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一年间张九龄官拜中书令。中书令在当时是帮助皇帝在朝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全国各地朝廷上下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能直接跟皇帝汇报工作,那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作为文坛领袖,张九龄可是风光无限,谁见了敢不尊称一声张丞相。很多文坛中人都给他写干谒诗也就是求职信来推销自己,大诗人孟浩然也不例外。孟浩然过罢了多年隐居生活,刚想出山有所作为就听说了张九龄当上了中书令,他急啊。
于是他在洞庭湖边转悠想对策以求入仕,他看见有人钓鱼突然想到了"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非为锦鳞设,单钓王与侯"的钓鱼达人姜太公姜子牙。于是他挥了挥手中的笔,写下了自己的干谒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中最后两句提到"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这两句大概就是哎呀,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我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临渊而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这个典故来暗喻自己有出山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他迫切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从这两句诗中自然流露了出来。
孟浩然可是当时有名的隐士,传说他因和朋友喝酒,竟不去接待采访使韩朝宗,似乎将功名利禄看得很轻。可是从他这首给张九龄的干谒诗中我们自然能看出他想要出仕,想要有所作为的真情。
看着别人临河垂钓只能白白地羡慕人家的成功,孟浩然真是太想有所作为了,话说的越是巧妙,实际越能显出诗人心情的恳切。不过孟浩然最终终身未仕,以布衣老死林泉。
35年后杜甫也来到了洞庭湖边。此时的他害过肺病,又患过风痹,右臂不便,左耳已聋,一身都是病痛。望着洞庭湖杜甫不禁感慨。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杜甫来此之前久在官场,本应深知其中的奥妙。在安史之乱时他能去宁夏找肃宗,应该说是站对了队了。安禄山叛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带着家眷逃难到陕北,得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他便将家眷安置在邝州(今陕西富县),只身赶往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虏,解往长安。第二年夏初,他冒死逃出,投奔肃宗。杜甫见肃宗时有诗云: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一首》
如此忠心耿耿,肃宗也大为感动,为褒奖他的忠心,授为左拾遗,职位虽低却责任重大。有当朝天子的赏识,按说杜甫应该平步青云了,可是不久因上疏营救丞相房琯而被罢职,几近定罪,后被贬官,再后弃官出走。房琯带兵打了败仗,按军法就该追究;再说他是玄宗的旧臣,有树立私人势力之嫌。一朝天子一朝臣,肃宗想要换掉他也是很自然的。杜甫看不出这一点,竟言辞激切地营救,当然是要丢官了。由此可见,杜甫的政治眼光也是不敏锐的。
再说说李白,能写出"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人是何等自信。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脉王东巡歌十一首》
实际上,就是真的有机会施展才华,他大概也不会掌握好政治气候,不会领会好上级意图,不会协调好各方关系。在如此现实的政治舞台上,他怎么可能展开工作呢?就拿李白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而出山来说。李璘本是玄宗的十六子,当时肃宗曾严令李璘不要轻举妄动,乱世中诸王拥兵自重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李璘不听指挥,硬要招兵买马、聘请人才,可能是确有非分之想,这时李白是绝对不该参与他的幕府的。可以说李白最后被流放夜郎,是自食其果,搞政治的人是绝对不能站错队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