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陋室幼苗发,吾儿慢慢长大啦;
忧时数着沉默愁,乐时讲着假笑话。
妈妈书贝变现啦,直竖手指把母夸;
可否为我书一回,就当为我助力吧!
自从我迷上了简书,有时不给儿子读绘本了,干脆读自己编的故事吧!可是看着儿子一脸茫然的样子,就知道我的故事写得不好了。
为了让孩子和家人大力支持我,我一直说写简书是有价值的:书写自我,完善自我,认识他人,和他人共同成长。
尤其是前几天书贝变现,儿子更加支持我,虽然他还是不屑地认为挣钱太少,可是这却激发了他创作的兴趣。他也幻想着有一天,一篇文章里面,是关于他的文字。
他以为简书是一个很随便的公众平台,什么内容都可以往上面发,曾经编过一些低俗的丑化妈妈的笑话,整天问我发表了没有,有多少人看。我告诉他简书是一个干净的环境,每天那亮晶晶的钻,总是激发着我,用心的写文章,好的才往上面发,你编的那些还需完善。因此小儿自己编的一些故事,我都不愿意往简书上发表。
儿子仍不气馁,又给妈妈讲着故事。说是他自己编的,可能是根据家人讲的自己总结的吧!但这一次我决定遂了他的心愿,为他写一回!
一、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儿子学了《弟子规》,于是开始举一反三,给我讲着故事(儿子自述,略有更改):
有一天,我和外婆在家,有一个人来到我们家做客。
外婆从来没有见过那个人,就问他:“你是谁?”那人回答:“是我!”
外婆说:“我还是不知道你是谁?你能不能告诉我,你是谁?”那人仍然回答说:“是我!”
于是我拿出弟子规告诉那个人:“叔叔,这是我才学的弟子规,它上面告诉我,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整句话的意思是:有人问你,你是谁,你应该报出自己的名字。如果说“是我”,那么别人仍然不知道你是谁。”那人听了我说的话,才告诉我们说:“我叫陈永强,是你妈妈的好朋友,己经给你妈妈打过电话了,今天来找她耍。”
……
“妈妈,那个人好搞笑,外婆问他,他是谁?他居然说,他是我,谁知道他是我?到底是谁?他应该说出自己的名字呀。”
引申阅读:
《弟子规》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两句引申出来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说话,要把事情讲得清清楚楚,让听者听明白。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事物和考虑问题,如此易导致了很多的误解,增加了交流的障碍,进而人为地妨碍了事情的进展。
我也是妈妈二、分辨真假
儿子学了真假美猴王这个章节,故事讲的是:孙悟空打杀强盗,被唐僧赶回花果山。六耳猕猴假冒悟空,打伤唐僧,抢走行李。沙僧从观音处找来悟空,真假猴王大战,观音、玉帝、唐僧、阎王等无法分辨,最后如来佛识破六耳猕猴,悟空一棍将他打死,师徒团聚。
儿子开始举一反三,要求我和他对话,怎样分辨真假妈妈,真假爸爸和真假外公。
我:“怎样分辨真假妈妈?”
儿子:“那个总是喜欢拍不挣钱的图片,总是喜欢写不挣钱的文章,总是喜欢读不挣钱的书的人就是真妈妈!”
我:“怎样分辨真假爸爸?”
儿子:“那个总是喜欢打游戏的人就是真爸爸!”
我:“怎样分辨真假外公?”
儿子:“那个总是喜欢凶我的人就是真外公!”
思索:唉,原来我们在孩子的心中,都是那个不务正业的坏妈妈,坏爸爸和坏外公呀!他的回答让我思考另一个问题:大千世界,人和人都差不多,怎样区分哪一个是那个唯一的自己,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守住自己的独特!
我也是妈妈后记:儿子,你已经慢慢长大了,妈妈今天就为你写一回吧,让爸爸明天读这篇文章给你听。妈妈不敢去想象以后你会变成什么样子,只希望你每一天都平平安安,开开心心的。但妈妈希望从你的眼中,看到那个努力的你,也看到一个全力以赴的妈妈。妈妈写着上面的话,眼里有了泪花,忙碌的生活呀,妈妈已经渐渐忽略了你的成长,妈妈在一天天变老,而你却一天天长大啦!
忽然想起《目送》中的一句话: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年少的仍旧叽叽喳喳谈自己的学校,年老的仍旧唠唠叨叨谈自己的假牙。厨房里一样传来炒饭的香味,客厅里一样响着聒噪的电视新闻。
我也是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