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在讲埃科小说《玫瑰的名字》的时候,有这样一番话:埃科在写他的小说时,事先花很长的时间将所写的世界构架出来,画出地图和建筑结构、画出人物肖像……于是读者读到的时候,觉得历历在目,这是中古世纪欧洲盛行的写作方法,即把要描写的事物所有的细节都写下来,让没见过的人也能如闻如见。这也体现了埃科对那个时期细致到偏僻的了解。
这让我想起,曾有个同学问我,不知道怎么描写一个事物,切入点在哪。我的回答是,如果你实在不知道怎么写,那就将所有的细节全都写下来,然后再修改取舍。颜色、质感、声音、气味、位置……这些都可以先写下来。而且“写”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你可以原本脑中空无一物,然后一旦有某个字句落下来了,就可以从这个字句向外无限伸发、延展。同样是道长讲埃科的时候,他提到一个字符是会召唤更多的字符的,一本书背后是千百本书。
在所有你能触及的细节里徜徉,而后根据你想表达的,筛选出最能体现其特质的细节,加以着重表现,就足以呈现这个事物。
比如写一只猫,可以写它的颜色、叫声、生活习性、与你的渊源……可写的有太多,但是你要根据你这篇文章里想表达的,进行剪裁。比如你想写的是一篇宠物猫的日常习性报告,那么与你的渊源就可以不写了。一本书背后是千百本书,但这终究只是一本书,不能全然概括其他的书。取这只猫习性的特点,细化量化,让读者掌握你要传达的信息,就够了。
老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故事里,细节则是情节的灵魂所在。如果一个情节,浮光掠影地概述揭过,通篇都是作者在下结论,这不是一篇故事,而是一篇乏味的灌输。
比如,我告诉你有一部电影讲的是大地震里,大家救人、自救和艰难抉择的故事。你大概就“哦”一声,没什么感觉。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里面有一幕,是地震后两个孩子压在石板底下,救援队问母亲要救哪一个这样艰难的抉择,你是不是已经感到了其中的挣扎痛苦?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那些撰写战争题材的纪实作品,如果只是抽象地在说某国决定如何,于是采取什么行动,获得了怎样的结果,也许贴近真相,却不是能广为接受的体裁。起码要有一些具体的人,某国领导人也好,某个悍不畏死的战地记者也好,让读者看到他们的眼神闪烁,看到他们的额角沁汗,读者才真的能感觉到局面紧张。宏大高层的细节是一个层面,聪明的撰写者,会穿插描写小人物的命运,甚至是小人物为主要切入点,对读者来说,是切身可感的,从而去呈有关全人类的大事件,就更具有震撼力。
再比如专门某个地区的文学,却能从中看到广普的人性,写得越是地域性,却越能从中窥见普世价值。《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就是这样一个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例子。将局部的细节写透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就完整了。
道长讲《源氏物语》的时候,解释“物哀”,说樱花终究零落,所以才有樱花本质的触动,所以才美。
细节就如同美人脸上的皱纹,有了岁月的沧桑,才能美出牵萦人心的情愫。
远航随笔
远航员阿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