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古时候的人真的喊“诺!”吗?

古时候的人真的喊“诺!”吗?

作者: 自在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3-17 21:03 被阅读0次

            看过描写秦朝、汉代,甚至唐代历史故事电视剧,比如《大秦赋》、《长安十二时辰》等的人都知道,剧中人物在表达“是!”、“好的!”、“遵命!”……等意思时,不像现代人用“好的!”、“OK”之类的词语,而是底气十足、理直气壮地喊一声:“诺!”真是这样吗?

            诺,形声字。《说文》:“诺,譍也。从言,若声。”“譍”即答应之“应”字,本义是顺从、答应。《论语·阳货》:“诺,吾将仕矣。”《说文》卷六叒部“叒”的籀文应当是这个字的本字,它是由商周古文字分化出来的一个字,本像以手理发,使其通顺之形,用来表达“顺”义。加“口”就是“若”,表示“答应”。“若”仅见于战国晚期的秦文字,有人说“诺”的出现晚一些,有可能是个“汉篆”。我更倾向于说“诺”,起源于商朝末期,盛行于秦汉两朝并沿用至唐宋的观点。

            康熙字典里说诺:

    《说文》:“诺,譍也。

    《玉篇》:答也。

    《正韵》:应声。

    《诗·鲁颂》:莫敢不诺。

    《投壶》:大师曰诺。疏:承领之辞也。

    《吴志·顾雍传》:顾悌每得父书,拜跪读之,每句应诺。

    《韵会》:以言许人曰诺。

    《左传·襄十八年》:献子许诺。

    《论语》:子路无宿诺。

    《老子·道德经》:轻诺必寡信。

    《荀子·王霸篇》:刑赏己诺,信乎天下矣。

            诺,在当时人们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事!《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史记·季布传》里说:季布这个人非常守信用,“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成语“一诺千金”就是从这个典故来的。

            所以,“诺”,成为秦汉朝时期人与人之间答应表示同意的词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当时还有一个字“唯”,与“诺”同为应答的象声词,所谓“唯唯诺诺”。《说文解字》:唯,诺也。《汉字字源》中说:唯,形声字,本意是应答的声音。《论语.里仁篇》: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82年)释“唯”为“应诺,副词,诺也”。释“诺”为“应对,副词,唯也”。可见二者同义。

            而这两个字是程度有别的!“诺”多指地位或辈分高的人对下级或者晚辈的应答,“唯”是指地位或者辈分低的人对地位高或者辈分高的人的应答。《礼记·玉藻》: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礼记.曲礼》里说: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宋史.司马光传》也说:“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礼记曲礼上》曰:“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郑玄注:“应辞‘唯’恭于‘诺’。”孔颖达疏解释:“父与先生呼召须称唯……不得称诺,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礼记.内则》中说:“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礼记.玉藻》又曰:“ 父命呼,唯而不诺。”孔颖达疏:“唯而不诺者,应之以唯而不称诺,唯恭于诺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缓应曰诺,疾应曰唯。”

            ——唯,速而恭,诺,缓而慢。

            也就是说,至少,电视剧《大秦赋》里的“诺!”还是用“唯”更准确些。不过艺术毕竟是艺术,也许是“诺!”比“唯!”喊起来更有气势一些吧!?更何况“诺!”确实渐渐取代了“唯!”

            可见,实际情况还是有出入的。

            随着历史的演变,到了隋唐时期,基本全部改为“是”,还有少部分地方夹杂着“诺”。到了清朝就是满文“嗻”了。不过应声者更显低微。

            至于“是”这个字,是一个象形字,是由人的手和脚加上日头而演变成的,所以它最初的意思是,夏至太阳当头的时候适合种田,时日恰当称为“是”,不恰当则是“非”。这是它的本义,在古代或者古汉语中则是“这个”、“这样”的意思,后来渐渐演变成“对”、“行”、“遵命”、“好的”、“yes”、“OK”之意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时候的人真的喊“诺!”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rxy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