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有人骂我,骂的很过分,我就回了一句,我下半身问候你八辈祖宗,他说你又不认识我八辈祖宗随你了。
于是,我得表示一下,我真的认识那八辈祖宗。一般情况下,我们对八辈祖宗的认识,也许就是那首儿歌,“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你问他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就傻眼了。
先说八辈祖宗:
远祖:远祖、太高、太尊、先、祖先、先君、先人、祖考等,皆可称远祖。
《左传·昭公十五年》:"且昔而高祖孙伯黶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杜预注:"孙伯黶,晋正卿,籍谈九世祖。"
孔颖达疏:"九世之祖称高祖者,言是高远之祖也。”
始祖:始祖、鼻祖,皆可称始祖。吴氏始祖为泰伯、仲雍。
普及一个成语,“不祧之祖”,意思是不迁入祧庙的祖先。比喻创立某种事业而受到尊崇的人。比如中国电商的不祧之祖是马云,文学批评的不祧之祖是金圣叹。
高祖:曾祖的父亲。
高祖、高祖王父、显考、长祖、高门等皆可称高祖。
与之对应的亲属称谓是玄孙,其他以此类推。至于如皇帝称高祖者,比如汉高祖、唐高祖,那是指有功绩的先祖,便可成为高祖,直接挪用为皇帝庙号。
高祖母:曾祖之母,亦可称高祖王母。
曾祖:祖父的父亲。
曾祖、曾祖王父、曾祖父、皇考、府君、太翁、次长祖、曾翁、曾门、曾大父、曾父、曾太公、大王父、王大父等,皆可称曾祖。
曾祖母:祖父之母,亦可称曾祖王母。
曾祖的兄弟及兄弟之妻,称"族曾王父""族曾祖父","族曾王母""族曾祖母”。
祖父:父亲的父亲。
祖父、王父、大王父、祖王父、大父、祖君、祖翁、公、太公等,皆可称祖父。对人称其祖父曰"家公"。称人之祖曰"尊祖父"。称已故祖父曰"亡祖""亡考""皇祖考""府君""先祖""先子""先亡丈人"等。称人之已故祖父曰"大门中"。祖父的兄弟称"从祖祖父""从祖世父""从祖叔父""从祖王父""伯翁""叔翁"。
祖母:父亲的母亲。
祖母、王母、大母、太母、祖婆等,皆可称祖母。称人祖母曰"尊祖母"。称已故祖母曰"皇祖妣"。祖父之妾称"季祖母""妾祖姑"。从祖祖父之妻称"从祖祖母""从祖世母""从祖叔母""从祖王母""从祖母""季祖母""伯祖妣"等。
中国人三姑六舅,对本祖一脉上下或亲戚关系称谓有严格的规定,一个上下差七代的晚辈不知道如何称呼比自己大八辈的长辈,你别说,这事情还真真实出现过,当然场面很尴尬了。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
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
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读kun)孙,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即:子、孙、曾、玄、来、、仍、云、耳。
耳孙者,就是祖先已经太远了,没见过,只听闻过。"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
别小看这个祖宗,中国几千年的帝王制度的延续,跟这一套关系很深。
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宗法制度,这个的确立保证了基本的秩序,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备于周。
集大成的总设计师是周公老先生。他设计的两个制度,一个是礼制、一个是宗法制。礼制是维护等级的,等级不同,礼不同。孔子实际上崇尚三王之世,但是觉得这社会人心坏了,无法达到那个境界了,退而求其次,就提倡礼,指的就是周礼。宗法制是维护天下和家族延续的。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这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父系血缘和姓氏归宗。配套的班子是“分封制”。
天子按嫡长继承制世代相传,也就是,老大的大老婆生的,就是嫡长子,是天子"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大老婆生的小儿子或者小老婆生的儿子都是庶。这些诸侯也是按嫡长继承的原则世代相传,非嫡长子则由诸侯分封为卿大夫。诸侯对于这些卿大夫来说,又是"大宗",依次类推。大夫以下又有士,士是贵族阶级的最底层,不再分封。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也就是说,天下是一个公司,董事长只能是嫡长子,如果大老婆,也就是正妻没儿子,那好办,把小老婆的儿子让给大老婆,只能管大老婆叫娘。《红楼梦》里的探春,实际上就是赵姨娘生的,但是她不管赵姨娘叫娘,对赵姨娘也不是那么客气。
这些庶子这辈子都别想当董事长,只能分管部门,自负盈亏经营自己的市场。但也有一些意外,比如春秋战国的齐国、晋国,后来实际上是小宗,甚至卿大夫分了地盘。
封建即孔老圣人常言的周礼时代之周制。即一个王国,多个侯国。王国是侯国之宗主国,譬如董事长即皇帝,坐镇中心,然后全国各地的总经理各管一个地方,每年进贡,承认董事长之领导地位。天下名义上是王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国再把天下分封出去,分给各个诸侯国,柳宗元所谓:"裂土田而瓜分之"是也。
分封的具体步骤:先划出一块领地,比如甘肃省划给爱佛僧,然后再边境线之上挖沟。挖出之土堆在沟豪两边,土堆上再种树,此之谓封,亦叫封疆、封土、封邦。爱佛僧便是分封国之最高领导,叫诸侯。
是封邦,不是封国。邦跟国有区别,国是国都,是城市,邦则包括周边郊区和农村。有邦有国,叫邦国,也叫邦。外交则叫邦交。因汉高祖刘邦名字中有邦,避讳,改邦为国,世上方才有"国家"一词。(《诗·商颂·殷武》:"命于下国,封建厥福。"《史记·三王世家》:"昔五帝异制,周爵五等,春秋三等,皆因时而序尊卑。高皇帝拨乱世反诸正,昭至德,定海内,封建诸侯,爵位二等。")
封邦之后,建国。建国并非建立国都,乃是指定国君。国君,世袭的。
周的天下,即国家联盟。周制,即"邦国制度",其核心是"封邦建国",简而言之,"封建"。这是一个动词,而非名词,有这个动作,才叫封建。
维持秩序的,便是宗法制度。
秦始皇实行的是郡县制。周的国和家,是分开的,国是国,家是家,是封建之结果。天子封建诸侯,成国,天子的兄弟子侄姻亲功臣亲近都可封建为诸侯;诸侯亦有兄弟子侄姻亲亲近,则封建为大夫,称之为家。国,是诸侯的,诸侯对天子称臣;家是大夫的,大夫对诸侯服从。诸侯和大夫,都有产权和治权。可以称为主,主亦是君,称国君和家君。大夫亦有兄弟子侄姻亲亲近,已无领地可分了,此类人闲杂人等则成为一个阶层——士人。是贵族,但无家产,无治权,属于拥有学历的高材生。侠士武功好,文士文采好。士人自投简历,到各个大夫的家中或诸侯的国中甚至天子的宫中做事情,所以其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练本事,再找工作。自主创业的,便可开创墨家、兵家之类的独立公司。
封建社会。政令并不统一。天子管天子的地盘,诸侯治理自己的邦国,大夫管自己的家事。天子的臣,给天子办事;诸侯的臣给诸侯办事;大夫的家臣给大夫办事。互不统属,各忠各的。诸侯之臣不顾诸侯的利益去为天子或者大夫谋事,便是背叛。大夫的家臣也只听命其家之大夫。
但秦始皇以后,政令是统一的。从此无复天下、国、家的局面,变而为天下、郡、县。郡县如何治理,所谓书同文车同轨,所有体制由国君带领其下属颁发,必须听话。实则老秦人之许多郡县都是被打下来的,灭国为郡灭家为县,亦毫不稀奇。
譬如,在周,天子可将甘肃省封建给爱佛僧,爱佛僧将天水市分给张家,酒泉市分给王家,敦煌市分给李家,武威市分给赵家。爱佛僧在兰州为国君,张王李赵四家为大夫。
各管各的,天子在西安是天子,爱佛僧尊敬他承认他为天下共主即可,不尊敬不承认,天子可联合浙江、湖南、湖北、陕西、山西各个诸侯灭了爱佛僧。张王李赵四家只承认并尊奉爱佛僧为国君即可,爱佛僧可对张王李赵四家首领提出要求,但不能命令其家臣。爱佛僧颁布的政令,只适合兰州地区通行,张王李赵四家之地不必奉行。在秦,则灭了爱佛僧,将甘肃省变为郡,灭了张王李赵四家,将其领地变为县。国君即最高行政长官,所颁布之法令甘肃郡及各县必须执行。
但不管封建不封建,宗法制度始终没有变。历史上王朝更替中,唯一不遵从遵法制度的,只有那些少数民族政权,比如清朝,未必就是嫡长子来继承皇位,但最初,他们还是接受这个制度的,比如康熙第一个封太子就考虑的是嫡长子。
这个制度,实际上,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天子政权有序延续。就算有例外的,那在称呼上也不太一样,还是遵循这个制度的,必须“认祖归宗”,皇帝庙号,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明太宗朱棣,均非嫡长子,只能称宗,不敢称祖,称祖,一来不合于礼,二来必须认祖归宗。开国皇帝称太祖,比如宋太祖。但一般会追认到上一辈,自己称高祖,比如唐高祖。太祖只有皇帝庙号,其他人不用,高祖则皇帝庙号可用,一般有功绩的世家也可用。
这玩意儿就这么严密复杂,但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很多腥风血雨。嫡系一确立,其他人名分上便不成立,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就算想乱来,也得想半天理由。
而中国传统家族认祖归宗的意识很深刻,即便是人死了,也得睡到祖宗坟墓,甚至进了祖宗祠堂才算。没名分进不去,一辈子都抬不起头。《白鹿原》里黑娃的媳妇田小娥便是进不了祖宗祠堂,连带着黑娃也进不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不断传承,没有断绝。中国的观念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娶媳妇最重要的是生儿子,生不出来也要想办法生,哪怕是过继,甚至是借种。
总之,祖宗血脉不能断,否则根本没脸去见列祖列宗,列祖列宗虽然已不是活人,可是还是吓得那些没儿子的人不敢死。西方各大古文明,都没这一套设计,说灭亡就灭亡了。
一种奇怪的设计,却竟然如此保存延续血脉和文明,你说八辈祖宗重要不重要。
附录:
《尔雅·释亲》是《尔雅》的第四篇。作为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和总表,它详细记录了我国早期社会的亲属称谓亲属关系和称谓,也反映了当时特殊的婚姻形态。
那首“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的儿歌,就是依据《尔雅·释亲》来的。
宗族
父为考,母为妣。
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
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为从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为从祖祖母。
父之晜弟,先生为世父,后生为叔父。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
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父之姊妹为姑。
父之从父晜弟为从祖父,父之从祖晜弟为族父。
族父之子相谓为族晜弟。
族晜弟之子相谓为亲同姓。
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
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
王父之姊妹为王姑。
曾祖王父之姊妹为曾祖王姑。
高祖王父之姊妹为高祖王姑。
父之从父姊妹为从祖姑。
父之从祖姊妹为族祖姑。
父之从父晜弟之母为从祖王母。
父之从祖晜弟之母为族祖王母。
父之兄妻为世母,父之弟妻为叔母。
父之从父晜弟之妻为从祖母,父之从祖晜弟之妻为族祖母。
父之从祖祖父为族曾王父,父之从祖祖母为族曾王母。
父之妾为庶母。
祖,王父也。
晜,兄也。
母党
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
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
母之晜弟为舅,母之从父晜弟为从舅。
母之姊妹为从母。
从母之男子为从母晜弟,其女子子为从母姊妹。
妻党
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
妻之姊妹同出为姨。
女子谓姊妹之夫为私。
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
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
女子子之子为外孙。
女子同出,谓先生为姒,后生为娣。
女子谓兄之妻为嫂,弟之妻为妇。
长妇谓稚妇为娣妇,娣妇谓长妇为姒妇。
婚姻
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
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
谓夫之庶母为少姑,夫之兄为兄公,夫之弟为叔,夫之姊为女公,夫之女弟为女妹。
子之妻为妇,长妇为嫡妇,众妇为庶妇。
女子子之夫为婿,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
父之党为宗族,母与妻之党为兄弟。
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
两婿相谓为亚。
妇之党为婚兄弟,婿之党为姻兄弟。
嫔,妇也。
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网友评论
不过我的表述也有问题,我改一下!谢了!
不如,来普及一下九族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