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让教育回归美好生活》里张贵勇老师记录了他和儿子哲哲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日常生活里我们看到张贵勇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平等、温柔、引导、共同进步还有道歉反思。
这本书数次看得我热泪盈眶,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童年。
在我的童年,年轻的爸妈脾气是暴躁的。他们会吵架,吵得最凶的时候,还差点打起来。而我童年从小伙伴嘴里听到的爸妈打架的新闻不在少数,相对封闭落后的小村庄里,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妥。
即使,记忆里父母的冲突只有那一次。我依然记得那么清晰。书里提到苏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爱》中的观点:“孩子是从你对妻子真诚的爱中受到教育的。一个好丈夫用爱为自己的家庭创造幸福。”
孩子首先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爱的。我真希望童年的自己能像哲哲一样提到爱情就说:爱情,就像你和爸爸一样。而不是,一场家庭冲突记到现在,想起来依旧惊心动魄。尽管,我父母早已经褪去了年轻时候的暴躁,有了一种岁月悠长相互携持的恩爱。
在我成年以后的某一天,我妈忽然问我:你小时候怕我吗?我踟蹰很久,红了眼眶:“怕。”我妈却很惊讶,我觉得我对你很好,没凶过你,也没有打过你。什么时候,都想给你最好的。
他们也许忘记了,一对年轻的新手父母的不温柔。那是他们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会想给我最好的物质条件也试着给我最温柔的爱。可是他们依然受着某些观念的限制,认为孩子不听话要打,尽管我很少被打,可是我经常会父母恐吓,如果你不听话,就把你绑到房梁上吊起来;你不乖乖吃药,就把脑袋割下来从脖子里灌进去。甚至,他们会把哭泣的我推到门外,任我怎么哭喊也不开门,直到我哭到力竭肯服软认错。
哪怕有那么多的痛苦的回忆,我依旧爱他们。我记得跟妈妈一起去田里,回来的时候,手里有一把一起摘来的野花。我也记得阳春二月,爸爸带我去田野里放风筝,爸爸帮我拖着风筝,我拉着线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我欢快地跑,爸爸找了一篇麦秸躺下看着天空。春风有点凉但是温柔,爸爸年轻且温暖。
是的,长长的时光过去,和父母之间最美好的回忆就是陪伴。不是说教,不是批评,也不是那些大大小小的伤害,而是浸入生活每一个角落的温柔和耐心。
然而,并不是有陪伴就好了。
在网上经常看到有人在纠结在做全职妈妈还是去工作。她们也想成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女性,但是却怕错过孩子成长的某些瞬间。她们也觉得陪伴对一个孩子太重要。
但是成为全职妈妈,可以整天陪着孩子身边了,就完美了吗。太多全职妈妈没有平衡好家庭事务的封闭琐碎和个人成长,慢慢的磨去耐性,对待孩子也不复有最初的温柔。而社会大观念下,很多人习惯把孩子的教育交给母亲,仅仅父亲陪伴就已经缺席的厉害。
在大街上,我也看到过许多带着孩子出门,被孩子提出来的一些要求或者一些大人眼里不合时宜的行为搞到烦躁,进而对孩子的呼声听而不闻的父母。没有真正的陪伴,就不会有美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一项特殊的职业,它有一项职业所需要的素养。我无法想象,一个本身就不懂得温柔对待生活的人,如何能让孩子觉得世界有多么美好。父母,本身的学识,本身的素质也是对孩子的一种滋养。
在这本书里,作者给出的最有特色最美好的陪伴就是亲子阅读。这本书里,有名有姓提到的书多达四、五十本。这背后仅仅是因为作者是一个图书编辑,恰好知道很多童书资源吗?这背后隐藏的是一位父亲的用心,他从阅读中获得过快乐,他也会想把这种快乐带给哲哲。而哲哲也真的从阅读中获得了成长以及美好的童年。看着哲哲和爸爸说,谢谢你给我买了那么多好看的书;想一想哲哲会一本正经地跟自己的爸爸辩论书里的一个人物,书里的一个事件;作为一个局外人,也忍不住要为这样的美好场面微笑呢。
作为一个父亲,作者从不吝啬分享和陪伴,他会呵护一个孩子的童心,会欢喜一个孩子的想象力,也会为自己的一个错误解释向孩子道歉。他用自己和孩子的生活,润物细无声地说明了教育不是居高临下,不是家长权威,而是教学相长。
读这本书让我回到了小时候;也让我去思考以后如何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