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岁末,可谓是电影《芳华》季,由严歌苓编剧、冯小刚执导的影片《芳华》在全国各地公映,这是一部描写特殊年代文艺兵青春的影片,也是编剧和导演向他们自己过往的青春岁月致敬的影片,因为严歌苓和冯小刚都有过从军的经历,在《芳华》中都有自己当年的经历和影子。
严歌苓应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历史地位现在尚不能完全确定,但可以预测的是,她将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女性作家,未来能够摘取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极有可能的,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严歌苓的美籍华裔身份,可以让她的写作没有任何顾忌和禁区,她的笔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任意而自由地驰骋,国内的作家在创作上的自由度,是不可能与之相比的。
严歌苓严歌苓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其父亲严敦勋也曾是一位作家,笔名萧马,虽然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但却并没多少引人注目的作品。其祖父严恩春曾是厦门大学教授,也是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所著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首位中文译者。
严歌苓的母亲贾琳是一个话剧演员,也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尽管贾琳与严敦勋育有一儿一女,但二人的婚姻却并不美满和幸福,在严歌苓18岁那年夫妻离异,严敦勋与贾琳又各自组建了新的家庭,严歌苓的继母俞平是一位电影演员,尽管在许多影片中出演过多种角色,却因为不是一线明星演员,并不被影迷们所熟悉。
从严恩春、严敦勋和严歌苓祖孙三代人的人生经历中,可以窥视中国的一段时期的历史,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今天,借电影《芳华》热映之机,我们来审视一下严家三代人的人生命运交响曲。
严恩春曾在美国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是一个聪慧博学之人,但令人遗憾的是,严歌苓并没有见过自己的祖父,她的有关祖父的一些印象,全部来自于她姑姑的讲述,在互联网上也查不到关于严恩春的任何资料介绍,一切有关祖父严恩春的信息,也都出自于严歌苓自己的文章或口述之中。
在严歌苓的记述中,我们所能了解到的信息也是十分有限的,严恩春16岁考上大学,20岁就出国留学,25岁获得博士学位,但具体的时间节点都没有任何的具体交代,尽管严歌苓在美国生活期间还曾到祖父就读过的大学走访过,但也并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信息,是有意进行遮蔽,还是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线索,我们不得而知。
从严歌苓和严敦勋的年龄上溯推算,严恩春应该出生1905年前后,应该在20年代末或3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并留学美国,1940年前后在厦门大学担任教授,并翻译了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在其40岁的时候,因对时局失望而自杀身亡。
严歌苓在其小说《陆犯焉识》中,将其祖父的部分经历再现出来,至于其中写实的成分有多少,读者也只能凭借自己的想象去体会。陆焉识是一个文学人物形象,应该是依据多个人物的经历而创作出的一个文学典型形象,当年在西北劳改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其中作家张贤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2014年,张艺谋将《陆犯焉识》改编拍摄了电影《归来》,陈道明饰演的男主角陆焉识,将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劳改犯,演绎的淋漓尽致,与八十年代初期谢晋导演的《天云山传奇》中,石维坚饰演的右派罗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严歌苓的父亲严敦勋(笔名萧马)出生于1930年8月18日,1946年,16岁的严敦勋考入上海市立工业专科学校读书,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积极从事学生运动而被学校开除学籍。
因为严敦勋已经暴露了共产党员身份,1948年7月,组织上安排严敦勋到苏北解放区工作。1948年12月至1949年9月,先后在安徽省蚌埠、安阳、华东大学皖北分校、华东大学文工团工作。
1949年9月至1957年7月,历任皖北区党委农村文工团副团长,治淮委员会政治部干事、宣传科副科长以及治淮陈列馆负责人等职务。
1957年7月,严敦勋调至安徽省文联工作并担任美术组组长,后调至安徽文联所属《安徽画报》担任编辑组组长、业务秘书,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分子。
从1962年9月起,严敦勋开始在安徽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成为专业作家。严敦勋的文学创作起始于解放初期,195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但也在这一年被打成右派。
严敦勋从受教育程度上,远不如他的父亲,在文学创作上也远不如女儿严歌苓出名,但严敦勋受家族影响而多才多艺,在其儿子严歌平眼中,父亲的性格更像是一个诗人。
严敦勋著有长篇小说《破壁记》、《纸铐》,中篇小说《晚宴》、《钢锉将军》等,其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还算多产,共有《巨澜》、《柳暗花明》、《水痕》、《江南雪》、《淝水之战》、《青春似水》、《铁梨花》等十几部。
严歌苓将父亲30年前创作的4万字的电影剧本《铁梨花》,扩展改写成了16万字的中篇小说《铁梨花》,郭靖宇导演把它改编为电视剧本并搬上荧屏,著名美女演员陈数演绎的“铁梨花”深得观众的喜爱。
严歌苓与父亲严敦勋1992年底,62岁的严敦勋从安徽省文联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2011年10月10日,患有肺癌的严敦勋因肺部感染导致心力衰竭在北京逝世。
媒体发布的新闻通稿是这样的:“安徽省文联离休干部、著名作家萧马同志因病于2011年10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萧马同志遗体定于10月14日在北京八宝山公墓火化。”死后能进八宝山也是一种政治待遇。
严歌苓与哥哥严歌平都出生于上海,严歌苓是1958年11月16日生人,哥哥严歌平比严歌苓年长四岁,是一位体制内的作家,现任安徽省马鞍山市文联副主席。严歌苓与哥哥的童年都是在安徽省文联大院度过的。
1970年,12岁的严歌苓考入成都军区文工团舞蹈队,成为一名跳红色芭蕾舞的文艺兵,12岁的小女孩还是一个小学刚毕业或刚上初中的学生,但严歌苓已经被时代大潮裹挟进入了部队,成为一名军人,这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15岁时的严歌苓情窦初开,竟恋上一个30岁的军官,这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行为,一旦被部队发现,肯定要被开除军籍,这个军官不仅胆怯而退缩了,而且还成为一个告密者,将此事报告给了组织。
红小鬼严歌苓成了另类,她能够顶住异样的目光、组织的批评和舆论的压力,坚强地活下来,足以说明严歌苓内心的强大。
1979年初春,中国在西南边陲打响了一场对越自卫反击战,21岁的严歌苓主动请缨赶赴前线战场,成为一名战地记者,用她稚嫩的笔,记录战场上的硝烟、血腥和死亡,她后来把自己的生死体验写入小说《七个战士和一个零》。
1980年,严歌苓发表了她的第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心弦》,剧本讲述了一个志愿军文工团的乐手,在寻找提琴途中被炸瞎双眼,并被朝鲜阿玛尼救助的故事。1981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将其拍摄成影片,其中女主角阿玛尼的饰演者俞平就是严歌苓的继母,刚刚20岁出头的严歌苓开始受到注目。
1983年,严歌苓被调到铁道兵政治部担任创作员,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但当年10月份,铁道兵部队被整体撤销建制,集体专业并入铁道部,严歌苓也于当年退伍,结束了13年的军旅生涯。
八十年代初期,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最为繁荣昌盛时期,各类期刊杂志丰富多彩,青年作家、诗人如雨后春笋一样涌出,严歌苓就是其中之一,她创作的长篇小说《雌性的草地》及著名的短篇小说《天浴》、《少女小渔》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1986年,严歌苓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写作楼与著名编剧李准之子李克威邂逅,李克威也曾是铁道兵政治部的创作员,相同的家庭背景与相似的创作经历,让二人很快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88年秋,严歌苓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这是中国作家协会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研究生班,旨在系统地培养青年作家理论素养和创作水平,他的前身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中国当代有影响的作家,几乎都曾在鲁迅文学院进行过学习。
1989年是一个特殊年份和时间拐点,李克威去了澳大利亚,严歌苓则去了美国,他们的婚姻因空间阻隔而名存实亡,两个追求独立的青年作家没有人肯作出妥协,协议离婚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三十而立的严歌苓彻底放弃了国内青年作家的桂冠和近20年的工龄,以一个学生身份考入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艺术学院写作系就读,重拾祖父严恩春当年的美国梦,像普通留学生一样开始了艰难的留学生涯。
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下,严歌苓怀着好奇之心与时任美国国务院外交官劳伦斯.沃克“相亲”,这位能说一口流利汉语且精通多国语言的美国青年,竟然对严歌苓一见钟情,想进各种办法接近严歌苓,给严歌苓的单调生活带来了一缕阳光。
由于劳伦斯的特殊身份,劳伦斯与严歌苓的交往受到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监视和审查,在职业和恋人之间,劳伦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严歌苓,这让严歌苓感到震惊和温暖,1992年秋天,严歌苓与劳伦斯在旧金山结婚。
严歌苓与劳伦斯1993年,台湾导演李安拍摄了严歌苓的小说《少女小渔》,中央电视台和芝加哥电视台合作拍摄的《新大陆》由严歌苓编剧,就在这一年,严歌苓用稿酬为生母贾琳在南京买了公寓居住,让母亲安度晚年,但让严歌苓伤心的是,母亲贾琳也是患癌症去世的。
2004年,美国国务院又将劳伦斯重新召回任职,严歌苓跟随丈夫前往非洲任职,多年的海外旅居生活和在世界各地的游历,让严歌苓的知识储备更加丰厚,视野也更加宽阔。
自从1989年留学美国之后,严歌苓已经成长为华语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一些大牌导演也纷纷抢拍严歌苓的作品,一些著名演员以演绎其作品人物为荣。
严歌苓的视野是世界性的,其作品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诠释,她不再被所谓的政治束缚,而是将目光锁定人性,这一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其作品中永远都折射出人性、哲思和批判的意识。
电影《芳华》所引发的热议,足以引起国人的思考,无论是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都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正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所言:“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说话的自由和自由的氛围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