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对很多人来说都比较熟悉,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丝毫不畏惧强大的秦国,在宴席上帮助赵国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千古流传,但和氏璧这个国宝的来历却少有人知,而《韩非子•和氏》篇就记载了和氏璧的来龙去脉!
【读经典】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简单翻译下:楚国的卞和在楚山之中得到一块璞玉,便把这块璞玉进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雕刻玉石的手艺人查看这块璞玉,玉人说:“这就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觉得卞和欺骗了自己,就对卞和施以刖刑,砍掉了他的左脚。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简单翻译下:等到厉王去世后,楚武王继位。卞和又拿着这块璞玉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让雕刻玉石的手艺人查看这块璞玉,玉人又说:“这就是块普通的石头。”武王也觉得卞和欺骗了自己,就砍掉了他的右脚。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简单翻译下:楚武王去世后,楚文王继位,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在楚山下哀伤地啼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尽了,继而哭出血来。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简单翻译下:楚文王听说后,就派人问他哭泣的原因,问道:“普天之下被刖刑砍掉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不是因为脚被砍了而伤心难过,而是为这块被认为是普通石头的宝石而悲痛,为那些志向坚定、操守正直却被认为是欺骗君主的人而心痛,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简单翻译下:于是楚文王便指派雕刻玉石的手艺人,对这块璞玉进行加工,最终得到一块宝玉,就将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谈心得】
这个故事也就是和氏璧前传,完整讲述了国宝和氏璧的来历,也充分展现了韩非讲故事的能力,前面两段对仗公正,中间情节描写的感人至深,最后突出重点,点出故事蕴含的道理。
从现在的眼光看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卞和很可悲,既然第一次献宝惨遭刖刑,那就自己留着吧,为什么还要继续献宝,再次遭受刖刑,最终还哭出了泪血,这当然跟当时的忠君思想紧密相连。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时代,收获的宝贝一定是属于君主的。当然韩非讲这个故事,是要进一步说明一个道理,忠君爱国的卞和献宝之路如此之难,可以想见向君主进献治国之术、推行法治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讲完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内容才是《韩非子•和氏》的核心重点,提出治国良策、推行法治的法术之士,就如同这举世瞩目的和氏璧一样,越是艰难,越是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