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的很懒,那就着手做的事情少一点,简简单单的就坚持做几件事情就好吧。
这样,不会因为揽多了做不好而烦恼,压力大;做得事情少一点,精致一点。
是不是做得更好,幸福感更强一点呢?
最近一些日子,我在审视自己过往的工作和生活。
总是想尽力抓住很多东西,到最后什么也没做好。
比如“考研”这件事情。
2015年我准备了一年左右,准备考上外的日语语言文学。
2016年成绩出来最后没考上,然后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中。
可能有些心急,可能缘分,反正没多久就进入了一家日本人开的小公司。
也算是同批同学中工作最早的,3月上旬我就开始了在北京的工作。
6月份的时候毕业,我还是不甘心就这样“考研失败”,想继续接着“二战”。
北京的工作已经稳定,那就开始好好工作,然后一边工作一边考研呗。
由于两个主要原因,2016年年底,我并没有参加考试。
一是当时我和朋友一起合住在13平左右的屋子里,睡在一张床上。两个人的工作和生活起居习惯大不相同,根本没有学习的氛围和时间。
一个小屋子也就一张桌子和椅子,我一个人一直占着学习也不好意思。反正,那大半年的学习时间真的很少,没有勇气报考。
二是我当时想换专业跨考。当时考上外有点冲动鲁莽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力,日语语言也不是特别喜欢吧,挺枯燥的。后来就想换一个“翻译学”。
这也就是意味着,我还要重新看很多新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知识。总之来说,都是要学习的。没有大量时间的学习,也没有勇气报考。
毕业的大半年时间,我是昏昏沉地在各种思想斗争中度过的。
转年来,2017年了。眼看着快到3月份,工作快一年了,房子也快到期了。
索性就辞职了,然后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专心考研,当时也和父母说了这样的事情。
刚休息一周,机缘巧合,张给我投了一个简历给侣行。
然后面试,我就又来北京工作了。
其实当时辞职的时候,711总部的合作伙伴还问我要不要去他们那里工作,我给婉拒了。
现在想想,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你的下一步路。
从第一份工作辞职后,也就休息了两周多。4月10号来到了北京,在侣行工作室工作。
来北京之前,我把所有的日语书全部卖掉了。一本不剩下的全部卖给了师范的小姐姐。
工作后,也就没有想着考研的事情了。
2017年6月份出去旅行了一周,回来工作,就加入了策划组。
在此之前的两个多月,我都是属于新媒体组的,而且一开始加入也是应聘的新媒体运营。
后来天津注册了一个公司,需要新媒体的搬过去,我没去,也就转入了策划组。
策划组的工作主要是搜集选题和外联制片,工作比较杂乱,但是如果跟一个项目,那也是挺锻炼人的。
后来也是幸运的去了几个地方。
2017年8月初,我一个人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待了一周。
后来的大半年就开始策划地球之极的项目,我负责印度尼西亚,拍摄科莫多龙和杀牛习俗葬礼。
同时,地球之极有好几个国家都要去。我负责的印尼拖到了最后一个去的。
2018年的2月底和3月上旬,我们在印尼待了两周,最后一个国家了,“赶鸭子上架”,不行也得行,
最终剪辑出了5集内容,效果什么的都还挺好的,很幸运。
6月底7月上中旬,跟着团队去了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
这个国家也是《我们的侣行》第二季的最后一个国家,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抓住了“尾巴”。
幸运地是一切都还挺好的,条件艰苦点,但一切都还顺利。
转眼间18年的大半年也过去了,在年初的时候就打算开始考研二战了。
因为去过几个国家,也因为接触了更多的事情,暂时告一段落。
后来也在反思自己考研的目的和意义,
当然跨考也是有难度的,我对自己也没有信心。
就这样,时间已经到了7月底.......
该怎么办呢?
--------------------------------------------------
曾经,我以为大学毕业后解放了,一切都会越来愈好。
不用家长给生活费了,自己也可以赚钱养活自己了。
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想象地那样好吧。
可能自己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了吧。
2016年—毕业季的一年,纠结糊糊中这一年过去了。(没有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没有慢下来好好找工作。)
2017年—这一年过得有点 “过山车”,换了工作,进入全新的领域。(第二份工作也是机缘巧合,似乎自己也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
2018年—时间已过大半,如果不抓住最后的时间,我不知道年底了会给自己这一年什么样的评价。
如果按照年龄来算,自己不算年轻了。
我喜欢按照大学毕业年数来计算,想清楚地知道自己毕业后这些年干了什么。
上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也没什么好记忆。
“精彩的日子”都是在社会大染缸里,浮浮沉沉。
每一个“抉择”都会影响着下一步的路,没有什么对错,就是一种体验。
不管怎么样,这一辈子都会过去。
好或不好,
它都会过去的。
无论怎么样,
坚持着“快乐”的原则,
继续生活、工作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