后,我自己也有着切身的体会。
在我大概十二三岁以前,我是非常盼望着过年的。爸爸妈妈都会回家,一家人终于可以团聚在一起;年夜饭是非常丰盛的,平时在桌上不常见到的各种鱼肉都会有;一家人围在一张桌子上面聊着天儿,说着这一年的一些经历,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小孩子们会添置新衣服,收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跟着大人一起守岁,等着在除夕晚上的零点的时候听鞭炮声四起……
最近几年的春节,爸爸妈妈照样会回家,年夜饭比以前更好更丰盛了,我们也依旧会是凌晨之后才睡觉。但是,放鞭炮的时候没那么激动了,吃饭的时候也不怎么积极了,凌晨才睡是因为还在看着手机,连以前一家人必看的春晚,也逐渐消失在了我们的必做事项里面。
以前,大家觉得不看春晚就像没过春节一样,如今,好像已经忘记这回事儿,更多地把春晚当成一个消遣、娱乐的项目,而这个项目现在可以被很多的事项代替:跟牌友打牌、在网上抢红包、打游戏…… 但是,好像平时的时候我们也会做这些,那又有什么区别呢?
总之,越来越觉得,这样单纯的年过得越来越没味道了。
【02】农历新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农历新年的习俗来自于农耕社会。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每一粒收获都是无比珍贵的。春播秋收之后,有较长的农闲时期,把农作物收回了家。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周期和间隔的,但是,人的生存却一直持续着。
所以在农闲时期,大家要为来年青黄不接的时候,准备好容易存储的食材,让我们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来年的农业劳动。准备好来年的食材,是我们填报肚子,愉快活着的物质保证。按照当时社会的技术条件,人们存储的食材一般以腌制,或者酿制的形式进行制作。
农耕社会,加工一年的收获物品需要很多人一起协作,比如杀猪,杀牛,杀羊,打年糕,做粉条,等等。这时候人们就会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一年的丰收,分享收获的喜悦,这就构成了我们农历新年很重要的两个元素:聚和吃。
聚,这也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村庄向心力,凝聚力的表现。而吃,则是围绕团聚而进行的活动。
【03】曾经的“年”
记得爸爸曾经说过,他们那时候过年杀猪是非常热闹的,要请很多人来进行杀猪的准备活动以及腌制的后续活动。这些来帮忙的人也能相聚一起,用刚杀的猪肉烹煮出不同的食物,大家一起分享美食。家家户户这样相互轮流着来,将年味儿酝酿得越来越浓。
在那种物质比较贫乏的年代,过年的时间是吃的食物和肉最多的时候,在一年的末尾,物质上的享受将会达到一个高峰。因此,那个时候,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是盼望着过年的。
有一句关于过年的四川方言:红萝卜,min min 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如果是经历过,享受过那种浓浓年味儿的本地人,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一定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看到了那锅热气腾腾的萝卜炖猪肉粉条,寄托了人们对过年的,无尽期待。
【04】从前慢
从前的年让我盼得太漫长,一年只能有一次;而今,过年想吃的水饺,汤圆,糍粑,你都能在超市轻易地买到;添置新衣服再也不是过年的时候才有的事情;跟家人团聚也不怕交通不方便,因为网络那么发达,打电话,视频聊天,都变得触手可及;回乡祭祀祖先的风气也不再那么盛行……人们越来越在乎当下的日子过得好,很多东西不是非得等到过年才能够享受了。
然而,那种曾经热切期盼着过年的心情,也像冲上岸的浪潮一般,慢慢退去。重复着一些过年基本的仪式,然而却再也难掩我们仪式框架下那空虚的心境。
不知觉,越来越多人吐槽:“过年也不过如此”,“过年越来越无聊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
恰如谈恋爱,以前是:“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现在是随时都可以网上聊天,却也能发个信息就分手。
让我们期待的事情越来越少了,我们越来越没有耐心等待一些东西,一些历久弥香的东西,一些需要时间酿制的东西,一些需要不断努力才得来的东西……
【05】也是个正常的节日
在关于春季的百度百科里面写着:春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物质水平变得越来越好,情感也能很容易得以释放(游戏、小说、电影、音乐、各种社交软件……),这样一年一度的狂欢也可以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实现。
春节,慢慢越来越像一个正常的节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