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
在A书上看到一个概念,看完后没几天在B书或者在生活中的其他地方再次看到。
举个例子:前不久看过一部电影——《为奴十二年》,里面有一个情景,是奴隶们为去世的老奴颂歌。观影时,觉得这首歌空灵婉转,印象深刻。
后来,看一本书——《丧钟为谁而鸣》,书中引用了一首鼓励主人公前进的歌曲,“Roll,Jordan,Roll!”。
书中注解为:
黑人的灵歌,“奔流啊,约旦河,奔流啊!”意为美国南部种植园里的黑奴,一代代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他们抒发心中悲愤的灵歌中,往往采用《圣经》中的典故。由于上帝许给犹太人的福地就在约旦河边,故灵歌中常引用它来象征苦难中的黑人所憧憬的自由土地。
因此,我百度了这首歌,想听一听,却意外发现这歌正是《为奴十二年》中哭临时众人所唱的。
巧合,意外,惊喜,如同从衣柜里拿出去年的衣服,猛然发现兜里有十块钱——十足开心。
而知识要记得牢固,从来是靠主动出击,而非被动接受。
于是乎,开心之余,继续了解“黑人奴隶与《圣经》”、“约旦河的渊流”等等诸如此类的拓展知识。我也因此得知黑人奴隶在残暴的奴隶制下,是多么的依靠《圣经》的精神慰藉;而约旦河在基督教中举足轻重;拓展到现在,约旦河西岸的战事,牵动着全球的神经。
又比如,我们都知道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的故事,昨天在拜读加缪的《局外人》时发现,加缪在他的早期创作生涯中,借助这一神话故事,创作出《西西弗斯的神话》,从荒诞出发阐思其哲学意义,也让这个故事更加出名。而《局外人》很大程度上属于西西弗斯哲学的体系。
知识一下便串联起来了。
高中那会儿,维基百科还未封禁。拿着时兴的按键机,一个浏览器,一个维基百科词条,足以忘却枯燥的假日时光。
随意输入一个感兴趣的词条,看完它。而在看的过程中又会发现其它的有趣词条,点进去接着看,周而复始,无穷无尽,自也乐得潇洒,不似西西弗斯那般悲怆。
系统的学习让我们有了知识架构,而偶然的学习,则把不同的知识架构串联起来。这样的记忆的知识,自然牢靠。
总结如下:
01 如果下次你在A书中看过的知识点在B书中出现,一定要去刨刨根;
02 学习是反复的尝试,而尝试不就是抓住偶然的灵光和知识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