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就如同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当年介子推辅佐晋文公,忠肝义胆,曾“割股啖君”,为了纪念介子推,特别将此日定位禁火寒食之日,后代就称寒食节。
寒食这一天,有很多传统风俗,其中有一种是折柳条插在门上、屋檐上,叫做“明眼”;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在这一天。
所以,寒食节这天很容易让人产生对亲朋故旧和情人的思念。
随着记忆闸门的打开,往昔的点点滴滴,便如涌泉般喷涌着,流动着,又俨然是一幅幅鲜活的电影胶片。
青春的记忆喷涌开来,那些或悲伤,或美好,或平淡 ,或伤痕累累的,随着时光的流逝,沟壑或已被填平。
然而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却始终刻在记忆里,魂牵梦绕,挥之不去,难以磨灭。
有些爱情刻骨铭心,却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注定不会有结果。
虽然心里不甘,可自己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正如陆游与唐婉,一对恩爱的夫妻,生生被陆游母亲棒打鸳鸯。可悲可叹,谁叫陆游是个妈宝男呢!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里他与唐婉别后偶遇的那座桥,让他魂牵梦绕了一辈子。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这是韩偓记忆中最温馨甜蜜的画面,李氏园的鸾桥,见证了他此生最刻骨铭心的爱情。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只大雁的生死之恋,惺惺相惜,不离不弃的爱情,深深地感动了十六岁的少年元好问,道出了爱情的真谛。
然而,这世上总有太多的身不由己,有说不出的苦楚,也没人能感同身受。
缘尽了,情依然,人去了,念还在,向来情深,奈何缘浅,总会给痴情的人留下太多的遗憾。
所以,韩偓才会发“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的慨叹,写出了这首令人动容的七律,那时光里绵绵不绝的思念是如此地悠长,扣人心弦。

我们今天聊韩偓(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今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进士及第,出佐河中节度使幕府 ,入为左拾遗,转谏议大夫,迁度支副使。
韩偓年少聪慧,享有才名,十岁时被姨夫李商隐夸赞“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光化三年(900年),从平左军中尉刘季述政变,迎接唐昭宗复位,授中书舍人,深得器重。
黄巢进入长安,随驾进入凤翔,授兵部侍郎、翰林承旨,拒绝草诏起复前任宰相韦贻范。不肯依附于梁王朱全忠,贬为邓州司马。
唐昭宗遇弑后,依附于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寓居九日山延福寺。
由于感到唐末官场现实黑暗,便辞官南下,朝廷后来两度征召,皆不出仕。韩偓的诗以抒情、写景为主,笔触细腻,浑然无迹。
今天学习的这首诗,是诗人年少时在某年寒食日的李氏园亭,与一个姑娘约会的场景。
女子的温柔牢牢占据了诗人的内心,那是青春最美丽的温柔记忆。
很多年以后,两人天各一方,无缘再次相见,诗人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写下了这一首浑然天成的《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唐•韩偓
赏析
这首诗以怅惘感伤的心情,借寒食游园,追忆了几年前与一位女子相会时的温馨缠绵,对于早已天各一方的情人表示了深切的追念。
寒食这一天,传统风俗是折柳条插在门上、屋檐上,叫做“明眼”;男女成人举行冠礼、笄礼,也在这一天。
所以,寒食节容易产生对亲朋故旧和情人的思念。可以想见,多情的诗人在这一天,难以平息自己激动的心潮,于是特地来到李氏园亭中,来深情地追思那梦牵魂绕的情人。
从诗题中,已经隐隐透出了伤感、追怀的意味,也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诗歌一开始,就无限深情地追怀了往年与情人在园中约会时的缱绻柔情。

往年同在鸾桥上,见倚朱阑咏柳绵。
开头两句意思是那年你我同在鸾桥上,你斜倚在红色的栏杆上,笑语盈盈,和我一起歌咏柳絮。
首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是在园中“鸾桥”上。桥以鸾为名,盖有深意存焉。
这里暗用了南朝·宋范泰《鸾鸟诗序》中的故事:传说古代有一只鸾鸟(神话中凤凰一类的鸟)被捉,因为失偶而三年不鸣,后于镜中自顾身影,哀鸣而死。
鸾凤和鸣,后遂成为男女约会的典故。
这里,男女“同在鸾桥上”,一个“同”字,频频表达了相亲相爱之情,相依相偎之态。
那时,这位女子正斜靠在红色的桥栏上,与诗人一道歌咏柳絮。
这里也暗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事: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咏雪以柳絮相比拟,博得谢安称赏,后用指女子赋诗。

今日独来香径里,更无人迹有苔钱。
三四句的意思是而今,我独自一人在园中长满香花美草的小路上踽踽独行,眼前只有青苔遍地,无限凄凉。
这两句看似极为自然,漫不经心,但却在短短十四个字中,包蕴了丰富的内容。
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与这样一位美慧可人的女子相会,不能不让人永远怀念,而留下甜蜜的回忆。
首联极写与女子相会时的柔情蜜意,并且置于篇首,与以下几联追忆往事时的伤感,形成了有力的反衬。
第二、三联,正面写出了诗人此日游园的凄凉和思念的愁苦。
作者独自一人,在园中长满香花美草的小路上踽踽而行,“独”字与首句“同”字形成对比,孤独之情自见。
当日斜靠朱栏咏柳绵之人已经杳无踪迹,只有满地青苔,显出满目凄凉。
在这般凄清的寒食节追忆往事,难怪作者要格外伤心了。然而路遥三千,关山阻隔,音问难传,不可能知道她的境况。

伤心阔别三千里,屈指思量四五年。
五六句意思是然而,路遥三千,关山阻隔,音书难通,屈指算来,我们分别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了。
屈指算来,一晃四、五年过去了,真是往事如烟、人生如梦。
“屈指思量”四个字,十分传神,它仿佛使读者看到一个满怀愁苦的男子,正在园中寻寻觅觅地踯躅,悲悲切切地算着指头思量。
这与第一联中同在鸾桥咏柳绵的情景相比,那时兴高采烈、欢愉快乐的情绪,此刻早已经消失殆尽,只剩下孤零零、凄切切的一人,益发显得苦不堪言了。
这两联明白如话,若道家常,但经第一联的反衬,意思仍然十分婉曲、深厚。

料得他乡遇佳节,亦应怀抱暗凄然。
最后两句意思是我想,此刻,远在他乡的你,在这个清冷的寒食节里,也一定满怀凄凉地思念着我。
最后一联,又出人意外,结得不同一般。
如果按颔联、颈联的思路顺势而下,则尾联仍应写作者自己游园如何凄苦,现在却笔锋一转,将重心放在了那位倚栏咏柳絮的人身上了。
诗人料定,那位远在他乡的多情的女子,在这寒食佳节之时,也在思念自己而满怀凄凉。
这里一个“暗”字值得玩索。他们要暗中凄然而不能公开表白的原因是,他们过去是在暗中相爱,不敢公布;后来,这对情人终于被拆散,大家各怀着一腔难以言传的幽恨,而各在海角天涯了。
那憋在心中不能倾倒的苦水,四、五年来,那位女子的心,十分痛苦、十分憔悴。
最后一联回应篇首,与那位美慧的女子形成对比,往日无忧无虑的她,如今想来是凄楚、憔悴了,那分离的愁绪,真是苦不堪言啊!
同时,透过一层,从女子思念自己,来更深地体现自己对那位女子的思念,这就避免了一般化的写法,显得更为委婉深沉。
从情感逻辑上说,也与第六句的“屈指思量”暗通关钮,将思量之情写清,充分地表现出无穷的留恋之意。
这首诗在结构上很严谨,特别是使用反衬、透过一层等手法,使得全诗天然浑成而又顿挫跌宕,在曲折变化中把思念的情致写得淋漓尽致。
在语言上,除“鸾桥”、“咏柳绵”是用典外,其它基本上是平常习惯用语,显得平易亲切,明白晓畅,但仔细咀嚼,其中遣词用字又十分精当,虽经雕琢,却不失本色。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