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亦染心田
01
这两天,“晒蛙”成了微信、微博、豆瓣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尽相同的蛙生着实让我看花了眼。
朋友小Y就养了一只酷爱读书的死宅蛙,整天窝在阁楼的被窝里捧着书看的不亦乐乎,饿了就下床吃吃饭,做做手工权当消遣,旅游?不存在的!外面的世界哪有书本里的精彩!小Y常常抱怨自己怕是下了一个假的《旅行青蛙》,偏偏自己拿它无可奈何,自己养的蛙,只能宠着呗!
然而就是这样一只蛙,却活出了我们许多人没有的姿态。仔细想想,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了?
近期发布的《智联招聘白领满意度指数调研报告》中就有数据显明:40%的白领全年没有读过一本书。是的,你没看错,不是4%,而是40%!也就是说,每十个人中就有四个人一年365天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这是怎样的悲哀和倒退啊!
02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走遍学校、家里附近的租书屋,只为找到心仪的那本书,偷偷地藏在课桌下、被子里,趁老师、家长一个不注意,如饥似渴的读着一字一句;
现在,只怕书放在你的手上,你也只会读的狂打瞌睡,全然失了兴致吧。
曾几何时,我们也曾自发的跑到新华书店,捧着书,顺着楼梯坐成一排排,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直到书店关门才想起还没吃饭;
现在,哪怕书店给你的优待再多,沙发、饮料、应有尽有的馆藏,依旧有人拿着自拍杆,拍下几张读书的文艺范,潇洒而去,依旧有人捧着书看了几眼就全然放弃,窝在书店的椅子上乐呵呵的刷一下午的手机。
有时我不禁在想: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能力有钱了,却找不回学生时代对书的狂爱?是电子书兴起的冲击吗?还是我们真的太忙了,忙到完全没有时间好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
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03
这一周,我做了一个小尝试,即用两种方式来读同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种是跟随“共读”小分队,通过每日公众号的推送来读其中的精华,一种是自己捧着纸质书,细细品味字里行间。
前者有效地丰富了我的碎片化时间,让原本可能荒废的时间产生了更大的价值;
而后者才真正的让我想要用心地去揣摩这本书,细细的去思考和比对,形成自己的认知和所得。
因此我认为,如果你只是想在上学、上班途中打发无聊的时间,读电子书完全够了,但如果你想要真正深入到书本里,和作者对话,企图把他的观点运用到自己身上,那你一定得好好读一读纸质书。
可能这时有人要说了,如果要我在公交、地铁上读电子书我还能做得到,碎片化的时间挤一挤还是有的,但读纸质书,我是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啊!
记得有人做过一个分析,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按72岁计算,其一生中睡觉占了20年,吃饭6年,生病2年,文体活动8年,工作14年,而闲暇时间有22年。
22年,比你睡觉的时间还要长!其实,你以为的没有时间,实则是被一些不必要的琐事荒废掉罢了。
胡适曾在演讲中说过这样一番话:“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了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或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
因此,怎样利用空闲时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
这种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在短时期内你或许不会看到你想看到的变化,但时间久了,你就能远远地将那些原地踏步、安于现状的人甩在身后,也许是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许是下意识的一番举动,你所看的那些书,都将在你的谈吐和待人接物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不,就连一贯声称“读书第一阿里不要”、“成功跟读书多少没关系”的马云也开始转变态度,将看100本书(或100部好电影、好电视剧)列入2018年新年计划中,你还在等什么?
亦染心田,90后自由撰稿人。悦纳不完美的自己,打磨,蜕变。自我剖析/心灵鸡汤/个人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