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001笔记+反思+精进

作者: 胡奎_Reborn | 来源:发表于2017-06-21 14:19 被阅读160次

    目录:

    • 笔记部分
    • 反思部分
    • 精进部分

    笔记部分


    为什么要共读这本书?

    • 收益巨大
    • 这本书是重要的经典
    • 建立自己的解释系统和决策系统
    • 解释系统以认知紧张度划分
      • 低:启动专家思维
      • 高(认知紧张,可能发生伤害、感觉到恐惧):逃避
      • 中(合理,无法立刻解释也不需要逃避):启动理性

    为什么要用共读的形式?

    依据的决策依据如下:

    1、认知深度不断加深
    2、是否在我的能力圈之中
    永澄老师的能力圈在于降维,把复杂的概念转化为清晰的流程图、示意图
    3、复利
    读书最重要的是获得什么?理解力
    理解力:可以用对方的话来表达对方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理解别人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4、边际成本递减
    每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决策,所以提高决策能力,边际成本会递减
    5、去往正向黑天鹅高发的地方
    去往信息不重叠性高的地方
    去往结构洞比较大的地方 #概念 参考文献:《好好学习》P226

    为什么要在早晨读?

    1、早晨来参加活动的人,都是积极主动、对自己有要求的用户。(筛选同频的人)
    2、保持增量,永澄老师的要求是每天读2小时书,不然就是在利用存量
    策略:重要但是不紧急的事情,安排时间每天都做
    用存量带来的问题:
    遇到问题(触发)——使用存量(行为)——不错的解决了并得到称赞、满足(奖励)
    以上循环增加了触发器灵敏度,形成每次遇到问题都会用存量解决的路径依赖,进而导致不断消耗存量,形成一个看不见的天花板。(考虑流程图)
    3、平庸的方案只能带来平庸的收益
    什么是平庸的方案:大多数人都能想到,甚至第一反应想到的方案。
    4、有助于势能的积累(#概念 参考文献: 公众号文章链接)
    5、有助于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用TMBRT模型来解释没有秩序感是什么情况
    遇到感兴趣的事情(触发器)——触发好奇心,于是进一步了解(行动)——知道后,好奇心就被满足,产生放松的状态(奖励)——满足后就结束了,没有再深入。
    这里决策原则有问题:不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做,而是因为这件事符合决策原则才去做。
    秩序感有为什么有助于避开这种触发器呢?需要思考

    活动如何推进?

    思路:产品式+研发式

    研发式思路

    目的: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即如何进行分析阅读
    做法:共读活动5点准时签到,45分钟大家共同阅读,15分钟永澄老师交流这段时间内他阅读的心得
    方法: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属性阅读、洋葱阅读等

    产品式思路

    目的: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即获得答案
    做法:通过共读活动,把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一个个主题的分享形式,就是把思考的结果展示出来。满足那些只想获得答案的人
    方法:在网站上会有相关的专题文章

    如何才算完成?

    首先要选择自己是想要成为少数人,还是成为多数人
    然后制定自己的标准(如笔记、心得、录音、讲课等等)并写下来
    活动中提交的作业要符合自己设定的标准,才算是完成
    我的理解:选择成为少数人+高标准+达到标准=完成。
    完成者可以免费参加下一次共读的目的和格局
    目的:筛选哪些能和我一起读下去的人
    格局:其实免费那点收益真是蝇头小利,真真的收益来自于理解力的提升和认知深度的不断增加。

    涉及到的概念

    • TMBRT模型
    • 结构洞
    • 势能
    • 秩序感
    • 标准九

    反思部分


    事件:

    《思考,快与慢》共读001课听课、记录、反思全过程

    目的(Original Intent):

    更好的接收和吸收课程内容

    目标(Milestones)

    • 顺利完成听课,并听课过程中做好初版笔记
    • 反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分析和学习别人的总结的亮点

    评估结果(注意只是描述,不需要分析)

    完成情况:

    • 用Win版本的YY,前几分钟后,卡顿了十几秒,反馈后发现没人跟进,重启Win版YY后,依然没有声音,最后用手机进入,听完后续课程。
    • 使用16格笔记,格子比较小,格子之间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并列、递进等关系,所以最后整理的时候,略微有点混乱的感觉。
    • 笔记整理+反思的时间大大超出预期,原版预估1小时能完成。实际花费3-4小时才完成。

    亮点(Highlights)

    一开始听不到声音时候没有产生负面情绪,及时切换了听课工具

    不足(Drawbacks)

    • 笔记+反思的时间大大超出预期
    • 没想到Win版会卡顿,漏掉一分钟左右的音频
    • 笔记记录时有点混乱,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分析原因

    亮点原因(Success Factor)

    • 可能也是因为之前知道课程肯定会提供录音回放,所以也不那么紧张
    • 用新学到的知识,认知紧张度适中,做的决策是更高概率偏理性
    • 信念:突发情况来了就解决,内耗没有任何意义。

    不足原因(Faliure Factor)

    1、笔记+反思的时间大大超出预期
    • 主要原因是我提高了标准,之前设定的标准较低
    • 现在的标准较高,还加入了学习别人总结的内容
    2、Win版卡顿,漏听部分内容
    • 之前没有用过YY,昨天晚上睡的早,没有看到群里的通知,早上起来才下载的Win版,对YY这个软件不够熟悉。
    • 其实是有点过于自信了,因为对电脑操作这块自认为能力还可以,就放松了警惕,单一依赖某种工具,没有做好风险防范。
    •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路劲依赖呢?
    3、笔记记录的比较混乱,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 表面上看,是因为我用的工具没有清晰的逻辑结构
    • 更深层次看,其实是我的思考不够清晰,脑子里面没有概念,只是跟着工具走。
      道术器用,顺序可能搞反了,被器限制住了。

    规律、心得(Key Learnings)

    认知紧张度不同,会启动不同的系统,结合学习圈的模型来分析下

    • 认知紧张度很低,可能自己处于“自认为”的舒适圈
    • 认知紧张度适中,可能自己处于学习圈
    • 认知紧张度很高,可能自己处于“自认为”的恐惧圈

    如何利用这个规律来帮助我们学习呢?

    首先要察觉自己的认知紧张度
    • 如果过低,说明自己很有可能利用的是经验系统,也就是利用的很可能是存量。这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说明我的学习对象可能“太简单”或者“看起来太简单”了。
    • 如果适中,应该是相对来说,处于一个不错的状态,我觉得是学习应该有的状态。
    • 如果过高,这时候很有可能产生逃避、内耗,说明学习的对象“看起来”很难,是不是真的很难需要进一步判断,如果处于这种状态也没办法进步。

    然后尝试改变自己的认知紧张度。

    我的前提假设是如果认知紧张度适中,说明我们正处于一个不错的学习的状态,我以下的策略都是基于这个假设。

    • 如果学习某个内容,普遍觉得很难,而我的认知紧张度较低,说明我可能错误的估计了难度,也就是说我认为我理解了,其实是一种错觉。可以通过讨论、看别人的理解来验证我的理解是否很粗浅,如果很粗浅,要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认知紧张度适中的状态。如果真的很简单,那就要去学习更复杂的内容。同样是为了进入认知紧张度适中的状态。
    • 如果学习某个内容,觉得非常难,我的认知紧张度很高,我就要进行一次评估:这个内容是否真的很难?如果只是看上去难,那就去做一做看看。如果真的很难,我是不是可以通过降低标准(先完成,再完美)的思路来将我的状态转换为认知紧张度适中的状态。

    行动(Action)

    开始做(Start Doing):

    • 不再使用win版的YY,直接用手机版
    • 改变笔记工具,使用幕布来做笔记

    持续做(Continue Doing)

    • 持续记录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反思
    • 观察自己的认知紧张状态

    停止做(Stop Doing)

    • 停止不考虑目的,就使用工具,投放解决方案的行为。

    新行动的风险防范

    同时下载好ipad的YY,登录并收藏频道,以备手机出问题时可以及时切换。
    建立笔记模板,设置模块来防止我遗漏信息

    精进部分


    别人的好做法1:柠檬佳的Processon流程图

    为什么好?

    • 结构清晰,不同的主题,互相之间使用分割线分割,每个主题都由标题和要点组成,标题格式统一。
    • 层次分明,不同的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关系,比如主题、要点、要点解释三个层次的层层展开。
    • 使用了清晰易懂的图示,如复利和编辑成本递减的示意图。
    • 概念全部集中在一起,方便查看。

    我可以从里面吸收到什么?

    笔记的结构化

    并列:不同主题之间。统一主题下的不同的关键点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递进:某个主题和下属的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详细解释是层层递进关系。

    思考的结构化

    笔记的能力,其实反映的是思维的能力结构化思考的能力,目前并没有刻意训练自己的结构化思考能力,这个以后要注意。
    我记笔记的时候,其实可以尝试用并列和递进相结合的方式。这就比较类似于脑图模式,幕布也是类似。从侧面印证了,我决定采用幕布来记笔记的方式可能更高概率是正确的。

    单独汇总需弄清楚的概念

    这个课程中提到的概念是分布在不同的位置的,但是总结在一起,方便查看和进行深入学习。

    别人的好做法2:

    光喵大神的总结和汇总贴(http://t.cn/Ro5Wlc6

    为什么好?

    • 结构清晰,分为不同主题
    • 层次分明,每个主题分层次展开
    • 信息详实,基本上算是逐字稿了
      • 汇总了其他小伙伴的笔记柠檬佳的图片
      • 另外两位小伙伴的脑图(值得注意的是,都是用黄金思维圈开展进行记录的)
    • 给出了资源汇总的链接

    我可以从里面吸收到什么?

    • 光喵大神使用的是幕布,我也使用了一段时间,确实不错,下次尝试用幕布来记录笔记。(注意逻辑,这里使用幕布是因为幕布的结构化能力很好,不单纯是因为光喵大神用)
    • 发现一个特点,目前有两个小伙伴们整理的脑图都是WHW+概念的形式,这个框架可以用来更清晰的区分笔记结构。
    • 创建我的课程笔记模板V1.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考,快与慢》001笔记+反思+精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szz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