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侠义心肠,善良的让我很是担忧她在未来人生道路上被骗。
每每我小心翼翼地与她沟通善举可能给自身带来的风险,并把仅有的“小心眼”委婉授意给她时,女儿总是很果断地告知我,“妈妈,你太不了解我了,我这样做很开心。”
我内心惴惴的。讪讪的,无以作答。
是啊,从小教育孩子要懂礼貌,要善良,要宽容,要、、、、、、但当孩子真的这样做时,又有了心疼和顾虑。
2016年女儿独自一人在国外读10年级,住西人寄宿。临行叮嘱:在住家一定要勤快,勤奋,家务能搭把手的就尽量去做。你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别因为咱个人影响到洋鬼子对整个中国人的不良判断。
坚信女儿这点上我不说她亦如此。
后来得知孩子总是吃不饱,决然来到加拿大陪读。
寄宿的最后一个月,女儿周末回我住的地方。一个周六晚上,11:20,寄宿的女主人短信让我15岁的女儿,去接在downtown上夜班,身体不适的他们21岁的女儿,自称他们休息了不方便前往。
他妈的!有病吧?!
女儿愤然拒绝。
我时常推想,女儿在住家不知被呼来喝去的做了什么,内心隐隐作痛,恨不得踢死那对不要脸的男女主人。
籍此给女儿灌输善良待人要看对象是不是值得付出,如果道德意识不在一个平台上,善良会被扭曲为可欺、软弱亦或其他。
但不知女儿是不是接受了我不太自信的说教。
之前在工作中,我是被谓为“茅坑里石头”类型。但在女儿面前,我总是诺诺的不自信,尤其在面临问题讨论,常常无力如不知所措的孩童。
当道德的美好和现实碰撞时,行为标尺应该是什么?
生活中,很多人生道理被现实撞击的支离破碎,甚至灰飞烟灭。再包罗万象的经典标准也难以定位人之众态。
实际上我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做算是正确,或许我根本不懂。
女儿昨天告诉我明天10:00启程去做义工。
她这几天身体不太舒服,我问是否需要开车送到车站。建议她身体不适可以取消。
孩子说不用,取消不好。
今早10:08分,还没听到楼下女儿起床动静。
犹豫,是不是敲门喊她一声。
让她知道自己的事自已负责吧。
忍住。
10:28分,假装说送零花钱,走到孩子的卧室时听到闹铃在响,敲门,尚未起床。
10:42分,听到女儿关门声,我奔到窗口。
女儿提着盛有午餐的塑料袋,一晃一晃的跑着,紫红色的棉衣迎风翻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