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分两种,文以载道,言由心生,大多数文章说到底是哲学的某一维度。
哲学比较晦涩深奥,而且很多时候你也知道“物质决定意识”,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知道“事物一分为二”,但就是无法巧妙的和生活贴合加以运用,所以就需要作者们用个人经历以及生活案例配上生动的故事语言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为我们细腻解说事物的本质。
只不过作者们都有他自己的文路风格,也就难免有他惯用的手法和别具一格的措辞,为了突显个人标识以及佐证自己观点,于是难免会有一些犀利,偏激。
你要知道的是,太过偏激的真理,也是变形的真理。
毕竟,你不能从树上掉落下的一片枯叶子就判断是秋天了。根据生物新陈代谢的原理,难道老人就没有新生细胞吗?难道春天就不会有枯叶吗?
真正的文章大家可不是信手拈来一两个故事就来讲宇宙原理的,他们兼容广纳,他们谦逊平和,他们见微知著。往往写假鸡汤的表面上看格局是挺大,却总有点儿管中窥豹的嫌疑,也许你看到的是只有着豹纹儿的小花猫呢?
笔者个人如下总结纯属经验之谈,所知有限,又加上有一定思维盲区,不能百分百经济适用,不当之处,权且一笑而过。
如何分辩哪些书是用老母鸡熬的鸡汤,还是鸡精勾兑的鸡汤,还是鸡在里面泡了一次澡的毒鸡汤?1.
买书前先看出版社。
老一代的匠心作家们,作品也被同具匠心的出版社承包了。
彼此敲定——彼此认可——不辜负彼此的认可,正是这种机制维系着彼此生长。
看书看多了,也习惯看书前先看看出版社,发现好书都被几个出版社承包了。
像我个人喜欢的出版社有人民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出版社,江苏凤凰出版社,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三联出版社(全称比较长,简称),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国外作品的),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他们出品的书基本上是品质保证,口碑说话。不会选书的时候看这些出版社出品的书准没错。
当然也有一些像“湖南文艺出版社”一样出些鱼龙混杂的书,这就需要第二招,需要你了解书名和目录了。
如何分辩哪些书是用老母鸡熬的鸡汤,还是鸡精勾兑的鸡汤,还是鸡在里面泡了一次澡的毒鸡汤?浏览书名和目录大概就知道书本的主体定位和走向了。
如果你为了不淘到烂书就要花费时间仔细甄别,好处是你不用浪费时间看烂书也不用因为买到烂书毁坏求知的胃口了。
有一些例如《谁的青春不迷茫》《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恰到好处的幸福》《谢谢自己够勇敢》《可以哭,别认输》《人生就是奋斗》《谢谢你离开我》《我更喜欢努力的自己》《世界上最大的谎言是你不行》《哈佛凌晨四点半》……这些书在我书架某一角,我强打精神拿起来第二遍翻还是没能撑住把它翻完就二手转卖了…
只谈努力不讲方法,耍猴子?
只谈勇敢不谈理智,中二病?
只谈理性不谈世故,你有毒?
只谈死磕不谈绩效,你命长?
凌晨四点半拿命看书,睡眠不足咋能看的进去?
我凌晨四点半写文章是因为我睡多了…我不会天天这样,我也怕猝死……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他有着令人憎恨也令人热爱,令人发笑也令人悲悯的人性,文字里搞的那么圣母那么佛系干嘛?
讲真,看他们的书还不如看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来的实在……反正都有毒,还不如来个猛的。
在此强调,我不否认这批人在作者这条路上的努力,但也真的无法跪舔迎合。
我相信时间会证明,十年后二十年后这些书不会再翻印,甚至极少有人提起,更不会以敬畏之心提起。
就跟我已经记不起高中都看过哪些鸡汤了,(可能那些人捞够钱了自己也不在乎了)但仍能记得初中读的《诗经》的氤氲悱恻之美,唐诗的壮阔豪迈之美,宋词的婉转凄清之美,《海底两万里》的斑斓奇幻之美,《红楼梦》大观园鼎盛时期的繁复华丽之美,张爱玲的冷清流转之美,三毛的清爽明丽之美,春树君文字的真挚细切之美,王小波的轻逸凌空之美,李碧华的妖媚婉曲之美,马尔克斯的魔幻瑰丽之美……
畅销书作家跟好作家并不总是对等,地球资源有限,书店容量有限,烦请部分出版社珍而重之,不能因为有了名气有了影响力就力捧他的书作啊,这不是徒增真正爱看书的人经济负担吗,这个世界说好的信任呢?
就像电影《妙笔生花》一样,让作者爆红的书并不是他本人写的,而人们却疯狂购买他的下一本书以为会像第一本一样精彩……大家都在互相蹭热度,那受众也太无辜了吧?!
你要说这些书有鸡汤吗,当然也有,不过是鸡精勾兑的居多,为了显得汤浓,可能加了点儿红枣枸杞?总之两个字,油腻。
他们一年能出一本,这一年里还能各处溜达和参加各种综艺,而我上面说的那些都是十年八年才出一本儿。
心力用在哪里,作品是能体现的。
简言之这波儿作者无非是用个人经历,业界前辈说事,加上点儿圣贤语录各种感慨总结……
配方也都有,火候不到位。
诚然,不同的书有不同的受众,如果惬意的午后为了买杯咖啡捧本书感受一下小资情调看完随手一扔当然没啥。
真心看文学作品的,期待提高生命内核质量的,还是少看为妙。
这个世界是个怪圈儿,但我们更需要用真实去对抗荒谬,才能不让我们自己陷入平庸。
毒鸡汤的文字输出好比给你的静脉注射了大麻,读起来是很爽,替你鉴婊鉴渣男,仿佛你是好姑娘(好男人),全世界都该来爱你,是对方不懂得珍惜,是贱人太矫情云云…其实是迎合你的心理,膨胀你的观念水位,让你的自信心爆棚,恨不得fuck the world 。
可,自恋到爆棚又有什么用?该没钱没钱,该没人爱还是没人爱,那段关系里你自己作不作你自己心里还没点儿x数吗?
有的鸡汤之所以毒就毒在此,麻痹神经,深夜爽胃,长期如此脑衰弱。
如何分辩哪些书是用老母鸡熬的鸡汤,还是鸡精勾兑的鸡汤,还是鸡在里面泡了一次澡的毒鸡汤?3
像现在市场上有的现代图书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某人或者某几个“编著”的。
拆块儿东墙,拿块儿西瓦,拼拼凑凑的出的一本书,从鸡汤脚本里搬点儿出来,再改改,再冠以某位挂了的国外或国内业界大咖的名字,反正没人这么无聊去对证……所以这根本就是鸡在里面泡了一次澡,就是大家说的剧毒无比的毒鸡汤(洗澡水)。
编出来的书总像是从这只鸡上面硬揪一块儿,那只鸡上面扯一块儿,掺点儿调味料熬的一锅汤。要说料儿也有,肯定是有亮点,要不哪个冤大头当励志书掏钱买下呢?
但你读了这些书后你会发现,你掌握的充其量只能是零散的“信息”而算不上“知识”,不能成为构筑你大脑“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这种当然不建议看,不是一本正经说点儿屁话,就是废话太多,就开篇还不错,因为忽悠的都是看书少的还想走捷径的人。
我们都不是《查令街84号》那个女作家,读书读到烂熟于心,谁编的哪本书缺了什么内容她都知道,她也说过这种书页“用来包书皮都不配”。
这种书就相当于河南人的特色“大烩菜”一样,可大烩菜也是有技巧的,要掌握火候,要将菜蔬滋味融合在一起,可编书就免不了一锅乱炖的嫌疑了。
你连把人类漫长岁月里酝酿的智慧凝结成文化结晶奉献给大家的决心和勇气都没有,编点儿改点儿缝缝补补就完事儿,你也真有意思。
还有很多外国假冒伪劣鸡汤被一些搞翻译的弄到本土来了,什么时间管理手账了,什么精进啦,什么怎样出众啦,什么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啦,什么会说话成了人生赢家啊……
……
不怎么出众的人写着教你如何出众的书……
如何分辩哪些书是用老母鸡熬的鸡汤,还是鸡精勾兑的鸡汤,还是鸡在里面泡了一次澡的毒鸡汤?有的书名很好,抹去了鸡汤痕迹,目录标题也很用心,要鉴别真假鸡汤就需要最后一步——看它的文章结构了。
文学爱好者看书很大程度上看的是作家如何巧妙的编排文字的能力,还有犀利的洞察力,眼界格局以及头脑风暴。文笔可以模仿,语言可以经过训练,文风可以慢慢塑造,而文章结构可以看出这个作家的真实段位。
这就是不入流写手跟顶级大师的差距,简直比人跟狗的差距都大。
莫言曾说他的作品翻译到国外也不怕变味儿,可能部分语句读起来有出处,但是因为有结构在,本质是不变的。
得是有多么高的文化底蕴才能做到如此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啊。
诚然,我也深信文章离不开结构,就跟人少不了骨架一样。
鉴别一本书,你大可先翻翻看书本里的中间部分,看看它的逻辑是否连贯,语句是否承接?遣词造句又是如何?
因为连我们都知道写作文讲究“风头豹尾”,讲究“引经据典”何况那些忽悠人的呢?
如果作者用心,作品一定不是那么轻易读懂的,(当然也有明明写的是个鸡毛还不说人话的),但一定会真挚的让你不忍心搁置太久,忍不住一读再读,读不懂也要拿起来看两眼…有这种直观感受的往往就是好书了。
高级的老母鸡熬制的鸡汤当然是海明威用一个老人与海的故事告诉你:人可以被毁灭,不可以被打败;是《孤儿列车》的:缺失的不一定能得到补偿,但所有失去的总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是《摆渡人》的:爱可以让人重生;是鲁迅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连木心都说读莎士比亚读了五六十遍还要读下去;那些狂热莎翁作品又读不懂原版的都要找朱生豪翻译的版本……所以啊,好书除了有值得N刷的乐趣,辛苦淘好书也是乐趣之一啊,也是如此你才会倍加珍读,读到骨子里去。
对于以上提到的部分批判的作品,你如果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用“你写书了吗在这儿瞎逼逼”的逻辑来训斥我,那你就当一个苍蝇在你耳边乱飞好了,那我就当有人吃了颗苍蝇还当自己吃了冬虫夏草呗。
彼此谁也别见怪。
如何分辩哪些书是用老母鸡熬的鸡汤,还是鸡精勾兑的鸡汤,还是鸡在里面泡了一次澡的毒鸡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