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0日 周二
“珍惜食物”的坏习惯
这几天“断舍离”的执行力不大,但是每天睡前都在听关于这方面的书。真真的听到心坎里,边听边感慨:如果我能达到这样简洁舒适的生活状态该多好啊。于是我从七八根多余的数据线里又抽出几根扔掉;从衣橱里把去年没穿过的或者变形的衣物抽出来准备捐掉或者扔掉;要么就是脑海里已经想好要扔的物件,比如十年前的大学时候的凉席,五六年没动的网球拍和羽毛球拍等,因为时间问题,还没来得及处理。总之,事情在朝着一个良性方向发展。
今天坐在沙发上吃饭,忽然想到冰箱里的香肠自从过年从家里拿来,就没吃过,也应该扔了。
我又想起自己的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舍得扔食物。
在大学时,每每吃不完一个馒头的时候,我也舍不得放弃它们,总觉得可惜、浪费。于是我就带着它们,心想着喂鱼。不过现想想,喂鱼的时候不多。大多数是拿回来放着,不能吃了再理所应当地扔掉。仿佛一下子就减轻了愧疚感。(某一年冬天,大学湖里的鱼好多翻肚皮死翘翘了,有人说是撑死的,难道很多人和我想法一样,把吃不完的馒头、面包喂鱼了吗?)
现在我仍然不喜欢浪费粮食。在饭店里吃饭,吃不完的话,我习惯打包。但真正能拿回来吃的少之又少。要么放进冰箱就等于打入冷宫,忘记了它们的存在;要么害怕拿出来口感不好,一直等到它们不能再吃了,就能狠心一股脑丢掉。失误失误啊,以后要么少点菜,要么就干脆不拿回来。要不然,当断不断,反被其乱。这来回折腾,不知消耗了多少能量。
让冤魂附体的“老物件”远离你
说到能量,我认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中提到的观点。她说:那些长年累月不用的、接近腐朽的物品,向房间里散发着负能量。想想也是,都说物有所用,它们得不到使用,那种心情像冤魂一样弥漫了。吓得我吃完饭,赶紧把厨房、阳台里的东西拿出来。很多锅碗瓢盆、跑步机、电风扇等是上一个租客,或者上上一个租客留下来的吧。但是要么嫌麻烦,要么也觉得丢东西这事不太好,所以陈陈相因,积攒了很多旧物。
扔掉,通通扔掉。我轻松了,我感觉这个房子也轻松了。在我之前,不知道住过多少人,他们性格各异,对待房子肯定也千差万别吧。这下子房子你可以放心了,因为我会做减法,好好对待你,对待我们的生活。
不说了,再接再厉,就是干!
“会过日子”到底占用了你多少空间?
妈妈这一代人(更不用提姥姥这辈子人了),觉得“会过日子”是一种特别好的品质,往往会提到哪家孩子特别懂事,特别节约,“会过日子”。从小受这种观念影响,觉得扔东西简直是大逆不道了。
每次搬家,妈妈都扼腕叹息:搬一次家,穷三年!又扔了很多东西吧?哎,真不会过日子。
我曾经尝试过“会过日子”的做法。
很小的时候,跟着姥姥在菜市场买菜,我把大人扔掉的菜叶收集起来,我要拿回去给姥姥家的鸡鸭鹅吃。那些大人啧啧称赞:哎呀,你看这孩子这么小,就这么会过日子。
大学时期,我们宿舍社长提议,把喝完饮料的瓶子啊、纸盒啊等不要扔掉,放在阳台上,等到一定量卖了以后当社费。每次卖也就能拿到几块钱、十几块钱,但是阳台每次都因为这些“破烂”变得拥挤、杂乱,失去了阳台那种让人休闲、舒适的功能。
每次搬家我确实会扔东西,但是,花费了那么长时间来整理、收纳,扔掉的夜只是很小一部分罢了。记得有一次我不舍得直接扔掉不需要的书本,于是我提着很重的箱书来到旧书回收站,结果只卖了五块钱。我的时间、我的精力难道就值五块钱吗?
所以,我悟出来了。妈妈辈认为的“会过日子”,是物尽其用的精细。但是现在这个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我可以用多余的时间来看书、来写作。这才是真正的“会过日子”。这也是我决定过“断舍离”极简生活的原因。
震惊,这座小房子竟然藏了这么多垃圾!
我把阳台、厨房不用的物件都放在门口,这景象真是蔚为大观。
很多物件在角落里不仅蒙尘,而且结了蜘蛛网。还有一瓶消毒液,鬼知道它呆了多少年,拿出来的时候,盖子滑丝,差点撒了我一身。
太可怕了。一些是因为脏、破的程度;一些是因为跟随我的年限。
凉席、蚊帐、床上课桌、瑜伽垫、网球拍等,他们有(有感情的物品)些是我从大学带到上海来的,有些是硕士期间用的,搬了这么多次家,他们竟然都还在,而且他们基本上没用过!
我把他们掏出来的时候,比别的物品多了一层仪式感:谢谢你陪伴我这么多年……对不起,这么多年没用过几次……
再见,你们,
再见,我的青春,我的象牙塔岁月;
你好,现在,
你好,未来!
接下来越来越难了。我要对我的记忆的直接载体们下手了。
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