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001笔记+反思+精进

作者: 胡奎_Reborn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4:19 被阅读160次

目录:

  • 笔记部分
  • 反思部分
  • 精进部分

笔记部分


为什么要共读这本书?

  • 收益巨大
  • 这本书是重要的经典
  • 建立自己的解释系统和决策系统
  • 解释系统以认知紧张度划分
    • 低:启动专家思维
    • 高(认知紧张,可能发生伤害、感觉到恐惧):逃避
    • 中(合理,无法立刻解释也不需要逃避):启动理性

为什么要用共读的形式?

依据的决策依据如下:

1、认知深度不断加深
2、是否在我的能力圈之中
永澄老师的能力圈在于降维,把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的流程图、示意图
3、复利
读书最重要的是获得什么?理解力
理解力:可以用对方的话来表达对方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理解别人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4、边际成本递减
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决策,所以提高决策能力,边际成本会递减
5、去往正向黑天鹅高发的地方
去往信息不重叠性高的地方
去往结构洞比较大的地方 #概念 参考文献:《好好学习》P226

为什么要在早晨读?

1、早晨来参加活动的人,都是积极主动、对自己有要求的用户。(筛选同频的人)
2、保持增量,永澄老师的要求是每天读2小时书,不然就是在利用存量
策略: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安排时间每天都做
用存量带来的问题:
遇到问题(触发)——使用存量(行为)——不错的解决了并得到称赞、满足(奖励)
以上循环增加了触发器灵敏度,形成每次遇到问题都会用存量解决的路径依赖,进而导致不断消耗存量,形成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考虑流程图)
3、平庸的方案只能带来平庸的收益
什么是平庸的方案: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甚至第一反应想到的方案。
4、有助于势能的积累(#概念 参考文献: 公众号文章链接)
5、有助于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用TMBRT模型来解释没有秩序感是什么情况
遇到感兴趣的事情(触发器)——触发好奇心,于是进一步了解(行动)——知道后,好奇心就被满足,产生放松的状态(奖励)——满足后就结束了,没有再深入。
这里决策原则有问题: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做,而是因为这件事符合决策原则才去做。
秩序感有为什么有助于避开这种触发器呢?需要思考

活动如何推进?

思路:产品式+研发式

研发式思路

目的: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即如何进行分析阅读
做法:共读活动5点准时签到,45分钟大家共同阅读,15分钟永澄老师交流这段时间内他阅读的心得
方法: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属性阅读、洋葱阅读等

产品式思路

目的: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即获得答案
做法:通过共读活动,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一个个主题的分享形式,就是把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满足那些只想获得答案的人
方法:在网站上会有相关的专题文章

如何才算完成?

首先要选择自己是想要成为少数人,还是成为多数人
然后制定自己的标准(如笔记、心得、录音、讲课等等)并写下来
活动中提交的作业要符合自己设定的标准,才算是完成
我的理解:选择成为少数人+高标准+达到标准=完成。
完成者可以免费参加下一次共读的目的和格局
目的:筛选哪些能和我一起读下去的人
格局:其实免费那点收益真是蝇头小利,真真的收益来自于理解力的提升和认知深度的不断增加。

涉及到的概念

  • TMBRT模型
  • 结构洞
  • 势能
  • 秩序感
  • 标准九

反思部分


事件:

《思考,快与慢》共读001课听课、记录、反思全过程

目的(Original Intent):

更好的接收和吸收课程内容

目标(Milestones)

  • 顺利完成听课,并听课过程中做好初版笔记
  • 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分析和学习别人的总结的亮点

评估结果(注意只是描述,不需要分析)

完成情况:

  • 用Win版本的YY,前几分钟后,卡顿了十几秒,反馈后发现没人跟进,重启Win版YY后,依然没有声音,最后用手机进入,听完后续课程。
  • 使用16格笔记,格子比较小,格子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并列、递进等关系,所以最后整理的时候,略微有点混乱的感觉。
  • 笔记整理+反思的时间大大超出预期,原版预估1小时能完成。实际花费3-4小时才完成。

亮点(Highlights)

一开始听不到声音时候没有产生负面情绪,及时切换了听课工具

不足(Drawbacks)

  • 笔记+反思的时间大大超出预期
  • 没想到Win版会卡顿,漏掉一分钟左右的音频
  • 笔记记录时有点混乱,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分析原因

亮点原因(Success Factor)

  • 可能也是因为之前知道课程肯定会提供录音回放,所以也不那么紧张
  • 用新学到的知识,认知紧张度适中,做的决策是更高概率偏理性
  • 信念:突发情况来了就解决,内耗没有任何意义。

不足原因(Faliure Factor)

1、笔记+反思的时间大大超出预期
  • 主要原因是我提高了标准,之前设定的标准较低
  • 现在的标准较高,还加入了学习别人总结的内容
2、Win版卡顿,漏听部分内容
  • 之前没有用过YY,昨天晚上睡的早,没有看到群里的通知,早上起来才下载的Win版,对YY这个软件不够熟悉。
  • 其实是有点过于自信了,因为对电脑操作这块自认为能力还可以,就放松了警惕,单一依赖某种工具,没有做好风险防范。
  •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路劲依赖呢?
3、笔记记录的比较混乱,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 表面上看,是因为我用的工具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 更深层次看,其实是我的思考不够清晰,脑子里面没有概念,只是跟着工具走。
    道术器用,顺序可能搞反了,被器限制住了。

规律、心得(Key Learnings)

认知紧张度不同,会启动不同的系统,结合学习圈的模型来分析下

  • 认知紧张度很低,可能自己处于“自认为”的舒适圈
  • 认知紧张度适中,可能自己处于学习圈
  • 认知紧张度很高,可能自己处于“自认为”的恐惧圈

如何利用这个规律来帮助我们学习呢?

首先要察觉自己的认知紧张度
  • 如果过低,说明自己很有可能利用的是经验系统,也就是利用的很可能是存量。这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说明我的学习对象可能“太简单”或者“看起来太简单”了。
  • 如果适中,应该是相对来说,处于一个不错的状态,我觉得是学习应该有的状态。
  • 如果过高,这时候很有可能产生逃避、内耗,说明学习的对象“看起来”很难,是不是真的很难需要进一步判断,如果处于这种状态也没办法进步。

然后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紧张度。

我的前提假设是如果认知紧张度适中,说明我们正处于一个不错的学习的状态,我以下的策略都是基于这个假设。

  • 如果学习某个内容,普遍觉得很难,而我的认知紧张度较低,说明我可能错误的估计了难度,也就是说我认为我理解了,其实是一种错觉。可以通过讨论、看别人的理解来验证我的理解是否很粗浅,如果很粗浅,要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认知紧张度适中的状态。如果真的很简单,那就要去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同样是为了进入认知紧张度适中的状态。
  • 如果学习某个内容,觉得非常难,我的认知紧张度很高,我就要进行一次评估:这个内容是否真的很难?如果只是看上去难,那就去做一做看看。如果真的很难,我是不是可以通过降低标准(先完成,再完美)的思路来将我的状态转换为认知紧张度适中的状态。

行动(Action)

开始做(Start Doing):

  • 不再使用win版的YY,直接用手机版
  • 改变笔记工具,使用幕布来做笔记

持续做(Continue Doing)

  • 持续记录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反思
  • 观察自己的认知紧张状态

停止做(Stop Doing)

  • 停止不考虑目的,就使用工具,投放解决方案的行为。

新行动的风险防范

同时下载好ipad的YY,登录并收藏频道,以备手机出问题时可以及时切换。
建立笔记模板,设置模块来防止我遗漏信息

精进部分


别人的好做法1:柠檬佳的Processon流程图

为什么好?

  • 结构清晰,不同的主题,互相之间使用分割线分割,每个主题都由标题和要点组成,标题格式统一。
  • 层次分明,不同的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比如主题、要点、要点解释三个层次的层层展开。
  • 使用了清晰易懂的图示,如复利和编辑成本递减的示意图。
  • 概念全部集中在一起,方便查看。

我可以从里面吸收到什么?

笔记的结构化

并列:不同主题之间。统一主题下的不同的关键点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递进:某个主题和下属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详细解释是层层递进关系。

思考的结构化

笔记的能力,其实反映的是思维的能力结构化思考的能力,目前并没有刻意训练自己的结构化思考能力,这个以后要注意。
我记笔记的时候,其实可以尝试用并列和递进相结合的方式。这就比较类似于脑图模式,幕布也是类似。从侧面印证了,我决定采用幕布来记笔记的方式可能更高概率是正确的。

单独汇总需弄清楚的概念

这个课程中提到的概念是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但是总结在一起,方便查看和进行深入学习。

别人的好做法2:

光喵大神的总结和汇总贴(http://t.cn/Ro5Wlc6

为什么好?

  • 结构清晰,分为不同主题
  • 层次分明,每个主题分层次展开
  • 信息详实,基本上算是逐字稿了
    • 汇总了其他小伙伴的笔记柠檬佳的图片
    • 另外两位小伙伴的脑图(值得注意的是,都是用黄金思维圈开展进行记录的)
  • 给出了资源汇总的链接

我可以从里面吸收到什么?

  • 光喵大神使用的是幕布,我也使用了一段时间,确实不错,下次尝试用幕布来记录笔记。(注意逻辑,这里使用幕布是因为幕布的结构化能力很好,不单纯是因为光喵大神用)
  • 发现一个特点,目前有两个小伙伴们整理的脑图都是WHW+概念的形式,这个框架可以用来更清晰的区分笔记结构。
  • 创建我的课程笔记模板V1.0

相关文章

  • 《思考,快与慢》001笔记+反思+精进

    目录: 笔记部分 反思部分 精进部分 笔记部分 为什么要共读这本书? 收益巨大 这本书是重要的经典 建立自己的解释...

  • 胡奎——《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作品集

    本文是胡奎参加《思考,快与慢》共读活动中的笔记、思考、感悟汇总,将会实时更新。 2017年06月21日 001篇 ...

  •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001

    记住,系统2是非常懒惰的,它不愿付出努力。如果可能的话,消息的接收方会离所有需要付出精力的事物远远的,包括名字复杂...

  • 【读书清单】1⃣️:《思考,快与慢》

    《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著 001.思考的快与慢,就是2个系统 牛奶搭配,系统1反应的是面包,即我们的第一...

  • 《思考快与慢》领读001

    前言:今天把健身计划提上日程,训练第一天,慢跑40分钟热身,然后上老师的普拉提课程一个半小时,我的娘啊,半条...

  •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跟随书友一起打卡。 人的大脑中的两个系统:系统1快思考和系统2慢思考。 系...

  • 读后反思:《思考,快与慢》

    一、至少,这是本好书 近来看书已经很少会把整书看完——因为,一本书能够构成自己身体一部分的碎料实在不算多。 《思考...

  • 思考快与慢笔记

    这本集中了丹尼尔·卡尼曼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作品用严谨的学术化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奇妙的思维世界。 本文将顺着原书的思...

  • 《思考,快与慢》笔记

    (1)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和系统2用来分别表述大脑的运作方式。 系统1可以理解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直觉,由右脑...

  • 思考,快与慢 笔记

    人类的思考模式可以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前者是依赖直觉的、无意识的思考系统,后者是需要主动控制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001笔记+反思+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z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