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故事,精彩是怎么开始,动人肺腑的却是怎么结束。
周末看了一本书,华语文坛散文大家简媜的《我为你洒下月光》。
年少时不懂,为何两个人明明相爱却无法相伴一生。
正如书中的维之和渊。何况他们还是难得知己。
年岁渐长后逐渐明白,世间之事绝无完美。有的事,留有一份遗憾,比拥有了但逐渐走向破碎要好。
故事的开始
那命里要注定要经历情事的两人。
无须繁复的铺排,费尽口舌的鼓吹。
于满堂人群之中,一见钟情。
他们相遇于他所在的社团,结缘于文学。
彼时,她刚刚丧母,郁郁寡欢,家庭四裂,姐姐外出求学,而父亲也不常回家。丧母之痛,家中也无半点烟火气息,常常有种被置于深山老林的感觉。
那日,她来到他的社团,看到他放在书架上的书《人生之体验》,便翻阅了起来。
书中内容
“…我之一生,亦绝对孤独寂寞之一生也。吾念及此,乃恍然大悟世间一切之人,无一非绝对孤独寂寞之一生,以皆唯一无二者也。人之身非我之身,人之心非我之心,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人皆有其特殊之身心,是人无不绝对孤独寂寞也。
每个人顶立于天地间,皆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既是独一无二,则皆是绝对孤独寂寞之一生。”
她反复咀嚼书本中几句话,豁然开朗,既然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是人人皆有的情感,那么过分沉迷于这样的情绪就是错误的。
他回来后,看到她在翻阅她的书籍。
她自觉冒昧,但他并不介怀。几天后,送了她一本新的《人生之体验》。
这是他们的第一次交集。
他和她的不同
相似点决定他们注定会有交集,不同点决定他们在如两条相交线一般,短暂交汇后便渐行渐远。
彼此对文学的热爱让他们相识恨晚。
但家庭背景,人生追求的差异使他们分道扬镳,留下了一段令人嗟叹的爱情。
毕竟爱的能力与爱的意愿是两码事。
微之家庭优越,大家闺秀,无须被尘士烟火所羁绊。她精通琴棋书画诗酒花,却不懂柴米油盐酱醋茶。
而渊,作为贫困农村家中最有出息的长子,背负着太多的责任。他需要照顾逐渐年迈的父母,还需要顾虑到智力欠缺的同胞兄妹。
她怕无法调教,无法给他和他的家人幸福。怕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而他,则怕他身上的重担拖累到她,连累她。
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内的人想进来,城外的人想出去。”纵使钱老先生和杨绛先生这般恩爱,也发出这样的感叹。
若他们真的走到一起,只怕白月光也终会变成米饭粒,朱砂痣成为了掌中的蚊子血。
她第一次意识到这点是和大家一起去拜访学长学姐家的时候。她来到了他家,看到了他的家人,她的成长环境。
许是因为他从未对她提过家事烦恼,于是当她在看到他心智如同孩子的双胞胎长姐,心情一下子坠入谷底,这是她第一次觉得她竟然离他如此遥远。
她意识到,在他身上,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离别
若他们都是将“爱情”当作最高人生准则的人,大概就不会有这段遗憾了。
然而他们都不是。
她明白爱情如同空谷里幽灵的百灵鸟,然而婚姻却是繁琐的日常琐事的堆积。
如果强行在一起,怕是日后失望比幸福来得多。
在爱情最美的时候选择结束,总比被生活弄得千疮百孔时再分别要好。
他终归比她理智的多,思虑的深远。于是便先把她推开,以“信与不信,不要同负一轭”结束了这段爱情。
她何等骄傲,收到信时以“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十字重伤了他。
毕竟没有爱,哪来的伤害。
他们的爱情终究只变成了一场纸上的心醉神迷,毕竟人间里无半点缘分。
他成立家庭后,将她写的几百封书信悉数归还。
而她,细细阅读他写的近百封书信,摘录部分文段,命名为《秋蓬书简》,将他的青春记录,寄回。
自此后,音信杳然。
关于爱情
合上书本,这段爱情虽令人唏嘘,但也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毕竟他们是如此聪慧的人。
我开始思考爱情的意义。明白不是每一段爱情都需要修成所谓的正果。
想起维之对渊说:“我爱惜你,也同样爱惜我自己。有些事情,‘不去得’比‘得到’更珍贵。活在世上,难免有遗憾,留一点惆怅给老的时候回味,也很好。如果我们无视于阻碍走入家庭,说不定一切的一切,破的破、碎的碎,最后变成仇人。我不要把你变成仇人,也不要你想到我只有恨,我不要你一小时、一天,我要你一生……平平安安。”
我要你这一生……平平安安。
每个时代都不缺乏痴男怨女,他们无视于现实的阻碍,无视于家庭的差异,甚至无视于世俗的眼光,贸然走入家庭。
最终,爱情的激情被婚姻的柴米油盐消磨殆尽,然而现实的种种摩擦却一直存在,最终破的破,碎的碎。
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感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了吧。
但爱情终究值得每个人向往,希望所有人都能在爱情里得到修行,成就一个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