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认知科学探索与创新
史东读老书:劝学篇-学而时习之

史东读老书:劝学篇-学而时习之

作者: 史东 | 来源:发表于2025-01-03 12:39 被阅读0次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我在公司内部培训课上的一个开篇案例。由于我曾经在数个领域工作过,每个领域的同事都对我的理论基础非常佩服, 所以好多人让我讲讲我是怎么学习的。在这个讲解的过程中,我就是用学、习来开篇。


再见《论语》

前文说到的,计划成体系地写一些内容的事情,目前还没有提上日程,这几篇文章,其实是因为最近和一些朋友提起了二十年前的相遇。

二十年前的那个冬月,约么晚上七点多了,我扛着在本市第一家大型超市买的年货,顶着寒风,慢慢往宿舍挪动,准备第二天回家欢度春节的时候。路过现在解放路小学东侧围墙的一排棚屋,应该是要被景观改造而拆迁了,现在已经变成了开放式的围墙。棚屋被个体老板们挂满了清仓甩卖的广告,其中有个书店,老板立了一个很随意的纸板,似乎歪歪扭扭地写着五元一斤。

我的年货已经双手拿不过来了,不知为什么还是进去挑了几本,其中《论语》、《山海经》啥的,都是小开本,顺手好拿,就挑了两本。结账的时候老板又送了几本教员的书,理由是凑足斤两。我推攘着不要,毕竟我的两只手很难再带更多东西了。只记得老板好像是说,权当帮他搬运了,多拿一本他也少一分搬走的压力。

节后,《论语》变成了我手边书,时时翻翻,从来不刻意背诵,却是常常读得深受启发和共鸣。

再后来,读了《道德经》之后,又再读《论语》算是二次再见,这两次再见中,学、习,是最重要的、对我影响长远的字。


既熟悉又陌生的“学习”

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得益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几乎没有人错过学习这个事情。说起来没有不熟悉学习这个事情的,毕竟按照一回生、二回熟的“日益精进”的模型,谁不是从事学习这个业务十几年的?谁不是在考场上身经百战、千战的,谁不是学海水手、书山仙人……

但是,每次我问别人,你知道什么是学习么?学习这个词究竟是怎么来的?究竟是什么含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往往多数人是模糊的、阐述不明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组词解释法:学习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经验;学习就是到学校里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书本的知识学会;学习就是人将知识记忆到大脑里……总总来说,就是采用“用学、学习来造句”的行为来试图作为“解释”,完美演绎了“用函数构成函数”的递归过程。


学习的一般解释

在词典等工具中,通常对学习的解释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如何去理解“学习”

问:对于学习的一般解释如何形象化?能够和自己认为的学习关联起来么?虽然自己脑子里有一个学习的画面,但是不会用词语来描述,那么这个词语就是最好的么?

再问:那,中国古代人,或者现在也有不少人,称为“读书人”,为什么不叫“学习人”?难道是因为“不顺嘴”么?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所形象化的学习是在学校的场景中的行为,在解放前,应该要换成在私塾当中的画面了吧?那你还认为私塾里面的画面也是学习么?

再问:那,换到工业化时代之前的外国,欧洲或者美洲,也或者是东亚的日本、朝鲜,在初级农业(中国的私塾其实已经是社会很成熟的产物了千年前的地球上很少见)、畜牧的场景下是什么样的景象?中世纪的欧洲应该是通过教会去念唱某些经文吧?这能算是学习么?

再问:一般解释当中,提到了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行为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那,爱因斯坦也是使用了上述方法,获得了灵感,提出了相对论,能说爱因斯坦在学习么?相同的画面,好像不能说是学习了吧?

再问:一般解释当中,提到了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行为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那,毛教员也是使用了上述方法,获得了灵感,提出了中国道路,能说教员在学习么?那八角楼上的画面感、那延安窑洞照片的画面感,说是在潜心学习,似乎一点不违和,但知道教员做了什么的人,都不会说教员是在学习。

看来,那个熟悉的学习,好像被高人总结出了一个解释。但是这个高人太高了,提供的解释似乎还涵盖了学习之外的行为。


从“学而时习之”,看出学与习不是一个事情

得益于汉字的一脉相承,翻开古书,我们就能和上下数千年的中国古人的思想对话。

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一句极为流行的《论语》中的话,他非常具体、形象地将“学习”拆开来说了。非常明显地、强调地表达了学、习不是一个事情,或者说可能是相关但不相同的事情,要不然孔子不会将两个动作分开描述。

那我就从学、习两个角度分别来理解。


学,似乎是个不一般的事情

前文提到了对解放前、提到了工业化前、提到了中世纪欧洲前,人类如何学习,已经和现在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大不同。提到了具有城郭形态的农业、提到了游牧形态、提到了更多形态社会分工组织形式下,人类如何学习,已经和现在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大不同。(当前且不说当下的学习形态、工作后的继续学习形态,后面会聊一聊)

那再向前探索,是否能够推演一下人类最初的学习行为是什么?动物有学习行为么?(同理,机器有学习行为么?当前且不表,以后有空再聊。)


学,的第一个形态

在英文词语中,有两个单词会被翻译为学习,一个是Study,另一个是Learn,从Study的词语历史,我们可以理解学的第一个形态。据未经证实的描述,Study的最初画面,就是指: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这些人的行为,在农业、畜牧业、游牧业尚不发达,人类的生存都还困难的时代,其实是没有直接生产力产出的。并非那么高大上的。帮助这种最初画面感建立的电影,可能同时代的《斯达巴克斯》、《角斗士》的时代感更接近,但剧情不太合适,不知为什么我主要是从《天地无垠》、《无法无天》当中对农业社会的表达中建立了最初的画面感。

这种时代下,Study,是一个极为另类的行为,并且有一个非常口语话的描述:Study,就是指一帮吃饱了没事干或者对吃饱了失去欲望的家伙,在草堆下、墙垛下、小河边、草坪上……聊着一般人不会关注的话题,互相吹捧,高声喧哗、低声细语、打嗝放屁、逃避劳动的一帮疯子的行为。

但是,另外一种视角来看,这种异常的行为,恰恰是人类与一般动物不一样的地方。(这里短暂插入一段生物群体智慧的一些观点,一个人、一个猴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当人类、猴类达到一定的总的智能能力的时候,所产生的这种Study行为会具有“意义”,这种现象的运用会影响今后对智能产生、高级智慧产生有新的突破)

学,的第一个形态,其实是在好奇心本能的驱动下,对未知(什么是未知也是个非常难描述的事情,以后有空再解构,有的未知是存在但不知道,有的未知是尚不存在的)的事物的兴趣驱动,而进行人类本能行为:阅读(视听觉)、记忆、分析、计算、推演的行动。这类行为其实很多哺乳动物也有,但是“意义层面”足够大、足够明显的不多。


学,的第二个形态

学,的第二个形态,是那种非常普及的现象,主要是指模仿、复制。也是最广泛的学的含义,在学艺、学武、学画等等场景中,更多是指这种形态。对于现在非常广泛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画面,也更多是这种形态。

仅仅去模仿、复制,是不是太低级了,怪不得会有人说:填鸭式。其实不然。这个过程中,包括了大量的对于:调查、研究、记录、记忆、分析、计算、推演这些行为的已知、已证有效的经验的传递和训练。人类的智慧在以上方面的总结至少万年,虽然不少关键机制通过遗传通道本能植入到人的生物能力中,但还有很多复杂能力、抽象的能力需要不断训练。

由于这个形态下,所从事的行为主要是用来模仿、复制,以及对个体的能力培养。他不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标,这种价值方向、方法体系有很明显的局限性,能够理解学习心态和工作心态差异的人,再读 黄景仁《杂感》“百无一用是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里的书生就是指那种仅会模仿、复制的心态的人。这种人是无法成佛、成道的。(隐约、不敢高声说一句,仅在象牙塔当中的专家,也是……)


聊一聊习

前面提到的学、Study,用了西方的案例,不是因为中国先人没有案例,而是因为Study这个案例比较容易描述。中国先人对于世界、自然的探索的总结有非常多的书籍记录。但从春秋之时的总结来看已经非常有高度了,不容易那么容易建立画面感。(俗话来说,逼格太高,无法将孔子的课堂描述为 吹牛、打嗝、放屁、高声喧哗、不劳田作……,虽然实际上也就是那样但是总要讲究点尊重。你说什么、你说谁呢,没说、没说,我说柏拉图呢!)

说起习,我连柏拉图都不说了,我们可以从说说动物。

天下有一种鸟,几乎是公认的飞行能力最强的鸟。叫漂泊信天翁。据说如果不是为了捕食,它们完全可以一直飞行,如果不是为了生育,它们完全可以不回陆地。我在看了CCTV纪录片频道的讲诉信天翁如何从一个鸟蛋变成飞行高手的节目后,理解了习的含义。

习字的古汉字是羽+白,本意就是小鸟反复尝试飞翔的过程。

这个尝试飞翔的过程中,最宝贵的就是那坚毅的、坚决的执行精神,最宝贵的就是那不顾疲劳、不怨环境的反复行动,最宝贵的是目标明确、看淡困难的过程心态。虽然成功在书山之巅、学海之彼,但互相勉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名句其实说的是习,并不是学)。


学,与悟

为啥很多“聪明”的人,并不能学好,因为他们太聪明“悟”得太早。

《百鸟学艺》是个广为人知的寓言故事,并且在上学的初期就知道了,其故事说的就是一些“聪明”的鸟儿,听了“筑巢学”的一些局部、基础的知识以后,觉开了悟,自己发扬去了。

人类数万年所总结的知识、经验,是非常庞大且丰富的。以人类自己直接接触的具体的物质和行为范畴,向上的对本质的探索,向下对真实的寻究,不管是理学、法学、哲学,还是工艺、材料、结构学。这个内容已经非常庞大,如果学个一两天、一两月、一两年就认为自己懂了、看透了、明白了、知道了……一定是“违背了学的初心的”。

最典型的是:有些人以“用”促“学”,其实这是“用”,不是“学”,工作中的岗前培训,是面向“工作”的,并不是面向“学”的。如果以:“学了这个有什么用”为出发点来求学的话,估计多半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由于大脑的发育过程,是大量的细胞链接建立过程,这个过程是年纪越大越慢,也就是说,越年轻的时候新的链接建立的速度越快,越容易悟到一些特别的点子。(我个人感受来说三十岁之前脑子非常好用。四十岁之后运算速度明显不好,何况还要抽烟、喝酒、应对社交。)这种时候,需要性格和外力的干预,避免大脑的这种弊端。


综合说一说

一个没注意,感觉篇幅过大了,且简单综合一下如何理解“学习”的。

——以遵从的态度,将已知的知识、经验进行阅读、理解、记忆,并反复实践,直至熟练掌握的过程,称之为学习。

Wollaston

2025年01月04日

于 连云港

相关文章

  • 史东读老书:认识时间

    自然,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书包里最喜欢的一本书,就叫自然。但是什么是自然,是我离开小学二十年后,我才有了一点...

  • 史东读老书:人力资源战略

  • 史东读老书: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敢这么写题目,胆子也有点太大了,这要是在封建的帝制社会,是要被砍头的。 每天,吃完午饭以后,虽然公...

  • 史东读老书:费用的精细化管理

    这个算是帮某些同学做的读书笔记。 好多人,老是找我聊天,但是从来不做笔记。 这样的话,一个我不知道他真的是否理解了...

  • 读史

    读史 炊烟起晚来雨纷纷 归燕落小村 风偏冷惆怅吹不尽 拂书又几本 看铁马争天下 东篱书风雅 仗剑行潇洒 五湖泛舟携...

  • 初读《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

    今天开始读郝晓东老师的《教师成长力——专业素养发展图谱》一书。读了《序言》部分,对这本书有了大致的了解,对郝晓东老...

  • 读论语—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并且经常进行复...

  • 四读"学而时习之"

    我们常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这样的话是有的,比如我谁在床上,忽然就想到《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段话“学而时习...

  • 读老书

    周六与朋友相聚,她告诉我正在读中级职称的课程。她说这次考试需要考三门可以自由选考试顺序。为此她选择了第一场考那门最...

  • 史东读老书:道德经第二章的小解读

    在我的读书体系中,《易经》、《管子》、《道德经》,是被放在一个阁子里面的。我始终是用这三个经典哲学体系的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东读老书:劝学篇-学而时习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mycy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