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方法只适用于不良行为习惯且还有一定自觉性,主要以家长参与和青少年自己矫正为主。
首先家长要做到:
培养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家长是重要的教育管理者和实施者,家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家长的榜样作用。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二是家长是有目的进行教育的实施者。孩子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家长的培养、教育分不开。古今中外众多名人成材的事例无不说明家庭和父母的作用。
三是家长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和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这里说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能够满足孩子生活学习必要的物质条件和适合的场所是物理环境,由家长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态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所营造的家庭氛围是良好的心理环境。你孩子的成功,离不开鼓励和赞美。人人都需要赞美,如同万物生长需要阳光的温暖一样。没有鼓励和赞美,孩子会在精神上有失落感,适时适度的给予孩子鼓励和赞美,能使孩子获得力量和希望。
矫正严重不良行为习惯的家中方法:
(1)替代性反应法
这就是选择一个适当的行为来替代自己某种坏习惯,直到坏习惯消除。某些心理学的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阻止某一坏习惯的出现。例如一位学生每看到一件喜欢的东西就要抢到手里,等到不喜欢了又把它仍掉或破坏了。在临床心理专家的办公室里,该学生看到一把小刀子,随手拿过来玩了一会,就一下扔掉了。这位心理学家让他小心地捡起小刀,放在手里,然后问该学生:小刀的颜色、形状、原料、轻重、型号、用途等是什么?然后又让他把小刀放回原处。学生的父母也像心理学家一样,接此法做了几次。这学生以后就不乱拿乱扔东西了,而是喜欢仔细地观察各种事物了。要用这种方法,先要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接着再适当选择一种行为作为替代。如抽烟的少年,想抽烟时就大声朗诵或读英语,烟就没法吸了;又如想赌牌的时候,可以找一个同学来下棋,既替代了赌博行为,又获得了高尚娱乐的情趣。青少年在自我矫正过程中,要作好记录,进行自我监督。每星期检查一次,当新行为能替代不良行为时,应自己表扬或奖励自己。
(2)切断诱因法
由于各种不良习惯是在诱因影响下产生的,因而破除诱因就可能矫正某一种不良习惯。比如,中学生赌博,总是这么几个人在一起才玩赌的,那么有赌博习惯的少年在想赌的时候,就应特地选择跟反对赌博的同学或伙伴在一起,这样就赌不起来了。少年吸烟者也常常是群体吸烟,几个人一起就烟雾腾腾。为了戒烟,吸烟少年应与反对吸烟的同学在一起,而远离其他吸烟者,这样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吸烟。坚持下去,是可以克服吸烟习惯的。
(3)中断改变刺激法
当引发某一习惯的刺激发生中断或者改变,不良习惯自然就会逐渐消失了。这个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自觉性和意志力。比如,就是经常在学校不远处的游戏厅里迷恋游戏机的,自己在放学后就应故意绕过这个游戏厅所在地,从别处无游戏厅的路线回家。要改掉自己考试作弊的习惯,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和认真复习,另一方面可以征得老师同意,与表现好的班干部或同学等坐在一起,中断有利于作弊的环境,以此来消除作弊行为。为了改掉暴力殴打他人的行为,可以向过去被欺负过的小同学那里去作检讨,赔礼道歉,接受他们的批评;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帮助弱幼的利他活动,来滋润自己的心灵。
(4)自我教育法
国外有一种心理剧疗法,是指通过扮演某一角色,主体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不良习惯。青少年为了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可以运用心理剧方法进行自我教育。在心理剧中可以扮演家庭的一个成员、一个老朋友、一个陌生人或一位老师。剧情内容可以是一般性的,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各种家庭纠纷,也可以是与自己的情况相似的。在表演时,青少年扮演的角色与生活中的自己不一样,因而可以体验角色的各种感情,有利于揭示青少年内心深处的症结,达到发泄或控制自己的情感,并学会模仿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有的青少年与父母关系处理不好,时常与父母发生争吵,是对父母有成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与子女一起表演心理剧,事前设计一些情节,可以在剧中让青少年把自己的缺点尽情表现出来,演出后共同讨论。这样做可以使青少年的敌对情绪缓和下来,逐渐减少。当然,这种自我矫正方法需要懂心理学的老师给予一定指导,同时也要有同学或其他人的配合。此外,还可以通过编故事、讲故事的方法进行自我教育;以及编好有针对性的故事后,几个表示和年共同讨论,发表意见等。青少年针对自己的不良品行的具体情况,也可写文章进行分析,通过搜集资料、理解资料及在写作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