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多拆书家问我:“成为三级拆书家以后,如何精进拆书呢?”
简做此文,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借鉴。
目录.png01 从门外汉成为三级拆书家
随着拆书帮品牌和力量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拆书,认识到拆书是一件非常棒的读书方法,甚至是很酷的成长方式。
于是,他们开始走上了这样一条道路:
TA因为朋友或各种大神的推荐、或者阅读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后,参加了第一次现场拆书活动。在拆书现场,TA惊讶于拆书力量的强大,竟然将一本普通的书籍,神奇地“拆”出了一个金库;TA被现场参与者伙伴的友善、积极向上与温暖所感动;TA被拆书家的风采所折服;TA觉得拆书太棒了——所以,TA开始询问加入拆书帮的方法,经过几次的现场活动、作业、训练营等锻炼后,下定决心,提交申请,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拆书家。
刚开始,TA按照《这样读书就够了》和《拆书家成长手册》,自己做RIA便签,尝试做最基础的拆书分享。然后,TA有了一名拆书家师父,师父会指导TA选片段、做预备表以及现场带拆。于是,经过不断的练习、不断的带拆,同时辅以师父和其他前辈的指导,TA从一级拆书家,成为二级拆书家,基本能在现场意气风发地带领大家拆书了。
其后,后辈的新拆书家们陆续加入。TA一边训练更高级别拆书的技能,一边与同辈拆书家讨论和切磋,也不忘观摩后辈拆书家们的表现,于是,TA能熟练的掌握拆书了。有时候,即使是一些很难的书,TA也能娴熟地引导学习者学习,甚至可以对自己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名大侠,挥斥方遒。
然后,TA获得了总舵的认证,收到了三级拆书家证书,迈入三级拆书家名人堂。
这个时候,TA已经达到了一种舒服的境界,在分舵内的常规拆书,已经非常地自然和娴熟。TA的表现已经为学习者所接受,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即可以进行一场“很不错”的拆书——TA已经“自动化”进入了拆书模式。
在我们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时,从烘饼干到写一段说明文,我们全都遵循很大程度上相同的模式。
首先,一般性地了解我想做些什么,从导师、教练、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然后开始练习,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接下来,让这种技能变自动的、自然而然的。
这种方式并没有错。
我们在生活中所做事情,很多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更可以了。如果你想把汽车安全地从甲地开到乙地,或者在弹钢琴时能熟练弹好《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那么,你只需要采用这种办法就行了。
——摘自《刻意练习》
然后呢?
挥斥方遒.jpg02 成为三级拆书家之后呢?
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错误理解:
他们自以为,继续开车、打网球或烘焙饼干,就是一种形式的练习,如果不停地做下去,自己一定能够更擅长,也许进步较为缓慢,但最终还是会更出色。
人们认为,开了20多年车的老司机,一定会比只开了5年车的司机更擅长开车;行医20年的医生,一定会比只行医5年的医生更优秀;教了20年书的老师,一定会比只教了5年书的老师能力更强。
同时,人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支撑:1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我们(咦,人人?)都可以成为世界级大师。
然而,事实上,我们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一辈子在工作上的时间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能成为大师的依然寥寥无几。现在很多40+岁的职场人危机重重,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被80后、90后所取代。
没有白头发的伦太郎医生.jpg回到拆书家的栗子,成为三级拆书家后,如果仍然只是在常规拆书活动中进行30分钟带拆的话,不仅仅是不能进步的问题,反而会降低拆书热情,拆书能力也有所退化。
研究表明,一般而言,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自己“可接受”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甚至在本行干了20年的医生、老师或司机,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原因在于,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
重要的事情重申一下: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令你满意)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所以,如果拿到三级拆书家证书,已经令你满意,你可以接受自己的拆书水平的话,即使再天真的练习1万小时,也不会再进步了。
三级拆书家们不应满足于常规拆书活动,而可以进行三小时专场拆书课、在微信群文字分享、到朝夕日历语音分享、甚至赤兔90分钟不间断语音分享,带着目的刻意练习拆书技能。
03 有目的的刻意练习
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在《刻意练习》这本书里有具体的说明,这里列举四个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以线上微信文字拆书与线下拆书为例,两者的主要区别是:拆书家微信带拆时,看不到学习者的表情,而且拆书家只能用文字作为沟通手段。
这要求拆书家深刻体会“拆书引导”中的“引导”二字的含义,对学习者的反应事先有预期,提前做好预案,这对拆书家的要求更高。
所以,三级拆书家在不同平台做线上拆书时,可以对每次拆书形式的练习目的,制定明确的、具体的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10次漫不经心的拆书,比不上1次精心准备的拆书。
想来各位三级拆书家已经在分舵的现场拆书中呼风唤雨、无往不利,拆书预备表的准备时间从2小时、到1小时、到10分钟,甚至有时不提前准备——可这样的带拆并不能提高你的拆书技能。
结论上说,请三级拆书家们先到总舵进行每周二、周四的线上带拆吧。在那里,有三级拆书家大咖们的观察,有总舵小师弟的犀利目光,甚至有时有出版社的编辑与作者默默围观。每月认真准备、专注地准备一次线上带拆,这才是正确的刻意练习之道。
总舵的线上带拆是其他平台带拆的第一步,相信我!以后,我码一篇文章来详述下原因。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别的不说,总舵周二、四的带拆,每次都有8名三家拆书家观察,给出强大的反馈意见,送出苹果和洋葱,帮助你下次拆的更棒!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如前所述,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特性。
比如,同样是间断式分享,微信文字拆书VS微信语音拆书,两者的不同点:
(1)前者要输入文字,可现场输入速度慢,肯定来不急。——所以,需要提前设想学习者可能出现的情形,准备逐字稿时,准备出几套不同的预案。
而后者可用语音及时应对,这点比文字拆书更轻松些。
(2)前者的及时性很高,即,你发出文字后,大家几乎很快就能读完。
而后者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你在录入60秒语音的时候,学习者在等着。等你录完后,学习者要听完,然后才能po出他们的答案——简单一个A,就有好几分钟的时间差——如何解决这个时间差,是你要考虑到的。
再比如,同样是语音分享,朝夕日历60秒语音分享与赤兔90分钟不间断、不能撤回地语音分享,又需要准备不同的预备表,不再赘述。
通过不同平台的刻意锻炼,不仅锻炼我们适用新平台的能力,更锻炼了我们拆书的能力——同一个拆页,在不同的平台,需要准备不同的预备表。你get到了吗?
美图,休息下.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