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问题
在面对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好多家长会陷于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无法自拔,来咨询时会不停地提出问题,其实在这一堆问题的背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
一位妈妈来咨询说,孩子要去学跳街舞,妈妈认为跳街舞的没有好孩子,会导致成绩下降,孩子已经跟他们战斗了好长时间了,必须给他报街舞。现在每天都看街舞视频,谈的话题也是街舞,这段时间成绩下降了,跟跳街舞有关系。杨老师问:“已经报名了吗?”妈妈说:“还没有”,“那怎么跟跳街舞有关系呢?”在聊天的过程中,这位妈妈一边提问一边分析,属于比较理性的妈妈,求证大于提问。这位妈妈脑袋里的困惑就是跳街舞会影响学习。
杨老师最后问她:“你谈的跳街舞影响学习这个问题,其实你还有一个问题没问我”,这位妈妈想了一会说,都问完了。杨老师说:“如果你都问完了,我要回应你的是如何不让孩子跳街舞,那就太简单了,你不给他钱,不给他报班就可以了,因为你们有绝对话语权。但是他不跳街舞,就能学习吗?你一直有个问题没有问”,妈妈说:“什么问题?”“你说的是真的吗?”
一位基础研修班学员咨询,说孩子现在非要加入学校篮球队,这位妈妈也认为,如果天天跟打篮球的孩子接触,肯定会影响学习。孩子知道她跟老师熟悉,让她帮忙加入篮球队,她因为有学习家庭教育的背景,所以极不情愿地找老师,让孩子加入了篮球队,这位妈妈最大的担心就是,孩子加入篮球队会影响学习。杨老师问:“你怎么证明,加入篮球队会影响学习呢?”妈妈说:“证明不了”,杨老师又问:“你反过来想,不加入篮球队也没耽误他玩啊,我也打篮球,也没影响学习啊,你这问题从哪来的呢?”
其实她们都有一个问题没问,“我说的是真的吗”,如果我们愿意倾听内心的困扰,静下心来,先把困扰说给自己听,说完之后问自己,“我说的是真的吗?”哪些是事实,哪些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有些事情压根跟真实的因果没有联系,但是我们把它当成事实,又把这些想象出来的事实当成真的,以它为指导原则,跟孩子互动,来解决教育问题。打篮球影响学习吗?跳街舞影响学习吗?这些在我们日常教育生活里边,毫不怀疑的东西当成事实纠缠其中。我们应该问的是孩子提升成绩有哪些因素,找到真实的原因帮孩子解决掉,帮孩子度过困难期。
一位上海的学员咨询,爸爸说孩子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主动要求补课学习。中间说到,孩子是老人带大的,老人特别关心孩子,孩子跟爷爷奶奶感情也很深。爷爷奶奶经常会来看孩子,让他尽快返回学校学习,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愿意听。爷爷奶奶一来,孩子就躲屋里,爷爷奶奶也生气,说孩子不懂事。我们遇到这样的困扰,多问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这是事实吗?爷爷奶奶来看孩子,孩子把自己锁屋子里不见爷爷奶奶,表面上看,孩子这个行为不尊重老人,不是个好孩子,其实孩子对于爷奶有很深的感情,也想见爷爷奶奶,在内容上,他们之间的爱一点问题都没有。问题是在方式上,我们把方式当成了事实本身,我们为什么会伤心难过,是因为孩子不见爷爷奶奶,这种方式让人不舒服,再加上我们的想象,爷爷奶奶白疼孙子了。孩子也把爷爷奶奶讲道理这种方式当成了内容,认为爷爷奶奶不爱他,他们是嫌弃他不上学,误把方式当成了内容本身。
如果能结束梦游状态,把所有的困扰问完,再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我们很容易陷进去的另外一个误区,是把过去的经验当成事实。
杨老师让左龙妈妈拿邮件,同时也把信息发过去了,但是左龙妈妈去楼下柜台找不到邮件,在手机里也没有看到信息。后来经过反复追问,才发现,原来信息是通过手机短信发的而不是微信,邮件是在快递柜里,而不是在柜台上。我们经常无意识地自以为是,以为信息是应该通过微信发,以为邮件应该在柜台上,把经验层面想象出来的事当成事实本身,我们就跟梦游一样。我们反思一下,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多少事情是我们把经验层面上的事当成了事实,有多少事情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孩子的善良就在面前,我们看不见,那个好孩子就在面前,我们看不见。
有一次一位妈妈开车送杨老师去高铁站,高铁站有南门和北门,需要到北门才能取票,当走到南门的时候,虽然导航说要继续往前走,但司机已经准备下车了,说以前都是去南门取票啊!过去的经验是去南门取票,于是下意识就觉得导航不对,根据自己的经验,以为到南门就可以了。
还原到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现在领着孩子往前走,到了一站,孩子需要继续往前走,我们根据经验,应该往这个方向走,孩子说应该往那个方向走,我们说不对,应该往这走,我们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孩子身上。看到孩子身上一些我们看不懂的行为,就认为坏了,孩子要是继续这样下去,这一辈子就完蛋了。二十年前,人们惊呼电视会毁了下一代;十年前,人们惊呼计算机会毁了下一代;现在人们惊呼,手机会毁了下一代,其实,人类发展历史证明,除了上一代,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毁掉下一代。
我们绝大部分的问题,一种是把经验当成事实本身,一种是观念世界里边造出来的,就是董老师说的“吹牛把自己吹信了”。好多问题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东西,自己给自己讲故事,沉浸在里边,把观念世界里边的故事当成事实本身。
为了遇见更好的孩子,在现实层面教育好孩子,我们要结束这种无意识的梦游状态,需要有一个前置性信念,那就是还有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