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与散文相邻的艺术——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的知识,能够大大丰富散文作家的内心世界,并赋予他的散文以特殊的感染力,使之充满绘画的光与色,诗歌语言所特有的新鲜性和容量,建筑的和谐对称,雕塑线条的清晰分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所有这一切都是散文的附加财产,仿佛是它的补色。
在读这一章之前,我也曾想过,在阅读中应该让五官感受都雀跃起来,是一场立体的,声音、色彩、味道、图像共同参与的盛宴。
当我们在用笔墨营造文章氛围的时,只有眼中有光,笔下才能有色,这光和色应该透过作者的文章传递到读者的眼前、耳边、心里。所以,散文最能体现一个作者的心境,也最能表达作者的态度,展现作者的性格。
不过,很可惜,我达不到作者的理解层次。我只能体会到文学作品中“五官”感受的重要性,这包含作品中对颜色、影像、节奏、结构、声音、味道的要求。
若非要说和作者的观点有契合之处,那我只能说颜色和绘画相关,节奏和音乐对应,结构和建筑相似。如此说来,我对雕塑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可能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
在讲到绘画中对应的“光和色”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力,这让我想起了经典名著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那一段。
第一拳,结果是“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又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这一段有声、有光,有影、有味,这哪里还是文字描述,分明是现场再现。我在想,如果未曾见过,作者如何能将这场面描写的如此细腻、生动、逼真,我一度暗戳戳地怀疑施耐庵是否也被人如此打过。
作者对写作中的光和色的描写也专门进行讲解,他认为: 光和色靠观察是不够的,而应当全力以赴地加以研究,并乐此不倦。对艺术来说,只有那种在心中占有牢固地位的素材才是有用的。
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一下作者对光和色的精彩描写,那不是临摹就可以达到的境界,没有爱和震惊等情绪的混杂,如何能感染读者。
许许多多被扯碎了的白云, 赶在酝酿着雷雨的乌云前面朝我们奔驰而来。果然,它们正以迅捷的运动,把大地上的各种色彩糅合在一起。在森林的远方,紫红、赤金、白金、翠绿、绛红和深蓝等等色彩 ,开始混杂在一起了。.......乌云全是黑页岩的颜色,但是每当迸发一道闪电,乌云中就会现出淡黄色的凶险的龙卷风,出现蓝色的洞穴和被昏暗的、玫瑰色的火焰从里边照亮的曲曲弯弯的裂罅。
这是一名偶遇的画家引导作者观察大自然的色彩,出于某种天生的亲近感,令作者对写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我也在读到这一段描写的那一刻,惊讶于自己对大自然近乎盲目的状态。这才深刻体会到雕塑家罗丹说的那句话,“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正是由人类对世界的感受为纽带,使艺术与文学之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这种人类相通的情感体验,成就了不朽文学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